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信预约提醒成功
第二章 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
一、商品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
(一)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1. 商品的两个属性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属性。
(1)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使用价值是商品交换价值和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2)价值
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作为一个历史范畴,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本质属性和社会属性,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比较劳动耗费量和交换劳动的社会经济关系。商品交换的比例取决于商品价值的大小。
(3)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关系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或内容,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首先,使用价值和价值统一于商品之中,缺一就不成为商品。其次,使用价值和价值又相互排斥。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都不能既占有商品价值又占有商品的使用价值。
【例题1?单选题】(2007年)商品的本质属性是( )。
A.使用价值
B.交换价值
C.价值
D.剩余价值
【答案】C
【解析】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
【例题2?多选题】下列关于使用价值和价值的说法正确的有( )。
A.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B.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劳动
C.价值是使用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D.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E.商品交换的比例取决于商品价值的大小
【答案】BDE
【解析】本题考查使用价值和价值。
【例题3?多选题】关于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相互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有( )。
A.商品使用价值是商品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B.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不能同时占有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C.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统一于商品之中,缺一不可
D.没有使用价值的物品也不会有价值
E.仅有使用价值而没有价值的物品也能成为商品
【答案】ABCD
【解析】本题考查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仅有使用价值而没有价值的物品不能成为商品,所以E项错误。
(二)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1. 商品之所以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属性,是由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
2. 劳动的二重性
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属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1)具体劳动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体现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2)抽象劳动
抽象劳动是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一般人类劳动。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体现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3)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关系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之间存在着矛盾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统一的。
另一方面,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又存在差别和矛盾:
①具体劳动是从劳动的有用效果来看的劳动,抽象劳动是抽取了劳动的有用性的一般人类劳动;
②具体劳动在质上不同,在量上不能比较,抽象劳动在质上相同,只有量的差别;
③具体劳动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自然属性,抽象劳动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是商品经济特有的历史范畴;
④具体劳动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但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抽象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唯一源泉。
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之间的矛盾和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矛盾相联系。
【例题1?单选题】(2008年)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属性,是由( )所决定的。
A.劳动的二重性
B.劳动的差异性
C.生产和交换
D.生产和消费
【答案】A
【解析】劳动的二重性决定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属性。
【例题2?多选题】下列关于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具体劳动是劳动的自然属性
B.抽象劳动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C.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
D.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E.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答案】ABCD
【解析】本题考查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总结:以下各对概念具有矛盾统一的关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使用价值与价值;
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
(三)商品的价值量
1. 概念:商品的价值量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的量。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价值量,是商品的社会价值。商品的社会价值是商品交换的依据。
【例题?单选题】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 )。
A.个别劳动时间
B.社会平均劳动时间
C.社会最低劳动时间
D.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是固定不变的,它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从而影响价值量发生相应的变化。
劳动生产率高低的表示方式:(1)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2)生产单位产品所耗用的时间。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3.决定和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
考点推荐:
2013年经济师考试《初级公路》考点汇总 ※2013年经济师考试《初级财政》各章节考点汇总
试题推荐:
二、货币的产生和职能
(一)货币的形成和本质
1.货币的形成
(1)商品的价值是通过货币表现的,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就是价值形式。
(2)价值形式的发展阶段:四个
①简单或偶然的价值形式,即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地个别地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
②扩大的价值形式(08年、2010年考过此概念),即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一系列商品上,商品的价值充分地表现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但此时等价物是经常变换的。
③一般价值形式,即一切商品的价值都统一表现在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某一种商品上。但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地方,用作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是不相同和不固定的。
④货币价值形式。当一般等价物最终固定在一种商品上时,这种商品就成为了货币,这种价值形式就是货币形式。货币形式与一般价值形式没有本质区别,只是在货币形式中,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已经固定地由某种商品来承担。
