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信预约提醒成功
点击查看:2013年经济师考前直播公开课免费获取过关秘籍 ※ 2013年经济师考试报名进行时
第九章 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
本章主要介绍的是中央银行及货币政策的相关知识。从最近几年的考试来看,本章所出题目每年都涉及单选题、多选题、案例分析题三种题型,并且所占分值每年都在17、18分,由此可见,本章绝对是重点章节。建议考生一定要把握好本章知识。
第一节 中央银行概述
一、中央银行的产生及其独立性
(一)中央银行的产生
1.中央银行的产生有两个基本前提:一是商品经济的发展比较成熟;二是金融业的发展对此有客观需求。
2.中央银行制度的建立,大致出于这样四个方面的需要:
设立最早的中央银行是瑞典银行(1656)。1694年成立的英格兰银行,它虽然成立晚于瑞典银行,但是被公认为是近代中央银行的鼻祖。英格兰银行的演变过程是典型的中央银行的演变过程。
3.各国中央银行的产生和发展大体上是经由这样三个途径:
(1)由商业银行转化为中央银行(英法德);
(2)专门设置的中央银行(美);
(3)由综合型银行改革为单一职能的中央银行(前苏联、东欧、中国)。
(二)中央银行的独立性――相对独立性
1.相对独立性:不是国家一般政府机构、不能完全独立于政府之外,应在国家总体经济发展战略和目标之下,独立地制定、执行货币政策。
2.中央银行相对独立性一般具有以下几个内容:
第一,建立独立的货币发行制度,稳定货币。
第二,独立制定实施货币政策。
第三,独立监管、调控整个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
3.一般而言,中央银行相对独立性的保持应遵循这样两条基本原则:
一是中央银行应以一国宏观经济目标为出发点制定货币政策,从事业务操作;
二是中央银行应按照金融运行规律,制定实施货币政策,规避政府短期行为的干扰。
4.目前国际上中央银行相对独立性的模式主要有:
第一,独立性较大的模式。中央银行直接对国会负责。如美国、德国。
第二,独立性稍次的模式。中央银行名义上隶属于政府,而实际上保持着较大的独立性。如英格兰银行、日本银行。
第三,独立性较小的模式。中央银行接受政府的指令。如意大利。
【例题?单选题】中央银行独立性最强的模式是( )。
A.对国会负责
B.对政府负责
C.对领导人负责
D.对企业负责
【答案】A
【解析】中央银行直接对国会负责是独立性较大的模式。故正确答案为A。
二、中央银行的性质与职能
(一)中央银行的性质
中央银行的性质是:中央银行是金融管理机构,它代表国家管理金融,制定和执行金融方针政策,主要采用经济手段对金融经济领域进行调节和控制。中央银行是一国最高的货币金融管理机构,在各国金融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
当代各国的中央银行均居于本国金融体系的领导和核心地位,其主要任务是制定和实施国家金融政策,并代表国家监督和管理全国金融业。
(二)中央银行的职能
中央银行的职能包括发行的银行、政府的银行、银行的银行、管理金融的银行等四个方面。
1.发行的银行
中央银行是发行的银行,指中央银行垄断货币发行,具有货币发行的特权、独占权,是一国唯一的货币发行机构。中央银行作为发行的银行,具有以下几个基本职能:
(1)中央银行应根据国民经济的发展的客观情况,适时适度发行货币,保持货币供给与流通中货币需求的基本一致,为国民经济稳定持续增长提供一个良好的金融环境。
(2)中央银行应从宏观经济角度控制信用规模,调节货币供应量。
(3)中央银行应根据货币流通需要,适时印刷、铸造或销毁票币,调拨库款,调剂地区间货币分布、货币面额比例,满足流通中货币支取的不同要求。
2.政府的银行
中央银行是政府的银行,是指中央银行为政府提供服务,是政府管理一国金融的专门机构。中央银行作为政府的银行具有以下基本职责:
(1)代理国库。
(2)对政府融通资金。(方式:①提供贷款;②购买政府债券)
(3)代理政府金融事务。
(4)代表政府参加国际金融活动。
(5)充当政府金融政策顾问。
3.银行的银行
中央银行是银行的银行,指中央银行通过办理存、放、汇等项业务,作商业银行与其它金融机构的最后贷款人,履行以下几项职责:
(1)集中保管存款准备金。
(2)充当最后贷款人。通常采取两种形式:一是票据再贴现,二是票据再抵押。
(3)主持全国银行间的清算业务。
(4)主持外汇头寸抛补业务。
4.管理金融的银行
职责主要表现在:
(1)根据国情合理制定实施货币政策。
(2)制定颁布各种金融法规、金融业务规章,监督管理各金融机构的业务活动。
(3)管理境内金融市场。
【例题?多选题】中央银行是管理金融的银行,其职责主要表现在( )。
A.制定实施货币政策
B.颁布各种金融法规
C.管理境外金融市场
D.管理境内金融市场
E.发行货币
【答案】ABD
【解析】中央银行是管理金融的银行职责主要表现在:(1)根据国情合理制定实施货币政策。(2)制定颁布各种金融法规、金融业务规章,监督管理各金融机构的业务活动。(3)管理境内金融市场。故正确答案为ABD。
三、中央银行的业务
(一)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
就货币供给量的调控而言,中央银行可以通过适时适度变动资产负债规模、结构,而使货币供给量作相应的变动,以实现其所定调控目标。
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
资产 |
负债 |
国外资产 |
|
外汇 |
通货发行 |
黄金 |
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存款 |
