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信预约提醒成功
开放经济中的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知识点二、汇率制度及其选择
(一)汇率制度――固定汇率制度和浮动汇率制度。
1.固定汇率制度
固定汇率制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较长时期所实行的一种汇率制度。1944年7月,美、英、法和原苏联等44国参加了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召开的布雷顿森林会议,建立了旨在稳定国际金融、改善国际贸易环境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即世界银行),建立了以美元为中的货币体系,这一体系被称作布雷顿森林体系。
主要内容:
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并与美元建立固定比价;有关国家货币汇率只能在一定幅度内波动,超过规定的上、下限,该国中央银行有义务进行干预,使汇价保持在规定的幅度内,由此形成了固定汇率制度。
2.浮动汇率制度
基本点――各国对汇价波动不加限制,听其随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而涨跌,各国中央银行只是根据需要,自由选择是否进行干预以及把汇价维持在什么样的水平上。
在实际经济生活中,政府不进行任何干预是少有的,通常或多或少要加以适度调节。调节方式可以是直接参与外汇市场活动买卖外汇,或是通过调整国内利率水平等手段进行间接调节。
关注:
在介乎固定汇率制度与浮动汇率制度之间还有一种联合浮动汇率制度。1973年西欧“共同市场”的六个成员国实行联合浮动,即成员国货币之间实行固定汇率,规定相互间汇率波动的幅度不得超过规定的上下限,而对成员国之外的其他货币的汇率则实行自由浮动。
还有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自己经济实力的限制,无法使本国货币保持稳定的汇率水平,而采用一种盯住汇率制度,即把本国货币与本国主要贸易伙伴国的货币确定一个固定的比价,随着某一种或几种货币进行浮动。
(二)人民币汇率制度
新中国成立以来至改革开放前,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人民币汇率由国家实行严格的管理和控制。改革开放前我国的汇率体制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单一浮动汇率制(1949~1952年)、五六十年代的单一固定汇率制(1953~1972年)和布雷顿森林体系后以“一篮子货币”计算的单一浮动汇率制(1973~1980年)。
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进入了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的改革开放新时期。为鼓励外贸企业出口的积极性,我国的汇率体制从单一汇率制转为双重汇率制,经历了官方汇率与外汇内部结算价并存(1981~1984年)和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价格并存(1985~1993年)两个汇率双轨制时期.
2005年7月21日我国出台了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决定。
改革的内容:
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而是按照我国对外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选择若干种主要货币,赋予相应的权重,组成一个货币篮子。同时,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计算人民币多边汇率指数的变化,对人民币汇率进行管理和调节,维护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总体看,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后,宏观经济仍然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