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发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货币的出现,使整个商品世界分成了两极:一极是商品;一极是货币。一切商品,只有换成货币,商品生产者的私人劳动才会转化为社会劳动,具体劳动才会还原为抽象劳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才能得到解决。
2.货币的本质
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例题1?单选题】一切商品的价值都统一表现在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某一种商品上,这种价值形式是( )。 A.简单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B.扩大的价值形式
C.一般价值形式
D.货币价值形式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一般价值形式。
【例题2?单选题】货币的本质是( )。
A.价值
B.使用价值
C.社会属性
D.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答案】D
【解析】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二)货币的职能
货币的职能是由货币的本质决定的,是货币本质的具体体现。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五种职能。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
1.价值尺度
(1)概念:价值尺度是指货币充当表现和衡量一切商品价值量大小的尺度。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时,可以只是观念上的货币。
(2)衡量的尺度:衡量商品价值量的内在尺度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是商品的价格。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在价格与价值一致的条件下,商品的价格主要取决于商品价值和金属货币价值两个因素。商品价格的变化与商品价值的变化成正比,与货币价值的变化成反比。
2.流通手段
流通手段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然而,货币在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只是象征性的存在,不一定是足值的货币。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使直接的物物交换发展为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
3.贮藏手段
贮藏手段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当做独立的价值形式和社会财富的一般形式而保存起来的职能。充当贮藏手段职能的货币,必须是足值的货币。
4.支付手段
支付手段是指货币被用来支付商品赊买过程中的延期支付,以及用来支付债务、租金、利息、工资等职能。具体形式有很多,但是关键点是商品转移和货币转移不同时进行。
5.世界货币
世界货币是指货币越出国内流通领域,在世界市场上执行一般等价物的职能。执行世界货币职能的货币,一般是贵金属的自然形式。但在现实生活中,少数发达国家的纸币,也在一定程度上起着世界货币的作用。世界货币的职能,一是作为国际购买手段;二是作为国际支付手段;三是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由一国转移到另一国。
【例题1?单选题】(2011年)在货币具有的基本职能中,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通常称为( )。
A.价值尺度
B.支付手段
C.贮藏手段
D.流通手段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
【例题2?多选题】货币的基本职能是( )。
A.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支付手段
D.贮藏手段
E.世界货币
【答案】AB
【解析】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
【例题3?单选题】(2008年)货币在商品赊销,预付贷款和清偿债务中执行着( )的职能。
A.价值尺度
B.价值储藏
C.支付手段
D.流通手段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
(三)货币流通规律
1.货币流通规律是指一定时间内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规律。
2.货币流通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商品流通过程中需要的货币量由流通中的商品价格总额和货币流通的平均速度来决定。即商品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以下三个因素:
(1)待流通的商品数量;
(2)商品的价格水平;
(3)货币流通速度。
商品价格总额是待流通的商品数量与商品价格水平的乘积。货币流通规律用公式表示为:
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 / 同一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次数)=(待流通的商品数量×商品的价格水平 )/ 同一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次数)
随着货币支付手段职能的出现和商业信用关系的发展,货币流通规律公式的具体形式发生变化:
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赊卖商品价格总额+到期支付总额-相互抵消的支付总额) / 同一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次数)
3. 纸币流通规律的内容
纸币作为价值符号,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与支付手段的职能,其流通是以金属货币的流通规律为基础的。
纸币流通规律的内容是:纸币的发行量以流通中需要的金属货币量为限。
【例题1?多选题】(2007年)决定商品流通中货币需要量的因素有( )。
A.社会劳动者数量
B.待流通的商品数量
C.商品的价格水平
D.商品的流通范围
E.货币的流通速度
【答案】BCE
【解析】本题考查商品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的决定因素。
【例题2?多选题】(2011年)根据货币流通规律,商品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 )。
A.待流通的商品数量
B.商品流通的市场范围
C.商品的价格水平
D.货币流通速度
E.商品交易的难易程度
【答案】ACD
【解析】商品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以下三个因素:①待流通的商品数量;②商品的价格水平;③货币流通速度。
考点推荐:
2013年经济师考试《初级公路》考点汇总 ※2013年经济师考试《初级财政》各章节考点汇总
试题推荐:
三、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一)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1.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2.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在现实生活中,价值规律对生产和交换活动的支配作用是通过价格运动表现出来的。
商品价格的确定是以商品价值为基础的,但并不意味着每一次具体的商品交换都是等价交换,因为价格还要受到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是受到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因此商品的价格与价值经常不一致。
尽管存在着商品价格与价值的不一致,这并不违背价值规律,相反正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在商品交换中,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商品价格围绕价值自发地上下波动是受到其价值的制约;只有通过商品价格的波动,商品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进行交换,才能成为现实。
【例题1?单选题】(2007、2008、2010年)在现实生活中,价值规律对生产和交换活动的支配作用是通过( )表现出来的。
A.商品销售数量
B.产品生产数量
C.商品价格运动
D.货币流通速度
【答案】C
【解析】价值规律对生产和交换活动的支配作用是通过商品价格运动表现出来的。
【例题2?单选题】( )导致商品的价格与价值经常不一致。
A.价值不同
B.商品供求关系的不平衡
C.价格波动
D.价值变化
【答案】B
【解析】商品供求关系的不平衡经常导致商品的价格与价值经常不一致。
(二)价值规律的作用
1.调节资源配置和经济活动。
价值规律对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调节是通过价格机制来实现的。
价值规律调节资源配置和经济活动是一种事后调节。
2.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社会价值进行交换是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当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劳动时间时,其商品的个别价值就会低于社会价值,从而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力求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3.促使商品生产者在市场竞争中实现优胜劣汰。
较高劳动生产率的生产者在市场竞争中逐渐确立优势地位,而在生产中处于劣势的商品生产者最终不可避免地被市场淘汰。优胜劣汰机制的作用,有利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对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但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公平与效率的矛盾。
考点推荐:
2013年经济师考试《初级公路》考点汇总 ※2013年经济师考试《初级财政》各章节考点汇总
试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