贴现及外放 |
国库及公共机构存款 |
政府债券 |
其他负债 |
政府借款 |
资本项目 |
其他资产(固定资产等) |
|
资产项目合计 |
负债项目合计 |
其中,通货发行、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存款、国库及公共机构存款之和,被称为基础货币。
(二)中央银行的业务
1.中央银行的负债业务
中央银行的负债是指由社会各集团和家庭个人持有的对中央银行的债权。中央银行的负债业务是中央银行资产业务的基础。
中央银行的负债业务主要有:
(1)货币发行。
(2)代理国库。
(3)集中存款准备金。
2.中央银行的资产业务
中央银行的资产业务主要有:
(1)贷款。中央银行的贷款对象是:商业银行、政府。
(2)再贴现。
(3)证券买卖。中央银行为调控货币供应量,适时地开展公开市场业务。
(4)国际储备。
(5)其它资产业务。
3.中央银行的中间业务
资产清算业务是中央银行的主要中间业务,这类业务可以划分为:
(1)集中办理票据交换。
(2)结清交换差额。
(3)办理异地资金转移。
【例题?多选题】中央银行的负债业务主要有( )。
A.货币发行
B.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存款
C.国库等公共机构存款
D.外汇和黄金
E.政府借款
【答案】ABC
【解析】中央银行的负债业务主要有:1.货币发行;2.代理国库;3.集中存款准备金。故正确答案为ABC。
第二节 货币政策体系
一、金融宏观调控与货币政策概述
(一)金融宏观调控
宏观调控是国家的经济职能,是国家对宏观经济运行的干预。
宏观调控有以下三个特点:
其一,在经济学中,宏观经济分析和宏观调控主要是针对经济的短期运行,解决经济的周期波动问题,主要手段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包括汇率政策),有时还使用收入政策。
其二,宏观调控和政府管制都是由政府及有关部门实施和操作的,但两者的具体目的和手段并不一样。宏观调控:运用政策手段间接影响微观主体的行为选择;政府管制:运用行政权力直接限制微观主体的市场行为。
其三,宏观调控与市场经济不对立。宏观调控校正市场失灵和失效。
金融宏观调控是宏观调控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体讲,金融宏观调控是以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为主体,以货币政策为核心,借助于各种金融工具调节货币供给量或信用量,影响社会总需求进而实现社会总供求均衡,促进金融与经济协调稳定发展的机制与过程。
金融宏观调控存在的前提是商业银行是独立的市场主体,实行二级银行体制。
就金融宏观调控的类型而言,包括计划调控、政策调控、法律调控和行政调控四种。
(二)货币政策及其特征
1.货币政策的含义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为实现特定的经济目标而采取的各种控制、调节货币供应量或信用量的方针、政策、措施的总称。
构成要素:货币政策目标、实现目标所运用的政策工具、预期达到的政策效果。
广义:货币政策包括政府、中央银行和其它有关部门所有有关货币方面的规定和所采取的影响货币供给数量的一切措施。
狭义:货币政策主要是研究货币的发行与调控,货币量与产出、收入、价格、国际收支等宏观经济变量的相互联系与相互影响,并围绕这些经济联系与影响制定一系列的政策措施。
【例题?单选题】货币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是( )。
A.中央政府
B.商业银行
C.财政部
D.中央银行
【答案】D
【解析】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为实现特定的经济目的而采取的各种调控、调节货币供应量或信用量的方针、政策、措施的总称。故正确答案为D。
2.货币政策的基本特征
(1)货币政策是宏观经济政策。
(2)货币政策是调节社会总需求的政策。(货币供给→总需求→总供给→总供求平衡)
(3)货币政策主要是间接调控政策。
(4)货币政策是长期连续的经济政策。(货币政策调节的短期性和实效性特点)
3.货币政策的类型
(1)扩张型货币政策。目标:扩大总需求、刺激经济增长。主要措施:一是降低法定准备金率;二是降低再贴现利率;三是公开市场业务买入证券。除以上措施外,中央银行也可用“道义劝告”方式来影响商业银行及其它金融机构增加放款,以增加货币供应。在我国,扩张型货币政策常表现为扩大贷款规模。
(2)紧缩型货币政策。
(3)非调节型货币政策。在较长时期把货币供应量固定在预定水平上。各国中央银行一般不采用这种类型的货币政策。
(4)调节型货币政策。实践中,大部分国家采取这种类型的货币政策。
(三)金融宏观调控机制
1.金融宏观调控机制的构成要素
金融宏观调控机制是在一定市场环境下由一系列要素构成的一种市场机制过程。这种市场机制过程可以理解为同一事物的两层涵义,即金融宏观调控的传导机制和调控机制。
金融宏观调控机制的框架和构成要素、每一构成要素的功能特性如P157图9-1所示:
(1)调控主体:中央银行
(2)调控工具:三大货币政策工具――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
(3)操作目标:超额存款准备金与基础货币
(4)变换中介:商业银行
中央银行能有效控制的是基础货币,我们可以将其称为一级主控变量,基础货币转化为货币供应量是通过商业银行传导的,因此商业银行成为金融宏观调控的变换中介。
(5)中介指标:货币供应量
