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短信预约 土地估价师考试动态提醒 立即预约

请输入下面的图形验证码

提交验证

短信预约提醒成功

2013年土地估价基础与法规课件15

|0·2013-07-18 17:25:44浏览0 收藏0
摘要 土地估价基础与法规

  第七章 土地规划管理

  考点1:土地规划的概念与类型

  1、 土地利用是指人类通过特定的行为,以土地为劳动对象(或手段),利用土地的特性,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以满足自身需要的经济活动过程。这一过程是人类与土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及转换的过程。

  2、 土地利用,就生产力方面看,它为一切生命的滋生、存在和繁衍提供了环境,为人类进行生产和生活提供了场所,为社会生产奉献着一切初始的物质基础。就社会关系而言,土地利用反映了人与人,人与地的种种关系,决定着人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建立的社会关系和利益分配机制。

  3、 土地合理利用的准则:

  (1) 是否在土地利用中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2) 是否在土地利用中取得最佳的生态效益。

  (3) 是否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考点2:土地规划的作用

  1、 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土地利用规划是指人们为了改变并控制土地利用方向,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提高土地产出率,根据社会发展要求和当地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对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土地开发、利用、整治、保护所作出的具体部署和安排。

  2、 土地利用规划的作用:

  (1) 控制:国家通过土地利用规划,控制部门、行业的用地结构和规模,对土地利用实行有效的控制。

  (2) 协调:一方面实现区域内人口、资源、环境的和谐统一;另一方面通过对区域内国民经济各部门、各行业用地量的合理分配,解决国民经济各部门、各行业土地需求的矛盾,保证各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

  (3) 组织:土地利用规划最基本的功能。

  (4) 监督:以土地利用规划为依据,对各部门的土地保护、利用、开发等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以保证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3、 土地利用规划的目的:是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以便取得一个比单纯的私人或企业开发利用土地要高得多的综合效益,从而使土地利用既能不断提高土地生产力,降低风险,又能保护生态环境,同时在经济上可行,社会上可接受。

  4、 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

  (1) 分析土地利用问题:规划始于问题。

  (2) 明确土地利用目标和基本方针:土地利用目标是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努力方向和要求达到的目的。它具有概括性、全局性、约束性、时效性。目标河分为战略的和具体的两大类。土地利用战略目标具有总体性、长期性和宏观指导性的特征。土地利用具体目标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观测性。基本方针包括确定农用地利用的基本方针、建设用地利用的基本方针和未利用地开发的基本方针。

  (3) 拟定土地利用控制指标。这一指标主要包括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耕地保有量,建设占用耕地数量,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数量,退耕还林面积等。

  (4) 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

  (5) 制定实施规划的政策和措施。

  5、 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

  (1) 土地调查。数量、质量、空间布局、自然、经济条件、利用程度和效益等。

  (2) 土地评价。包括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生产潜力评价、土地经济评价。

  (3) 土地供求预测。人口增长、消费结构、城镇化水平、土地生产力、需求供给量。

  (4)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方案编制。

  (5) 土地利用布局。

  (6) 建设用地规划。规模、结构、布局。详细规划

  (7) 农用地规划。详细规划

  (8) 未利用地开发规划。

  (9) 土地整理规划。农用地整理规划和市地整理规划。

  (10) 土地整治规划。

  (11) 土地保护规划。

  (12) 土地利用规划的可行性研究与方案评价。

  (13) 土地利用规划成果的编制。

  (14) 土地利用规划的组织与实施。

  6、 土地利用规划体系:

  (1) 按规划时限划分:长期规划(10年以上)、中期规划、短期规划(5年以下)

  (2) 按规划范围划分:国家规划和地方规划。

  (3) 按规划性质划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土地利用详细规划

  7、 土地利用规划的原则:

  (1) 目的性原则;

  (2) 整体性原则:

  (3) 公众参与原则:

  (4) 动态平衡原则:

  (5) 逐级控制原则:

  (6) 因地制宜原则:

  (7) 综合效益原则

  (8) 多方案比较原则

编辑推荐:2013土地估价师考试VIP套餐

         2012土地估价师考试真题及答案专题

          土地估价师历年真题汇总

展开剩余
资料下载
历年真题
精选课程
老师直播

注册电脑版

版权所有©环球网校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