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短信预约 中药士/师/主管中药师考试动态提醒 立即预约

请输入下面的图形验证码

提交验证

短信预约提醒成功

2015年初级中药师考试复习讲义-方剂学(第八单元)

|0·2014-09-04 14:35:26浏览0 收藏0
摘要 2015年初级中药师考试复习讲义-方剂学(第八单元),环球网校医学网搜集整理供考生们参考,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2015年初级中药师考试复习讲义-方剂学(第八单元),环球网校医学考试网搜集整理供考生们参考,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第八单元 补益剂

  一、概述

  1.补益剂的适用范围

  凡以补益药为主组成,具有补养人体气、血、阴、阳等作用,治疗各种虚损病证的方剂,统称补益剂。本类方剂是根据“虚则补之”、“损者益之”,以及“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的理论立法,属于“八法”中的“补法”。

  用治各种虚证,包括气虚、血虚、气血两虚、阴虚、阳虚、阴阳两虚等。

  2.补益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1)要辨清虚证的病位,分清气血阴阳究竟哪方面不足,再结合脏腑相互资生关系,予以补益。

  (2)注意虚实真假。真虚假实,若误用攻伐之剂,则虚者更虚;真实假虚,若误用补益之剂,则实者更实。

  (3)补益剂易于壅中滞气,如脾胃功能较差,可适当加入理气醒脾之品,以资运化,使之补而不滞。

  二、补气

  四君子汤

  【方源】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 人参白术 茯苓(各9g) 甘草炙(6g)各等分

  【用法】 水煎服。

  【功用】 益气健脾。

  【主治】脾胃气虚证。面色萎白,语声低微,气短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虚弱。

  【配伍意义】 本方证由脾胃气虚,运化乏力所致。治宜补益脾胃之气。方中人参为君,甘温益气,健脾养胃。臣以白术,益气健脾燥湿。佐以茯苓,健脾渗湿,苓、术相配,则健脾祛湿之功益著。使以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四药配伍,共奏益气健脾之功。

  参苓白术散

  【方源】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 莲子肉一斤(500g) 薏苡仁一斤(500g) 缩砂仁一斤(500g)桔梗一斤(500g) 白扁豆一斤半(750g) 白茯苓二斤(1000g) 人参二斤(1000g) 甘草炒二斤(1000g) 白术二斤(1000g) 山药二斤(1000g)

  【用法】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6g),枣汤调下。小儿量岁数加减服之。亦可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用】 益气健脾,渗湿止泻。

  【主治】脾虚湿盛证。饮食不化,胸脘痞闷,肠鸣泄泻,四肢乏力,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腻,脉虚缓。

  【配伍意义】 本方证是由脾虚湿盛所致。治宜补益脾胃,兼以渗湿止泻。方中人参、白术、茯苓益气健脾渗湿为君。臣以山药、莲子肉助君药以健脾益气,兼能止泻;并用白扁豆、薏苡仁助白术、茯苓以健脾渗湿。佐以砂仁醒脾和胃,行气化湿;桔梗宣肺利气,通调水道,又能载药上行,培土生金。炒甘草健脾和中,调和诸药,为佐使之用。综观全方,补中气,渗湿浊,行气滞,使脾气健运,湿邪得去,则诸症自除。

  补中益气汤

  【方源】 《内外伤辨惑论》

  【组成】 黄芪一钱(18g) 甘草炙,各五分(9g) 人参三分(6g) 当归二分(3g) 橘皮二分或三分(6g) 升麻二分或三分(6g) 柴胡二分或三分(6g) 白术三分(6g)

  【用法】 水煎服。或作丸剂,每服10~15g,日2~3次,温开水或姜汤下。

  【功用】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主治】

  1.脾虚气陷证。饮食减少,体倦肢软,少气懒言,面色萎黄,大便稀溏,舌淡脉虚;以及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崩漏等。