货币供给是中央银行宏观金融调控的间接控制二阶变量。(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量的调控能力,既取决于一阶变量基础货币,又取决于商业银行的传导性能、货币乘数机制等。)
(6)调控受体:企业与居民户 (通过影响企业与居民户的投资和消费行为)
(7)最终目标:总供求对比及相关四大政策目标
中央银行的四大政策目标:稳定币值、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
(8)反馈信号:市场利率与市场价格
产品市场:总供给>总需求→价格↓
金融市场:总供给>总需求→利率↓
【例题?单选题】(2011真题)
在金融宏观调控机制的构成要素中,变换中介是( )。
A.商业银行
B.中央银行
C.企业
D.居民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金融宏观调控机制的构成要素。在金融宏观调控机制的构成要素中,变换中介是商业银行。参见教材P157。
2.金融宏观调控的两个领域和三个阶段
首先,两个领域是金融领域和实物领域。
其次,三个阶段是:
第一阶段,中央银行操作货币政策工具对一阶变量基础货币的直接控制;
第二阶段,基础货币的变化通过商业银行信贷行为对二阶变量货币供应量产生间接控制作用;
第三阶段,再由二阶变量货币供应量变化间接影响实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
(四)一种新的货币政策框架:通货膨胀目标制
通货膨胀目标制是中央银行直接以通货膨胀为目标并对外公布针对该目标的货币政策制度。在通货膨胀目标制下,传统的货币政策体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在政策工具与最终目标之间不再设立中间目标,货币政策的决策依据主要依靠定期对通货膨胀的预测。
政策核心:以确定的通货膨胀率作为政策目标或一个每年区间。
通货膨胀目标制实施的条件主要有:
(1)中央银行的独立性;
(2)货币政策的高度透明度;
(3)利率的市场化;
(4)浮动汇率制。
通货膨胀目标制在实施过程中呈现出以下特点:
第一,在通货膨胀目标制下,货币政策承诺维持一个具体的长期通货膨胀水平,长期价格稳定将是压倒一切的首要的政策目标。
第二,在长期通货膨胀目标值的约束下,为达到产出稳定等其它目标,中央银行短期内拥有采取灵活政策的权力――这就是“弹性通货膨胀目标”这一术语的真正含义。
第三,通货膨胀目标制要求货币政策决策者保持实质性的开放和透明。
二、货币政策的目标与工具
(一)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1.最终目标体系
(1)物价稳定:中央银行的首要目标。物价上涨率在4%以下。
(2)充分就业:
失业率:社会失业人数与愿意就业的劳动力之比。5%以下的失业率为充分就业(包括摩擦性失业和自愿失业)。充分就业的失业率为自然失业率。
(3)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目标一致
(4)国际收支平衡:
包括静态平衡和动态平衡。
静态平衡:一个年度周期内的国际收支平衡为目标的平衡(每年年末持平)。
动态平衡:一定时期(3、5年)的国际收支平衡为目标的平衡。
国际收支失衡的影响:
顺差→货币供给增加、商品供不应求→物价上涨
逆差→国内商品过剩→经济增长停滞(重点调节)
2.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之间的矛盾性
(1)稳定物价与充分就业之间的矛盾
澳大利亚著名经济学家菲利普斯通过研究1861―1957年近100年英国的失业率与物价变动的关系,得出了结论:失业率与物价上涨之间,存在着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这一关系可用菲利普斯曲线表示。
因此,采取减少失业或实现充分就业的政策措施,就可能导致较高的通货膨胀率;反之,为了降低物价上涨率或稳定物价,就往往得以较高的失业率为代价。
【例题?单选题】(2011真题)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之间存在矛盾,根据菲利普斯曲线,( )之间就存在矛盾。
A.稳定物价与充分就业
B.稳定物价与经济增长
C.稳定物价与国际收支平衡
D.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之间的矛盾性。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之间存在矛盾,根据菲利普斯曲线,稳定物价与充分就业之间就存在矛盾。
(2)稳定物价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
稳定物价→紧缩银根→经济增长率下降
(3)稳定物价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的矛盾
通货膨胀→资本项目顺差→弥补国际(贸易)收支逆差
(4)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的矛盾
国际收支逆差→紧缩政策、降低国内需求→经济增长率下降
小结: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 |
稳定物价 |
经济增长 |
充分就业 |
国际收支平衡 |
稳定物价 |
―― |
× |
× |
× |
经济增长 |
× |
―― |
√ |
× |
充分就业 |
× |
√ |
―― |
―― |
国际收支平衡 |
× |
× |
―― |
―― |
