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短信预约 物业管理师考试动态提醒 立即预约

请输入下面的图形验证码

提交验证

短信预约提醒成功

经济学基础知识与应用

|0·2012-08-30 15:59:23浏览0 收藏0

点击进入:2012年物业管理师《物业综合能力》章节知识点解析汇总>>

  相对于人类的无限需求而言,我们所拥有的资源绝大部分都是稀缺的,或者说是有限的。这种“稀缺性”是经济学所关注和研究的永恒问题。对企业生产而言,在即定的有限资源条件下,如何进行合理配置资源,以使其能尽可能大的满足人类的需求,即生产什么、为谁生产、如何生产等问题就构成了经济学的核心论题。本章主要是从经济学的角度,结合物业管理实际,阐述物业管理经济学及相关问题。

  第一节 需求、供给与局部均衡价格理论

  一、需求

  (一)个人需求

  个人需求是表示一个人在某一特定时间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他将购买的某种商品的各种数量。个人对于商品的需求需要具备两个条件:第一,个人具有购买意愿;第二,个人具有支付能力。没有支付能力的购买意愿只是自然需要而不构成需求。个人需求受许多因素的影响,主要因素有:个人的偏好、个人的资产与收入、个人所购买的商品的价格、与个人所购买的商品的价格有关的其他商品的价格,以及消费者对商品未来价格的预期等。

  如果假定其他条件不变,而只有消费者所购买的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化,那么一元需求函数可以简单地表示为:

  

  需求表反映了不同价格下消费者对x商品的不同需求量。

  需求函数、需求表、需求曲线都是在某特定时期内的需求量与价格之间的关系。通常的需求曲线,不管是线性的需求曲线还是非线性的曲线,都是向右下方倾斜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状况揭示了需求函数的一个重要特征,即需求量与价格呈反方向变化。这一特征被称为需求法则。

  需求法则表述如下:假定其他条件不变,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呈反方向变化:价格上升,需求量下降;价格下降,需求量上升。

  需求函数、需求表或需求曲线所刻画的是商品的需求量与商品的价格之间的关系,表明在各种不同价格下的需求量。一旦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化,商品的需求量将随之发生变化。这种因商品自身的价格变化而引起的商品需求的变化称为需求量的变动。在局部均衡的条件下,需求理论中的另一种变动,即需求的变动也是值得探讨的。需求的变动是由于除了商品自身的价格以外其他因素的变化引起的。例如,消费者收入的变动、消费者偏好的变动、其他商品价格的变动等因素都会引起需求的变动。要区分需求的变动与需求量的变动。需求量的变动由于是商品自身价格的变化所引起的,因此并不改变需求函数,而需求的变动由于是除了商品自身价格以外的其他因素的变化所引起的,因此它的变动是整个需求函数的变动。从需求曲线来看,需求量的变动是同一条需求曲线上不同点的变动;需求的变动则是整条需求曲线的移动。在图1-2中,从a点到b点的移动是需求量的变动;而从曲线D1到D2的变动则是需求的变动。

  

  对于影响需求的变动的因素可以进行具体分析。例如,消费者收入的变动如何影响需求的变动视商品是正常品与劣等品而定。如果消费者所购买的商品是正常品,那么需求的变动与消费者的收入同方向变化,即消费者收入的增加将引起需求的提高,消费者收入的减少将引起需求的降低。如果消费者所购买的商品是劣等品,那么需求的变动与消费者的收入反方向变化,即消费者收入的增加将引起需求的降低,消费者收入的减少将引起需求的提高。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消费者对于精细食品或高中档服装的需求与其收入同方向变化;而消费者对于粗粮与粗布等商品的需求与消费者的收入则呈反方向变化。

