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信预约提醒成功
管理原理是指管理活动中具有普遍意义的基本规律,作为管理理论的基础,舍去了管理学中的具体方法、措施、制度等,它反映了管理活动的客观要求。
(一)人性假设原理
人性假设,就是对人的本质的主观认知,它是建立管理理论的基础。管理归根到底是人的管理,现代管理理论都以人性假设为前提,不同的人性假设在实践中体现为各种不同的管理观念和管理行为。中国古代的“性善论”、“性恶论”,西方管理学家提出的“人性可塑论”等,都是代表性的人性假设。
作为管理思想、管理观念的认识基础,人性假设直接决定着管理者的领导方式。人性假设不仅决定着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同时还制约着人类的管理实践活动。科学管理学派基于“经济人”的假设,认为工人的主要动机是经济的,金钱是刺激积极性的唯一动力,因而在管理上只重视技术因素,而不重视人群社会的因素,单纯强调工作方法的科学化、劳动组织的专业化和作业程序的标准化。而人际关系学说(人群关系理论)则坚持“社会人”的假设,认为除物质利益因素外,社会的和心理的因素都会影响人的生产积极性,生产效率的提高和降低主要取决于职工的工作情绪,即“士气”,因而主张通过“工人参与管理”、“倾听职工的意见”、“沟通人际关系”、“改善工人对公司的态度”等来提高管理的效率。在企业的管理实践中,存在着集权管理、分权管理的模式差异,也存在着专制型管理、放羊式管理的风格差别,归根到底就是企业决策者对人性的不同假设所致。
(二)系统均衡原理
系统是由相关部分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事物本身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它还包含着若干子系统,而它又置身于一个更大的系统之中,系统彼此包容与结合,维持一个相对稳定的均衡状态。同时,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受到内外条件的制约和作用,而这些内外条件的变化,又促使各种因素加速重构和组合,使系统处于不断运行的状态。
根据系统原理,企业本身就是一个系统,因此应该把管理视为维护整个企业系统运行的一个重要手段,在处理企业内部各组成部分及其与外部的关系时,使各方面协调一致,保持相对稳定的均衡状态,以利于管理活动的正常运行,实现企业目标。此外,企业管理者必须掌握系统动态原理,研究系统的动态规律,预见系统的发展趋势,树立起超前观念,减少偏差,掌握主动,以服务于组织的目标。
(三)运动控制原理
在对组织的管理活动中,通常把包括人员在内的物质、能量、信息等资源投入管理系统,在系统运行过程中通过计划、组织、激励、教育、协调等手段和措施,使其按照人们的意志运行,将投人的资源转化为新的成果。这个不断输人、转化和产出的运行过程,是在人为力量的主动控制之下进行的。根据这一原理,可以把管理看做一个持续不断向前运行的过程,在运行中推动和影响它的因素是人在管理中的控制作用,使其服务于组织的目标。
(四)信息沟通原理
所有组织的管理者都面对沟通问题,管理者要花大量的时间与上司、下属和外部进行沟通。可以说,沟通已经成为管理者最重要的管理工具之一。在所有组织中,绝大部分的沟通问题是共同的,不同的只占很小一部分。管理者依靠信息系统沟通内外、上下之间的情况,以便及时发现问题,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对系统的运行进行控制和调节,使系统按照预定的轨道运行。
(五)目标效益原理
管理是为了实现系统特定目标的有组织的活动,没有目标的管理,是无效的管理。有了目标,管理系统的运行才有方向,管理才能看到成效。因此,建立组织管理系统的第一项任务就是确立组织目标。管理的效果如何,要以效益作为衡量标准。效益可以从社会和经济这两个不同角度去考察,即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经济效益是讲求社会效益的基础,而讲求社会效益又是促进经济效益提高的重要条件。管理活动要以提高效益为核心,追求效益的不断提高应该成为管理活动的中心和一切管理工作的出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