短信预约提醒成功
【摘要】小学教育理论综合当代素质教育,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我国素质教育产生的背景★
所谓素质教育,是指以提高人的素质为目的的教育。它的提出有两个背景:第一个背景是因为当前中国基础教育中存在着以应付考试为目的的教育,即所谓应试教育的弊端;第二个背景是时代背景,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加速发展,知识成倍增长,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教育需要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即高素质的人才。为此,教育要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根本区别★★
(一)从指导思想上看
素质教育是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也就是为了全面提高国民的素质,它反映了现代先进的教育思想;而应试教育则是为了应付升学考试,是以追求升学率为目的的教育,是选拔式、科举式、淘汰式的陈旧落后的教育。
(二)从教育目的上看
应试教育是为适应上一级学校的选择需要,以应试训练为目的的教育;素质教育则是根据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需要,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创造和学会审美的教育。 (三)从教育对象上看
应试教育是面向少数人而忽视多数人,重在“提高”的淘汰式的“英才教育”;素质教育则是面向全体,重在“普及”,促使每个学生充分发展的“通才教育”。
(四)从教育内容上看
应试教育完全围绕应试要求,考什么就教什么、学什么,轻“德”、缺“体”、少“美”、砍“劳”,是一种不完全的畸形教育;素质教育则是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诸方面都得到发展的教育。
(五)从课程结构上看
应试教育是单一的学科课程,且只重视少数所谓“主科”,轻视所谓“副科”;而素质教育则以现代课程理论为指导,把课程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程等几个板块,都纳入课表,作为正式课程平等对待,有的学校还十分注意开发“隐性课程”,比如环境教育、校风建设等。
(六)从学生课业负担上看
应试教育不按课程计划授课,随意增加课时,超纲授课,加大作业量,考试频繁,复习资料泛滥,各种竞赛名目繁多,学生课业负担加重;而素质教育则要求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严格按照教育教学规律办事。仅以作业为例,内容适度,形式灵活,不仅重视巩固性的书面作业,还要设计富于个性和创造性的活动作业、口头作业、行为作业,并把课外阅读纳入培养健康的个性之中,以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七)从师生关系上看
应试教育迫使教师“选择适合教学的学生”,强调师道尊严,师生之间是一种管与被管、教与被教、灌与被灌的关系;素质教育则强调尊师爱生,师生民主平等,双向交流。要求教师尊重、理解、信任、鼓励、扶植每一个学生,教师选择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应有发展的教学艺术。
(八)从教育方法上看
应试教育实行的是学生被动学习,死抠书本,脱离实际的教育;素质教育则是重视双基、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的教育。
(九)从教学途径上看
应试教育把课堂和书本作为教学的唯一途径,不同程度地脱离社会、脱离实际;而素质教育为了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适应生活的新型素质,要求实现教育的社会化,建构学校与社会的“双向参与”机制,使得教学途径增多,教育视野广阔,有利于从狭隘的完全同升学“指挥棒”对口的自我封闭中解脱出来,实行开放式的现代教育。
(十)从评价标准上看
应试教育以“分”为导向,以“率”为标准,以“考”为法宝,并以此来评价学校、教师和学生,实行的是僵化、死板的,“一刀切”教育;素质教育则确立社会实践的评价权威,淡化分数的警告、惩戒作用,把学生的差异作为资源潜能优势,实行的是使学生个性健康、完善发展的教育。
三、素质教育的实质★★
(一)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以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专门人才为目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素质教育倡导人人受教育的权利,强调在教育中每个人都得到发展,而不是只注重一部分人,更不是只注重少数人的发展。每个人、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发展,不仅是民主的基本理念,而且是每一个人、每一个学生的基本权利。因此,素质教育是区别于注重选拔性、淘汰性的应试教育的,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
(二)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以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为主要目标的~种教育。从根本上说,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教育具有一致性。素质教育以人为本,不仅注重传授科学文化知识,而且重视职业、艺术技能、道德规范等的培养,全面教育并不是均衡教育,更不是削弱个性的教育,而是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在全面发展的同时注重特长和优势领域的发展,产生成就体验,以人的个性特长的发展促进全面发展。所以,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三)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21世纪是一个竞争和机遇并存的时代,创新能力已成为众多国家关注的核心所在。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所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前列。”胡锦涛同志也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技与创新是发展核心。初等教育作为国力竞争的基础工程,必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一代人才,这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
四、教育目的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它不仅反映着一定社会对教育培养人的要求,还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素质教育提出后,我国教育改革实践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产生了教育目的与素质教育的三种不同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素质教育的基本含义与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的含义是一致的,素质教育只不过是教育目的的同义语,提素质教育只不过是在搞文字游戏,没有实际意义。这一观点可称做“同义说”。
第二种观点认为,素质教育与教育目的的含义完全不同,二者是排斥的,素质教育是对教育目的的否定。这一观点可称做“排斥说”。
第三种观点认为,素质教育与教育目的既不是同义反复,也不是排斥或者并列,素质教育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我国的教育目的过于概括,很难操作,教育目的本身存在国家或社会的教育目的、学校的教育目的以及教育者心目中的教育目的等多种层次,其价值判断难以转化为事实判断,在贯彻教育目的的实践中容易出现混乱和误解,因此非常有必要使教育目的具体化,而素质教育正是这种具体化的形式,这种观点可称为“具体化说”。
五、素质教育的内容★★
素质教育的具体内容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的成长不断变化和丰富。就我国当前的素质教育来看,主要包括以下一些基本内容。
第一,民族素质教育。其基本内容包括民族个人智慧潜能的开发教育,民族心理和情感教育,民族科学文化艺术教育。
第二,思想品德素质教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品格教育。其中以政治教育为方向,以思想教育为基本内容,以道德、品格为基础,形成教育结构。
第三,文化科学素质教育。包括基础知识教育,基本技能教育,智力、能力教育,审美教育。
第四,劳动素质教育。包括劳动情感、劳动习惯和劳动技能教育。
第五,身体素质教育。包括促进身体生长发育,增强体能,提高大脑和神经系统功能,养成良好的健身、卫生和用脑习惯。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