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信预约提醒成功
第三节 货币体系与货币政策
一、货币供给层次
货币包括现金和各种银行存款。根据货币的流动性及在流通中所起的作用,将货币供应量分为三个层次:M0、M1、M2,具体分类如下:
第一层次:M0=现金流通量
第二层次:M1=M0+单位和个人的活期存款
第三层次:M2=M1+单位和个人的定期存款+其他存款
在上述层次中,现金M0为狭义货币,现实货币M1是最活跃的货币,是作为流通手段的准备而存在,随时可以用于购买商品、劳务和其他支付。对于广义货币M2来说,目的在于“储币待购”,为第二活跃的货币。
二、我国的货币体系
㈠ 货币的发行
货币发行,应将所需数额列入国家综合信贷计划内,并作为国家信贷资金加以运用。如果流通中需要增加货币发行,中国人民银行通过对商业银行增加贷款的同时将货币发放出去,形成流通中的现金和商业银行的存款等。商业银行凭此对企业、个人发放贷款,货币投入实际经济运转。商业银行通过存贷款业务又可以创造派生存款,从而实现货币量的扩张。
中国人民银行为了及时满足流通对货币(现金)的需求,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必须持有一定数量的发行基金。保管货币发行基金的地方称为货币发行基金保管库,简称发行库。发行库的任务是:①统一调度发行基金;②根据政府有关货币发行的决定和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实际办理货币发行工作,包括新印货币发行和损伤票币的销毁工作;③保管、调运发行基金,调剂市场各种票币的流通比例;④办理全国发行业务的汇集核算,正确全面的反映市场货币投放和回笼的情况。
㈡ 货币的流通
无论是现金流通还是转账结算领域,货币都处于不断收入和支出的运动中,为保证流通正常运行,运动中的货币需要一定的流通货币量。流通货币需要量取决于待销售的商品数量、单位商品价格和单位货币流通速度三个因素,即:
流通汇总货币需要量=(一定时期待售的商品数量×单位商品价格)/货币流通次数
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货币流通规律。货币流通规律适用于一切存在商品经济的社会,是商品经济中的一项重要规律。
㈢ 货币流通的管理
⑴ 现金流通的管理。凡在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开立帐户的机关、团体、部队、学校、企事业单位,都是现金管理的对象,开户单位都必须接受开户银行的监督和检查。
⑵ 非现金流通的管理。在转帐结算的管理上必须遵守国家有关规定,遵循结算纪律,结合交易方式和资金调拨的特点,统一规定结算制度,统一进行结算管理,统一办理转帐结算。
三、通货膨胀
㈠ 通货膨胀的含义和类型
通货膨胀是指由于货币供应量过多而引起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经济现象。
按照形成原因分类,可将通货膨胀分为需求拉上型、成本推动型和结构失调型三种主要类型。
⑴ 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是指经济运行过程中总需求过度增加,超过了既定价格水平下商品和劳务的供给,从而引起货币贬值和物价总水平上涨。形成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的基本原因是财政支出大幅度扩张和金融部门过分提供信用,而这又与投资膨胀和消费膨胀联系在一起,社会总需求的扩大超过了社会商品和劳务的总供给,形成了膨胀性缺口,一旦这个缺口超过一定限度,必然牵动物价上涨,形成通货膨胀。
⑵ 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是指在商品和劳务供给不变的情况下,因生产成本提高而引起的物价总水平上涨,而原材料价格上涨和工资增加是生产成本提高的主要原因。
⑶ 结构失调型通货膨胀。是指由于国民经济结构性失调造成货币流通与商品流通不相适应而引起的通货膨胀。
㈡ 通货膨胀的的调控
通货膨胀对国民经济各方面都产生负面影响,控制通货膨胀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重要任务。由于通货膨胀是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失衡的结果,所以对通货膨胀的调控一般是从控制需求和增加供给两方面进行。第一,调节和控制社会总需求。在财政政策方面,大力压缩财政支出,努力增加财政收入,坚持收支平衡。在货币政策方面,紧缩信贷,控制货币投放,减少货币供应总量。第二,增加商品有效供应。控制需求的目的是从减少社会购买力入手来实现总需求与总供给平衡;增加供给的目的是从扩大社会商品供给量入手来实现总需求与总供给平衡。此外,通货膨胀的调控还必须与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结合起来。
编辑推荐:2013年土地估价师考试VIP套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