(二)货币政策工具
货币政策工具是指中央银行直接控制的、能够通过金融途径影响经济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而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经济手段。
货币政策工具 | ||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
存款准备金政策 |
规定存款准备金计提的基础 |
规定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 ||
规定存款准备金的构成 | ||
规定存款准备金提取的时间 | ||
再贴现政策 |
调整再贴现率 | |
规定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的资格 | ||
公开市场业务 |
| |
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 |
直接信用控制 |
贷款限额 |
利率限制 | ||
流动性比率 | ||
直接干预 | ||
间接信用控制 |
道义劝告 | |
窗口指导 |
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和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也称为货币政策的总量调节工具。主要包括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
1.存款准备金政策
存款准备金政策指中央银行在法律赋予的权力范围内,规定或调整商业银行交存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比率,以控制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改变货币乘数,间接控制货币供应量的政策。
存款准备金政策的主要内容是:
(1)规定存款准备金计提的基础。
(2)规定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3)规定存款准备金的构成。
(4)规定存款准备金提取的时间。
存款准备金率通常被认为是货币政策最猛烈的工具之一。其作用于经济的途径有:
(1)对货币乘数的影响。(相反变化)
(2)对超额准备金的影响。(反向影响)
(3)宣示效果。存款准备金率上升,说明信用即将收缩,利率随之上升,公众会自动紧缩对信用的需求;反之则相反。
存款准备金政策作为货币政策工具的优点是:
(1)中央银行具有完全的自主权,在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中最易实施;
(2)对货币供应量的作用迅速,一旦确定,各商业银行及其它金融机构必须立即执行;
(3)对松紧信用较公平,一旦变动,能同时影响所有的金融机构。
其缺点是:(1)作用猛烈,缺乏弹性,不宜作为中央银行日常调控货币供给的工具,因此其有固定化的倾向;(2)政策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受超额准备金的影响。如果商业银行有大量超额准备金,当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可将部分超额准备金充抵法定准备金,而不必收缩信贷。
2.再贴现政策
再贴现是商业银行以未到期、合格的客户贴现票据再向中央银行贴现。
再贴现政策的主要内容有:
(1)调整再贴现率,影响商业银行借贷中央银行资金的成本;
(2)规定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的资格(票据种类;申请机构)。
再贴现作用于经济的途径有:
①借款成本效果。②宣示效果。③结构调节效果。一是规定再贴现票据的种类,二是按国家产业政策对不同类的再贴现票据制定差别再贴现率。
再贴现作为货币政策工具运用的前提条件是:
(1)要求在金融领域以票据业务为融资的主要方式之一;
(2)商业银行要以再贴现方式向中央银行借款;
(3)再贴现率低于市场利率。
再贴现的优点主要有:
(1)有利于中央银行发挥最后贷款者的作用;
(2)比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更机动、灵活,可调节总量还可以调节结构;
(3)以票据融资,风险较小。
再贴现的主要缺点是:再贴现的主动权在商业银行,而不在中央银行。
3.公开市场业务
公开市场业务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买卖国债或中央银行票据等有价证券,影响货币供应量和市场利率的行为。它是目前西方发达国家运用最多的货币政策工具。
公开市场业务作用于经济的途径有:
(1)通过影响利率来影响经济。
(2)通过影响银行存款准备金来影响经济。
运用公开市场业务的条件是:
(1)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都须持有相当数量的有价证券;
(2)要具有比较发达的金融市场;
(3)信用制度健全。
公开市场业务由于对买卖证券的时间、地点、种类、数量及对象可以自主、灵活地选择,故具有以下优点:
(1)主动权在中央银行,不像再贴现那样被动;
(2)富有弹性,可对货币进行微调,也可大调,但不会像存款准备金政策那样作用猛烈;
(3)中央银行买卖证券可同时交叉进行,故很容易逆向修正货币政策,可以连续进行,能补充存款准备金、再贴现这两个非连续性政策工具实施前后的效果不足;
(4)根据证券市场供求波动,主动买卖证券,可以起稳定证券市场的作用。