  2.气虚发热证。身热自汗,渴喜热饮,气短乏力,舌淡,脉虚大无力。

  【配伍意义】 本方治证系因饮食劳倦,损伤脾胃,以致脾胃气虚、清阳下陷所致。治宜补益脾胃中气,升阳举陷。方中重用黄芪,补中益气,升阳固表,为君药。臣以人参、炙甘草、白术补气健脾,以增强黄芪补益中气之功。血为气之母,气虚时久,营血亦亏,故用当归养血和营,协人参、黄芪以补气养血;陈皮理气和胃,使诸药补而不滞;以少量升麻、柴胡升阳举陷,协助君药以升提下陷之中气,共为佐药。炙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补气升阳、甘温除热之功。

  生脉散

  【方源】 《医学启源》

  【组成】 人参五分(9g) 麦门冬五分(9g) 五味子七粒(6g)

  【用法】 水煎服。

  【功用】益气生津,敛阴止汗。

  【主治】

  1.温热、暑热,耗气伤阴证。汗多神疲,体倦乏力,气短懒言,咽干口渴,舌干红少苔,脉虚数。

  2.久咳伤肺,气阴两虚证。干咳少痰,短气自汗,口干舌燥,脉虚细。

  【配伍意义】 方用人参为君药,大补元气,并能止渴生津。臣以麦冬甘寒养阴,清热生津,且润肺止咳。人参、麦冬相伍,其益气养阴之功益著。佐以五昧子之酸收,配人参则补固正气,伍麦冬则收敛阴津。三药相合,一补一润一敛,共成益气养阴,生津止渴,敛阴 止汗之功。方名“生脉”者,乃补其正气以鼓动血脉,滋其阴津以充养血脉,使气阴两伤, 脉气虚弱者,得以复生。

  玉屏风散

  【方源】 《医方类聚》

  【组成】 防风一两(30g) 黄芪 白术各二两(各60g)

  【用法】 研末,每日两次,每次6~9g,大枣煎汤送服;亦可作汤剂,水煎服,用量 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用】 益气固表止汗。

  【主治】表虚自汗。汗出恶风,面色咣白,舌淡苔薄白,脉浮虚。亦治虚人腠理不固, 易感风邪。

  完带汤

  【方源】 《傅青主女科》

  【组成】 白术一两(30g) 山药一两(30g) 人参二钱(6g) 白芍五钱(15g) 车前子三钱(9g) 苍术三钱(9g) 甘草炙,一钱(3g) 陈皮五分(2g) 黑芥穗五分 (2g) 柴胡六分(2g)

  【用法】 水煎服。

  【功用】 补脾疏肝,化湿止带。

  【主治】脾虚肝郁,湿浊带下。带下色白,清稀如涕,面色 白,倦怠便溏,舌淡苔白,脉缓或濡弱。

  【配伍意义】 本方所治白带乃由脾虚肝郁,带脉失约,湿浊下注所致。治宜补脾益气,疏肝解郁,化湿止带。方中重用白术、山药为君,意在补脾祛湿,其中山药尚有固肾止带之功。臣以人参补中益气,苍术燥湿运脾,白芍柔肝理脾,车前子分利湿浊。佐以陈皮理气燥湿,既可使补药补而不滞,又可行气以化湿;柴胡、芥穗之辛散,得白术则升发脾胃清阳,配白芍则疏肝解郁。使以甘草调药和中。诸药相配,寓补于散,寄消于升,培土抑木,肝脾同治。

  三、补血

  四物汤

  【方源】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组成】 当归(9g) 川芎(6g) 白芍(9g) 熟干地黄各等分(12g)

  【用法】 水煎服。

  【功用】 补血调血。

  【主治】营血虚滞证。头晕目眩,心悸失眠,面色无华,妇人月经不调,量少或经闭不行,脐腹作痛,甚或瘕块硬结,舌淡,口唇、爪甲色淡,脉细弦或细涩。

  【配伍意义】 本方治证由营血亏虚,血行不畅所致。治宜补养营血为主,辅以调畅血脉。方中熟地长于补肾填精,滋养阴血,为补血要药,故为君药。当归为养血调经要药,兼具活血作用,为臣药。佐以白芍养血益阴;川芎活血行气。四药配伍,共奏补血调血之功。

  当归补血汤

  【方源】 《内外伤辨惑论》

  【组成】 黄芪一两(30g) 当归二钱(6g)