  其他商品价格的变化对消费者所购买的商品需求的影响分商品是替代品还是补充品而有所不同。替代品是指消费中可以相互替代以满足消费者某种欲望的商品。补充品是指消费中可以相互补充以满足消费者某种欲望的商品。例如,苹果与梨是替代品,咖啡与茶是替代品;汽油是汽车的补充品,糖是咖啡的补充品。如果A商品与B商品是替代品,那么 A商品的需求与B商品价格同方向变化,即B商品价格的提高将引起A商品需求的增加,B商品价格的降低将引起A商品需求的减少。如果B商品是A商品是补充品,那么A商品的需求将与B商品价格反方向变化,即B商品价格的提高将引起A商品需求的降低,B商品价格的降低将引起A商品需求的提高。

编辑推荐:2012年物业管理师各科目章节知识点解析汇总专题>>

点击进入:2012年物业管理师《物业综合能力》章节知识点解析汇总>>

  (二)市场需求

  市场需求定义如下:市场需求是一个表列,它表示在某一特定市场和某一特定时期内,所有购买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将购买的某种商品的各种数量。

  由于市场需求是个人需求的总和,因此,凡是影响个人需求的因素都会影响市场需求。此外,市场需求还受消费者人数多寡的影响。有些情况下,某种商品的价格降低后,每个消费者对于该商品的需求量都增加了,从而市场需求量也增加了;但另一些情况下,某种商品的价格降低后,市场需求量的增加并不是由于原有的消费者消费量增加了,而是由于消费该商品的消费者数目增加了。小说、报刊、杂志等类产品的消费就存在这类情况。原来只订阅一份某种报刊的某消费者在该报刊降低后不会订阅两份同样的报刊。而原来不订阅该报刊的消费者在该报刊降价后则有可能订阅这种报刊。因此,该报刊市场需求量的增加是消费者数目增加的结果。

  与个人需求曲线的形状相同,市场需求曲线也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因此,对于市场需求来说,需求法则也成立。但是,无论是个人需求还是市场需求都存在例外的情况,即需求曲线不是向右下方倾斜的情况。例如吉芬商品的需求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吉芬商品是以19世纪英国经济学家吉芬的名字命名的。吉芬发现,当时土豆的价格上升,但是土豆的需求量却在增加。土豆的需求量与价格同方向变化。吉芬商品是惟一不遵从需求法则的特殊商品。关于吉芬商品违背需求法则的原因,在与消费者行为理论有关的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的讨论中有所分析。

  图1-3的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不管是线性的供给函数还是非线性的供给函数,除了某些特殊的资源,比如土地、劳动等资源外,大多数商品的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表明供给量与价格是同方向变化的。土地的供给就长期而言也是固定的,因此,土地的供给曲线与表示数量的横坐标是垂直的。在工资率提高到一定程度以后,闲暇对于劳动供给者来说可能价值更大,继续提高工资可能不仅不会使劳动者增加劳动供给,反而会使他减少劳动供给。因此,在某些条件下,劳动的供给曲线不一定向右上方倾斜。由于某些特殊资源的供给量与价格不一定呈同方向变化,因此并不存在供给法则。

  无论是供给函数,还是供给表或是供给曲线都表明,对于一般商品而言供给量是随着商品价格的变化而同方向变化。除了商品自身的价格外,上述生产价格的成本、厂商的技术状况等其他因素也会影响厂商的供给。其他因素变化对于厂商供给的影响与商品自身价格的变化对于厂商供给的影响是不同的。在局部均衡理论中,因商品自身价格的变化而引起的厂商对于商品供给量的变化称为供给量的变动。因其他因素,比如因厂商所投入的生产要素成本、厂商技术状况等因素的变化而引起的厂商对于商品供给量的变化称为供给的变动。供给量的变动不会改变供给函数、供给表、或供给曲线,供给的变动则改变了供给函数、供给表、或供给曲线。从供给曲线来看,供给量的变动是同一条供给曲线上不同点的变动;供给的变动是整条供给曲线的移动。