公开市场业务的主要缺点是:
(1)从政策实施到影响最终目标,时滞较长;
(2)干扰其实施效果的因素比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多,往往带来政策效果的不确定性。
4.其它货币政策工具
(1)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
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对于某些特殊领域实施调控所采取的措施或手段,可作为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的补充,根据需要选择运用。这类工具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证券市场信用控制。第二,消费者信用控制。第三,不动产信用控制。第四,优惠利率。
(2)直接信用控制的货币政策工具
第一,贷款限额。
第二,利率限制。
第三,流动性比率。
第四,直接干预。
(3)间接信用控制的货币政策工具
具体包括:
第一,道义劝告
第二,窗口指导。
三、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与中介指标
中央银行在确定了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之后,就要考虑如何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最终实现这些目标。这既涉及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问题,也与中介指标的选择有关。
(一)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理论
货币的传导机制即是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或手段影响中介指标,进而对总体经济活动发挥作用的途径和过程的机能。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分析,主要有凯恩斯学派的传导机制理论和货币学派的传导机制理论。
1.凯恩斯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
凯恩斯学派的货币传导机制理论,其最初的思路为:货币政策的作用首先是改变货币市场的均衡,然后改变利率,进而改变实际资产领域的均衡。(货币市场对商品市场的作用――局部分析)
货币供给→利率→投资→总支出→总收入
这个过程可以直观地用符号表示为:
M→r→I→E→Y
在这个传导机制发挥作用的过程中,关键环节是利率。
扩展:商品市场对货币市场的作用――一般均衡分析
总收入→货币需求→利率→总需求→总收入
一般均衡分析:
货币供给↑→利率↓→投资↑→总产出、收入↑
↓
总产出、收入↓←总需求↓←利率↑←货币需求↑
凯恩斯学派在货币传导机制的问题上,最大的特点就是非常强调利率的作用,认为货币政策在增加国民收入的效果上,主要取决于投资的利率弹性和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投资的利率弹性>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总收入↑)。
【例题?单选题】(2011真题)
根据凯恩斯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货币政策增加国民收入的效果取决于投资和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其中,增加货币供给,能导致国民收入增长较大的组合是( )。
A.投资的利率弹性小,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大
B.投资的利率弹性大,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小
C.投资和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都大
D.投资和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都小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凯恩斯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凯恩斯学派在货币传导机制的问题上,最大的特点就是非常强调利率的作用,认为货币政策增加国民收入的效果取决于投资和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如果投资的利率弹性大,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小,则增加货币供给所能导致的收入增长就会比较大。
2.货币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
与凯恩斯学派不同,弗里德曼的现代货币数量论则强调货币供应量变动直接影响名义国民收入。
货币供给→总支出→投资→名义总收入(价格*实际产量)
用符号表示就是:
M→E→I→y
货币学派认为,利率在货币传导机制中不起主导作用,而是货币供应量在整个传导机制中发挥着直接作用。
货币主义者认为,货币供给短期内对价格和实际产量均可发生影响;但就长期来说,则只会影响物价水平,即货币是中性的。