  【用法】 水煎服。

  【功用】 补气生血。

  【主治】 血虚阳浮发热证。肌热面赤,烦渴欲饮,脉洪大而虚,重按无力。亦治妇人经期、产后血虚发热头痛;或疮疡溃后,久不愈合者。

  【配伍意义】 本方证为劳倦内伤,血虚气弱,阳气浮越所致。治宜补气生血,使气旺血生,虚热自止。方中重用黄芪(用量五倍于当归),其义有二:一为补气而专固肌表,即 “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之理;二为大补脾肺之气,以资化源,使气旺血生。配以少量当归养血和营,则阳生阴长,气旺血生,而虚热自退。

  归脾汤

  【方源】 《正体类要》

  【组成】 白术 当归 白茯苓 黄芪 远志 龙眼肉 酸枣仁各一钱(3g) 人参一钱(6g) 木香五分(1.5g) 甘草炙,三分(1g)

  【用法】 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功用】 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主治】

  1.心脾气血两虚证。心悸怔忡,健忘失眠,盗汗,体倦食少,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2.脾不统血证。便血,皮下紫癜,妇女崩漏,月经超前,量多色淡,或淋漓不止,舌淡,脉细弱。

  【配伍意义】 本方证因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气血亏虚所致。诸症虽属心脾两虚,却是以脾虚为核心,气血亏虚为基础。治宜益气健脾为主,结合补血养心。方中以参、芪、术、草补脾益气以生血,使气旺而血生。配伍当归、龙眼肉甘温补血养心;茯苓(多用茯神)、酸枣仁、远志宁心安神;木香理气醒脾,与大量益气健脾药配伍,既复脾运,又使补而不滞。用法中姜、枣调和脾胃,以资化源。全方共奏益气补血,健脾养心之功,为治疗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气血两虚之良方。

  四、气血双补

  炙甘草汤(复脉汤)

  【方源】 《伤寒论》

  【组成】 甘草炙,四两(12g) 生姜三两(9g) 桂枝三两(9g) 人参二两(6g) 生地黄一斤(50g) 阿胶二两(6g) 麦门冬半升(10g) 麻仁半升(10g) 大枣三十枚(10枚),擘

  【用法】 水煎服,阿胶烊化,冲服。

  【功用】 益气滋阴,通阳复脉。

  【主治】

  1.阴血阳气虚弱,心脉失养证。脉结代,心动悸,虚赢少气,舌光少苔,或质干而瘦小者.

  2.虚劳肺痿。干咳无痰,或咳吐涎沫,量少,形瘦短气,虚烦不眠,自汗盗汗,咽干舌燥,大便干结,脉虚数。

  【配伍意义】 本方证是由伤寒汗、吐、下或失血后,或杂病阴血不足,阳气不振所致。治宜滋心阴,养心血,益心气,温心阳,以复脉定悸。方中重用生地黄为君,滋阴养血, “补五脏内伤不足,通血脉,益气力”(《名医别录》)。臣以炙甘草、人参、大枣益心气,补脾气,以资气血生化之源;阿胶、麦冬、麻仁滋心阴,养心血,充血脉。佐以桂枝、生姜温心阳,通血脉。用法中加清酒,可温通血脉,以行药力,是为使药。诸药合用,用治阴血阳气虚弱,心脉失养证,可奏益气滋阴、通阳复脉之功。本方益气滋阴,兼可补肺润燥,故亦可用治虚劳肺痿属气阴两伤者。

  五、补阴

  六味地黄丸(地黄丸)

  【方源】 《小儿 药证直诀》

  【组成】 熟地黄八钱(24g) 山萸肉 干山药各四钱(各12g) 泽泻 牡丹皮 茯苓各三钱(各9g)

  【用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空心温水化下三丸(现代用法:亦可水煎服)。

  【功用】滋补肝肾。

  【主治】肝肾阴虚证。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耳鸣耳聋,盗汗,遗精,消渴,骨蒸潮热,手足心热,口燥咽干,牙齿动摇,足跟作痛,小便淋沥,以及小儿囟门不合,舌红少苔,脉沉细数。