  与单个厂商供给曲线的形状一样,一般商品的市场供给曲线也是向右上方倾斜的,表示一般商品的供给量与商品的价格同方向变化。某些特殊资源,比如土地、劳动等资源的供给量不一定与价格同方向变化,因此其市场供给曲线不一定向右上方倾斜。

  由于市场供给是单个厂商供给的加总,因此凡是影响单个厂商供给的因素,例如厂商所生产的产品的价格、生产要素的成本、厂商对于未来价格的期望等因素都会影响市场供给。此外,生产某种商品的厂商数目的多寡以及市场的竞争程度也会影响该商品的市场供给。

编辑推荐:2012年物业管理师各科目章节知识点解析汇总专题>>

点击进入:2012年物业管理师《物业综合能力》章节知识点解析汇总>>

  三、局部均衡价格

  (一)均衡价格与均衡数量

  要说明一种商品的价格的确定,就必须将需求和供给结合起来考虑。在某种商品的各种可能的价格中,必有买者和卖者共同接受的价格。在这个价格下,需求量等于供给量,从而使商品的市场达到一种平衡。达到市场均衡时的价格称之为均衡价格,达到市场均衡时的数量成为均衡数量。由市场需求函数与市场供给函数可以求出均衡价格与均衡数量。

  根据前面所论述的有关需求与供给的基本规律,我们不妨对某种商品的需求和供给情况进行假设,以求解均衡价格与均衡数量。

  商品均衡价格与均衡数量的形成是市场供求力量自发作用的结果。在这一均衡点,生产这一商品的所有生产者愿意接受的价格与愿意提供数量等于消费这一商品的所有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与愿意购买的数量。任何脱离这一均衡点的状况都成为失衡。在失衡的情况下,市场上供求力量的自发作用最终会实现均衡。例如,当某种商品的供给超过需求时,提供这种商品的厂商会竞相压价出售。这将会降低该商品的市场价格。较低的市场价格会提高消费者的需求而降低的生产者的供给,而最终实现供求的均衡。反之,当某种商品的需求超过供给时,消费者会竞相以高价购买该商品。这将会提高市场价格。较高的市场价格会降低消费者的需求而提高的生产者的供给,从而在较高的均衡价格下实现供给量与需求量的均衡。

  (二)关于均衡点的讨论

  均衡点的存在性。如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在第一象限存在交点,则存在均衡点。否则,就不存在均衡点。

  均衡点的惟一性。所谓均衡点惟一性是指只存在惟一的均衡价格与均衡数量,而不存在别的均衡价格与均衡数量。在局部均衡的情况下,均衡点通常是惟一的。

  均衡点的稳定性。关于均衡点的稳定性含义如下:当价格略微偏离均衡点时,如果由于市场的力量或其他经济机制的作用,使价格能自动地逼近并达到均衡点,则该均衡点是稳定的;否则,就称该点是不稳定的。对于均衡点的稳定特征的讨论是建立在稳定条件基础上,所规定的稳定条件不一样,均衡点的特征就不同。

  第二节 弹性理论

  在局部均衡价格理论中,我们讨论了价格与商品的需求量、商品的供给量之间的关系。我们知道,需求量与商品自身的价格反方向变化。对于一般商品而言,供给量与商品自身的价格同方向变化。从数学分析的角度来看,若令需求量函数D=f(P),供给函数S=g(p),则f?(p)<0,g?(p)>0。但是,仅仅了解f?(p)<0与g?(p)>0还不足以精确地分析价格与需求量、价格与供给量之间的关系。不同商品需求量或供给量与价格之间的关系也不能用f?(p),或g?(p)进行比较,因为两种商品的量纲通常是不一样的,即使量纲相同,将函数的导数用于比较商品需求量或供给量与价格之间的关系也是不妥的。