显然,与凯恩斯学派强调利率在货币传导机制中的作用不同,货币学派强调的是货币供应量的作用。该学派认为,货币政策的影响主要不是通过利率间接来影响投资和收入,而是因为货币供应量超过了人们的意愿持有量,从而直接地影响到社会的支出和货币收入。
(二)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和操作指标
1.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1)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含义
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又称为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中间变量等,它是介于货币政策工具变量(操作目标)和货币政策目标变量(最终目标)之间的变量指标。
从操纵货币供给到影响中介目标的过程则是中央银行调控宏观金融的操作过程。
(2)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设置的必要性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有以下三种功能:
第一,测度功能。
第二,传导功能。
第三,缓冲功能。
(3)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的标准
除内生性为货币政策中介变量的内涵要求外,一般将其概括为:可测性、可控性、相关性。
根据上述标准确定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通常有两类:一类是总量目标,如货币供应量等;另一类是利率指标,如长期利率等。
2.货币政策可供选择的中介目标
通常而言,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体系一般包括利率、货币供应量。
(1)利率(凯恩斯学派)
利率(主要是中长期利率)作为中介目标的原因:①可控性强;②可观测;③与最终目标的相关性强
缺点:①利率具有复杂性、易变性、利率调整的时滞性,真实利率的不易测量性;②利率兼具经济变量和政策变量的特性,而实践中很难辨别。
以利率作为中间目标,中央银行在实际操作中常常会因为其政策效果与非政策效果混淆难辨,或者是在政策尚未奏效时即误以为调控成功,或者是难以确定政策是否有效。
(2)货币供应量 (弗里德曼)
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的原因:①可测性;②可控性(间接控制);③与最终目标的相关性强,但以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最大的问题就是指标口径的选择(M1?M2?)。
他们提出“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将货币供应量(M2)作为货币政策主要的中间目标,主张把货币供应量增长率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保持在一个固定的比率上。
3.货币政策的操作指标
操作指标也称近期目标,介于货币政策工具和中介目标之间。其选择同样要满足可测性、可控性、相关性。 从主要工业化国家中央银行的操作实践来看,被选作操作指标的主要有短期利率、银行体系的存款准备金和基础货币。
(1)短期利率
短期的市场利率即能够反映市场资金供求状况、变动灵活的利率。在具体操作中,主要是使用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中央银行调控短期利率的手段:公开市场操作和再贴现窗口。
(2)基础货币
基础货币(或称高能货币)是指处于流通界为公众所持有的现金和商业银行所持有的准备金总和。
(3)存款准备金
银行体系的存款准备金是由银行体系的库存现金与其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存款组成的存款准备金,也可以当作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因为存款准备金的变动一般较容易为中央银行测度、控制,并对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的实现产生影响。但其可控性较低(超额准备金)。
【例题1?单选题】在货币政策传导中,货币政策的操作目标( )。
A.介于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与最终目标之间
B.是货币政策实施的远期操作目标
C.是货币政策工具操作的远期目标
D.介于货币政策工具与中介目标之间
【答案】D
【解析】操作指标也称近期目标,介于货币政策工具和中介目标之间。故,此题正确答案为D。
【例题2?多选题】从主要工业化国家中央银行的实践来看,被选作操作指标的主要有( )。
A.短期利率
B.银行体系的存款准备金
C.基础货币
D.通货膨胀率
E.失业率
【答案】ABC
【解析】从主要工业化国家中央银行的操作实践来看,被选作操作指标的主要有短期利率、银行体系的存款准备金、基础货币。
第三节 货币政策的实施
一、货币政策的实施依据
宏观经济分析是货币政策实施的最重要依据。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三大基本要素构造了货币政策调控系统。
(一)总量和结构的平衡分析