  【配伍意义】 本方证以肝肾阴虚为本,兼有虚热内扰。治宜滋补肝肾为主,适当配伍清虚热、泻湿浊之品。本方为《金匮要略》所载之“崔氏八味丸”(仲景易名曰肾气丸)减去桂枝、附子而成。方中重用熟地黄滋阴补肾,填精益髓,为君药。臣以山茱萸补养肝肾,并能涩精,取“肝肾同源”之意;山药补益脾阴,亦能固肾。三药配合,是为“三补”。佐以泽泻利湿而泄肾浊,并能减熟地黄之滋腻;茯苓淡渗脾湿,并助山药之健运;丹皮清泄虚热,并制山萸肉之温涩。三药称为“三泻”。六味合用,三补三泻而以补为主;肝、脾、肾三阴并补而以补肾阴为主。

  一贯煎

  【方源】 《续名医类案》

  【组成】 北沙参麦冬 当归身(各9g) 生地黄(18~30g) 枸杞子(9~18g) 川楝子一钱半(4.5g)

  【用法】 水煎服。

  【功用】 滋阴疏肝。

  【主治】肝肾阴虚,肝气郁滞证。胸脘胁痛,吞酸吐苦,咽干口燥,舌红少津,脉细弱或虚弦。亦治疝气瘕聚。

  六、补阳

  肾气丸

  【方源】 《金匮要略》

  【组成】 干地黄八两(240g) 薯蓣(即山药) 山茱萸各四两(各120g) 泽泻 茯苓 牡丹皮各三两(各90g) 桂枝 附子各一两(各30g)

  【用法】 上为细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酒下十五丸(6g),日再服。

  【功用】 补肾助阳。

  【主治】肾阳不足证。腰痛脚软,身半以下常有冷感,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小便反多,入夜尤甚,阳痿早泄,舌淡而胖,脉虚弱,尺部沉细;以及痰饮,水肿,消渴,脚气,转胞等。

  【配伍意义】 本方证皆由肾阳不足所致。治宜补肾助阳为法。方中附子、桂枝补肾阳,助气化。干地黄滋阴补肾,山茱萸、山药补肝脾而益精血。合而为伍,补肾填精,温肾助阳。方中补阳之品药少量轻而滋阴之品药多量重,意在微微生火,鼓舞肾气,即取“少火生气”之义。入泽泻、茯苓利水渗湿,配桂枝又善温化痰饮;丹皮合桂枝则可调血分之滞,三药寓泻于补。诸药合用,共奏补肾助阳化气之功。

  七、阴阳双补

  地黄饮子(地黄饮)

  【方源】 《圣济总录》

  【组成】 熟干地黄(12g) 巴戟天 山茱萸 石斛 肉苁蓉 附子 五味子 官桂 白茯苓 麦门冬 菖蒲 远志各半两(各15g)

  【用法】 加姜枣水煎服。

  【功用】 滋肾阴,补肾阳,开窍化痰。

  【主治】下元虚衰,痰浊上泛之喑痱证。舌强不能言,足废不能用,口干不欲饮,足冷面赤,脉沉细弱。

  【配伍意义】“喑痱”是由于下元虚衰,阴阳两亏,虚阳上浮,痰浊随之上泛,堵塞窍道所致。治宜补养下元为主,摄纳浮阳,佐以开窍化痰。方用熟地黄、山茱萸滋补肾阴,肉苁蓉、巴戟天温壮肾阳,共为君药。臣以附子、肉桂以助温养下元,摄纳浮阳,引火归原;石斛、麦冬、五味子滋养肺肾,金水相生,壮水以济火。佐以石菖蒲、远志、茯苓,开窍化痰,交通心肾。姜、枣和中调药,功兼佐使。综观全方,标本兼治,阴阳并补,上下同治,而以治本治下为主。诸药合用,共奏滋肾阴、补肾阳、开窍化痰之功。

 

编辑推荐:

中药学专业卫生职称最新特惠辅导(独家内部资料)

卫生资格考试辅导软件

环球网校医学考试网友情提示:如果您在此过程中遇到任何疑问,请登录环球网校医学考试论坛,随时与广大考生朋友们一起交流!

环球网校医学考试网老师联系方式:62126633-6749 专业老师QQ群:328632537

展开剩余
资料下载
历年真题
精选课程
老师直播

注册电脑版

版权所有©环球网校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