  不仅不同性质的商品其需求量对于价格变动的敏感程度不同,即使同一商品在不同的价格下需求量对于价格变动的敏感程度也不一样。不少商品在价格水平较高时,需求的价格弹性较高,而在价格水平乎较低时,需求的价格弹性则比较低。所以,我们要选择一种较好的方法比较需求量或供给量对于价格变动的反应敏感度。经济学中弹性的概念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提出的,本节将简要地阐述一下有关商品的需求弹性和商品的供给弹性等基本知识。

编辑推荐:2012年物业管理师各科目章节知识点解析汇总专题>>

点击进入:2012年物业管理师《物业综合能力》章节知识点解析汇总>>

  一、需求弹性

  需求弹性是指由于影响需求的诸因素发生变化后,需求量做出反应的程度。从理论上分析,可以对影响需求的任何变量的弹性进行考察,但由于其中一些因素难以量化,因此通常考察的为需求的价格弹性、需求的交叉弹性和需求的收入弹性。而需求的价格弹性具有代表性,因此我们仅讨论需求的价格弹性,并按通常习惯称之为需求弹性。

  各种商品的需求弹性是不同的,通常用需求弹性系数来表示需求弹性的大小。需求弹性系数是需求量变动率与价格变动率的比值。以Ed表示需求弹性系数,以△Q/Q表示需求量变动率。以△p/p表示价格变动率,则需求弹性系数的一般公式。

  (一)理解需求弹性和需求弹性系数的要点

  1.需求弹性是指价格变动所引起的需求量变动的程度,即需求量变动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价格是自变量,需求量是因变量。

  2.需求弹性系数是指需求量变动率与价格变动率的比值,而不是需求量变动绝对量与价格变动绝对量的比值,这样可以排除计量单位的影响。

  3.需求弹性系数的数值可以是正值,也可以是负值,这取决于有关两个变量的变动方向。若它们同方向变动,则Ed为正值;反之,Ed为负值。实际运用时,为方便起见一般都取其绝对值,Ed的绝对值表示变动程度的大小。

  4.同一条需求曲线上不同点的需求弹性系数大小并不一定相同。

  (二)需求弹性的分类范围

  一般情况下,不同类商品的需求弹性也是不同的,为了揭示某种商品及其在某一价格的弹性高低,通常根据需求弹性系数大小进行分类:

  1.|Ed|=0,表明无论价格如何变动,需求量都固定不变,始终有△Q=0,需求曲线是一条与横轴垂直的线,此时称需求完全无弹性,或称需求弹性为零。

  2.|Ed|=∞,表明在价格既定的条件下,需求量是无限的,需求曲线为一条与横轴平行的直线。此时称需求有完全弹性。

  3.|Ed|=1,表明价格每提高(或降低)一定比率,则需求量相应减少(或增加)相同的比率,需求曲线为一条正双曲线,此时称需求为单一弹性。

  4.|Ed|>1,在表明价格每提高(或降低)一定比率,则需求量相应减少(或增加)更大的比率,需求曲线比较平坦,此时称需求富有弹性。

  5.0<|Ed|<1,在表明需求量变动比率的绝对值小与价格变动比率的绝对值,需求曲线比较陡峭,此时称需求缺乏弹性。

编辑推荐:2012年物业管理师各科目章节知识点解析汇总专题>>

点击进入:2012年物业管理师《物业综合能力》章节知识点解析汇总>>

  (三)影响需求弹性的主要因素

  1.商品的替代品数目和可替代程度

  一般而言,如果某种商品的替代品数目很多,则该商品的需求很可能是富有弹性的。因为若该商品价格上涨(或下降),消费者就会减少(或增加)对该商品的购买量,而增加(或减少)对该商品替代品的购买量。因此,把一种商品的范围限定的越窄,它的替代品越多,需求弹性也越大。如某开发商新开发的多层砖混结构商品住宅,它的替代品则包括其他开发商新开发的各种各样的商品住宅(其他结构的多层、低层或高层商品住宅),以及市场上流通的各种商品住宅。但若所指的商品是开发商新开发的商品住宅,而其替代品为市场上流通的其他非新开发的商品住宅,所以前者的需求弹性大与后者。另一方面,如果某种商品有完全相近的替代品,则该商品的需求可能有完全弹性。如果开发商在某地段新开发的商品住宅,而其他多个开发商在该地段也有足够多的新开发出的类似商品住宅,则该开发商只能按既定价格卖出它所愿意出售的商品住宅,若他试图提高价格出售其商品住宅,则消费者会选择购买其他开发商新开发出的完全替代品。这从另一个角度阐述了房地产估价中的替代原理。