1.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分析
总供求平衡:GDP=I+C+(X-M),即总供给=总需求
当GDP>I+C+(X-M)时,即供大于求时,物价下降;
当GDP
2.供给与需求的结构平衡分析
供给、需求结构是指部门、产业的供给、需求结构,不是微观的产品供给、需求结构。实践证明,总量平衡结构不一定平衡,结构平衡总量一定平衡。
(二)货币当局概览和货币概览分析
1.货币当局概览
实际上就是经过整理简化了的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
资产 |
负债 |
国外资产 |
|
外汇 |
通货发行 |
黄金 |
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存款 |
贴现及外放 |
国库及公共机构存款 |
政府债券 |
其他负债 |
政府借款 |
资本项目 |
其他资产(固定资产等) |
|
资产项目合计 |
负债项目合计 |
2.存款银行货币概览
是经过整理、归并、简化的存款银行资产负债表。该概览反映存款银行资产负债的概貌及其与中央银行的信贷关系。
资产 |
负债 |
国外资产 |
|
国内信贷 |
活期存款 |
储备资产 |
定期存款、外汇存款、其他存款 |
法定准备金存款 |
中央银行借款 |
备付金存款 |
其他项目(净) |
库存现金 |
|
购买政府债券 |
|
3.货币概览
是将货币当局概览和存款银行货币概览归并,剔除中央银行与存款银行之间的信贷往来而合成的。
资产 |
负债 |
国外资产(净) |
货币和准货币(M2) |
金银占款 |
1、货币(M1) |
外汇占款 |
流通中现金 |
在国际金融组织的资产(净) |
单位活期存款 |
国内信贷 |
2、准货币 |
贷款 |
单位定期存款 |
财政借款 |
储蓄存款 |
|
其他项目 |
分析等式:
(1)M2=国外资产(净)+国内信贷-其他项目(净)
即可以理解为:广义货币供给(M2)变化由三个因素决定。
(2)M2=M1+准货币
可以从构成分析广义货币M2的变化。
二、货币政策的效应
货币政策效应就是货币政策的实施对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绩效或有效性,分为时滞效应和数量效应。
(一)货币政策数量效应
人们在衡量货币政策的数量效应及货币政策的大小强弱时,是着眼于货币政策实施所取得的效果与预期所要达到的目标之间的差距。(目标:经济增长与稳定物价)
(二)货币政策时滞效应
西方宏观经济政策理论认为不宜用货币政策为主去维持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理由就是货币政策效果的时间滞后。货币政策的滞后效应,就是从决策采取某种政策,到这一政策最终发生作用,其中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占用一定的时间,即被称之为“货币政策的时滞”。
1.内部时滞――作为货币政策操作主体的中央银行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的全过程。(主观)
具体而言,内部时滞有:(1)认识时滞;(2)决策时滞。
2.外部时滞――作为货币政策调控对象的金融部门及企业部门对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的反应过程。(客观)
该时滞的长短,取决于政策的操作力度和金融部门、企业部门对政策工具的弹性大小。
三、我国的货币政策
(一)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
一国货币当局可选择的货币政策目标无非有这样三种配合:一是侧重于稳定物价目标,期望实现无通货膨胀的经济增长;二是侧重于经济增长目标,期望实现高通货膨胀的高经济增长;三是兼顾稳定与增长,期望获得低通货膨胀的适度经济增长。
2003年《中国人民银行法》: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的表述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2007年周小川:我国目前还要继续实施货币政策多目标制,既关注通货膨胀,还要考虑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就业等问题,并以此促进金融改革。
【例题?单选题】我国货币政策目标的表述是( )。
A.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
B.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C.保持货币币值稳定,促进经济增长
D.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发展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货币政策的目标。
(二)我国的货币政策工具
我国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存款准备金制度、再贴现与再贷款、公开市场操作和利率工具等。
1.存款准备金制度
2.再贴现与再贷款
由于我国票据市场不发达,实际上,我国中央银行的再贷款一直在其资产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这是我国中央银行基础货币吞吐的主要渠道。
3.公开市场操作
我国公开市场操作包括人民币操作和外汇操作两部分。
从交易品种看,中国人民银行公开市场业务债券交易主要包括回购交易、现券交易和发行中央银行票据。
(1)回购交易分为正回购和逆回购两种:正回购为中国人民银行向一级交易商卖出有价证券,并约定在未来特定日期买回有价证券的交易行为,是从市场收回流动性的操作,正回购到期则为向市场投放流动性的操作;逆回购为中国人民银行向一级交易商购买有价证券,并约定在未来特定日期将有价证券卖给一级交易商的交易行为,为向市场上投放流动性的操作,逆回购到期则为从市场收回流动性的操作。
(2)现券交易分为现券买断和现券卖断两种,前者为人民银行直接从二级市场买入债券,一次性地投放基础货币;后者为人民银行直接卖出持有债券,一次性地回笼基础货币。
(3)中央银行票据即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短期债券,通过发行中央银行票据可以回笼基础货币,中央银行票据到期则体现为投放基础货币。
【例题1?多选题】属于目前中国人民银行公开市场业务的交易品种是( )。
A.债券
B.银行票据
C.外汇
D.股票
E.黄金
【答案】AC
【解析】从交易品种看,中国人民银行公开市场证券交易主要包括回购交易、现券交易和发行中央银行票据。B选项只是说银行票据,应该为中央银行票据。所以,正确答案为AC。
【例题2?单选题】我国的公开市场操作中,中国人民银行向一级交易商卖出有价证券,并约定在未来待定日期买回有价证券,这种交易行为称为( )。
A.现券买断
B.现券卖断
C.正回购
D.逆回购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正回购的概念。正回购为中国人民银行向一级交易商卖出有价证券,并约定在未来待定日期买回有价证券的交易行为,是从市场收回流动性的操作,正回购到期则为向市场投放流动性的操作。
4.利率工具
中国人民银行根据货币政策实施的需要,适时地运用利率工具,对利率水平和利率结构进行调整,进而影响社会资金供求状况,实现货币政策的既定目标。
目前,中国人民银行采用的利率工具主要有:
(1)调整中央银行基准利率(再贷款利率、再贴现利率、存款准备金利率、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
(2)调整金融机构法定存贷款利率。
(3)制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浮动范围。
(4)制定相关政策对各类利率结构和档次进行调整等。
(三)我国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1998年,中国人民银行取消了对商业银行贷款规模的限制,这标志着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关系的变革,从根本上使直接调控过渡到间接调控。
1.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能力加强
1998年前,货币发行权在国务院,中央银行只有货币政策的建议权和执行权,决策权在国务院。
2.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
(1)货币供应量(M1、M2)
从1993年开始将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1998年,中国人民银行取消了对商业银行贷款规模的限制,货币供应量真正成为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2)利率
利率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高效的传导媒介在我国并未发挥很大的功能。按中央银行的设想,先放开货币市场利率,再放开贷款利率,最后放开存款利率,取消对利率变动的行政性限制。
3.货币政策操作指标的选择
(1)基础货币作为货币政策的操作目标,是中央银行直接控制的金融变量,也是银行体系的存款扩张、货币创造的基础。我国基础货币总量就是中国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方总量(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量;外汇和金银储备占款量;人民银行对财政的透支借款;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投放的货币量)。
(2)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也是我国货币政策操作指标的选择之一。
4.商业银行传导功能加强
商业银行作为金融市场的主体,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承前启后的关键环节。
一是初步建立了相对规范的公司治理架构,内部管理和风险控制能力不断增强;
二是财务状况明显好转,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等指标显著改进,财务可持续能力明显增强;
三是公开发行上市成功,市场约束机制显著增强;
四是经营管理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稳步提高。
至此,作为一个重要的环节,商业银行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过程中的作用和功能应该越来越重要。
(四)近年我国的金融宏观调控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