  2.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需求程度以及商品在消费者家庭预算中所占的比例

  若商品是家庭生活的必需品,如柴、米、油、盐等,则它们的需求弹性通常很小,因为无论这些商品是否涨价,消费者都必须购买,而且它们在家庭开支中所占的比例也不大,因此它们价格的涨跌对每个家庭需求的影响都很小。同时,商品为奢侈品,则通常可有可无,因此需求弹性相对较大。同时,商品在消费者家庭预算支出中占的比例也影响到它们的需求弹性。对于那些占家庭支出比例较大的商品,如果它们的价格上涨,则对消费者的生活影响较大,因而需求量必然减少很多,所以它们的需求弹性也较大;反之则需求弹性相对较小。

  3.商品本身用途的多用性

  某种商品的用途越多,其需求弹性越大。因为用途越多的商品其价格发生变化时,会从多种途径影响到对他的需求。

  4.商品的耐用程度

  商品越是耐用,需求弹性越小。因为消费者一旦购买耐用品,即使它们的价格下降,消费者也不会在短期内重新购置。

  5.时间的长短

  需求弹性是时间的函数,会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一般而言,时间越长,消费者和厂商越容易找到新的替代品,因而需求也越有弹性。

  (四)需求的点弹性系数

  前面定义的需求弹性系数是根据需求曲线上两个点所代表的价格及其相应需求量的变化计算得出的,它代表的是需求曲线上两个点之间的一段弧弹性。而需求的点弹性系数(用E表示)是指需求曲线上任一点的弹性系数,它可以根据弧弹性系数的方法再求极限。

  (五)需求弹性与消费者支出(或销售者收入)之间的关系

  若某种商品的需求富有弹性,则价格与消费者支出呈反方向变动。当价格上升时,消费者支出减少(或销售者收入减少);当价格下降时,消费者支出增加(或销售者收入增加)。

  若某种商品的需求为单一弹性,即价格升(降)的百分率与需求减(增)的百分率相等,此时价格P与需求量Q的乘积为定值,因此价格变化与消费者支出(或销售者收入)无关。

  若某种商品的需求缺乏弹性,则价格与消费者支出呈同方向变动。当价格上升时,消费者支出增加(或销售者收入增加);当价格下降时,消费者支出减少(或销售者收入减少)。

编辑推荐:2012年物业管理师各科目章节知识点解析汇总专题>>

点击进入:2012年物业管理师《物业综合能力》章节知识点解析汇总>>

  二、供给弹性

  供给弹性是指由于影响供给的因素发生变化后,供给量做出反应的程度。一般考察的是供给的价格弹性,通常用供给价格弹性系数来表示价格变动引起供给量变动的程度。供给价格弹性系数是供给量变动率与价格变动率的比值,以Es表示。以△Q/Q表示供给量变动率。以△p/p表示价格变动率。

  (一)理解供给价格弹性和供给价格弹性系数的要点

  (1)供给价格弹性是指价格变动所引起的供给量变动的程度,即供给量变动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价格是自变量,供给量是因变量。

  (2)供给价格弹性系数是供给量变动率与价格变动率的比值,而不是供给量变动绝对量与价格变动绝对量的比值。

  (3)供给价格弹性系数的数值一般都为正值,反映了供给量与价格同方向变动的供给规律,E的值表示变动程度的大小。

  (4)一条供给曲线上不同点的供给价格弹性系数大小并不一定相同。

  (二)供给价格弹性的分类

  一般情况下,不同的商品其供给价格弹性也是不同的,为了揭示某种商品及其在某一价格的弹性高低,通常根据供给价格弹性系数的大小进行分类:

  (1)Es=0,这表明无论价格如何变动,供给量都固定变动,始终有△Q=0如以价格为纵坐标,供给量为横坐标(以下同),则供给曲线是一条与横轴垂直的线。此时称供给完全无弹性,或称供给价格弹性为零。

  (2)Es=∞表明在价格既定的条件下,供给量是无限的,供给曲线为一条与横轴平行的直线。此时称供给价格弹性无穷大,或称供给有完全弹性。

  (3)Es=1,表明价格每提高(或降低)一定比率,则供给量相应增加(或减少)相同比率,此时称供给为单一弹性。对于点弹性而言,则表明过该点作供给曲线的切线必通过坐标原点。若供给曲线是以坐标原点为起点的一条直线,则该供给曲线上任一点的价格弹性系数都是1。

  (4)Es>1,这表明价格每提高(或降低)一定比率,则供给量相应增加(或减少)更大的比率,供给曲线比较平坦,此时称供给富有弹性。

  (5)0<1,在表明供给量变动率的绝对值小于价格变动比率的绝对值,供给曲线比较陡峭,此时称供给缺乏弹性。

编辑推荐:2012年物业管理师各科目章节知识点解析汇总专题>>

点击进入:2012年物业管理师《物业综合能力》章节知识点解析汇总>>

  (三)影响供给价格弹性的主要因素

  与需求弹性有所不同,影响供给价格弹性大小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厂商供应能力和产品生产周期方面考虑,时期长短是决定供给价格弹性大小的主要因素;二是从厂商生产产品的成本方面考虑,由于厂商供给一定量产品所要求的售价取决于产品的成本,所以产品的成本状况决定供给价格弹性的大小。

  在很短的时间内,厂商能够提供给市场的产品量,仅限于已生产的产品存量,供给量无法随价格变动而变动,因此供给价格弹性为零。同样,对于生产周期较长的产品,即使价格上涨,在极短时期内也无法形成现实供给,因而影响供给价格弹性。如房地产建设周期一般较长,所以通常采用预售的办法形成现实供给,从而增加供给价格弹性。在短期内,厂商可通过利用现有固定资产而增加可变生产要素来扩大产量。在长期,各厂商则通过调整生产能力来扩大生规模,同时,价格信号引导资源流向的作用,加工及价格弹性增加,从而形成极短时期、短期、以及长期三种不同的供给曲线。 第三节 生产理论

  作为产品的生产者和商品的供给者,所谓厂商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获取利润而从事生产的某个经济单位。本节主要对生产理论方面的基本知识进行分析阐述。

  一、生产与生产函数

  所谓生产,就是指厂商把各种生产要素作为投入品进行组合并转化成产品的过程。西方经济学一般将生产中各种资源投入概括为劳动、土地、资本、以及管理者才能等,统称为生产要素。而生产函数是指在既定的生产技术条件下,对各种生产要素的一定数量的组合与产品最大产出量之间依存关系的数学描述。它的一般表达式如下:

  TP=P(Q1,Q2,…,Qn)=F(X1,X2,…,Xm)                  (1-15)

  上式中TP为某个生产过程所生产的产品总产量,Q1,Q2,…,Qn分别为n种产品各自的产量;X1,X2,…,Xm分别为m种生产要素各自的投入量。不妨假定投入的生产要素为劳动(L)和资本(K)两种,产出品为一种,则式(1-16)可表示为:

  TP=Q=f(L,K)                               (1-16)

  若再假定K固定不变,上式可进一步简化为:

  Q=f(L)                                  (1-17)

编辑推荐:2012年物业管理师各科目章节知识点解析汇总专题>>

点击进入:2012年物业管理师《物业综合能力》章节知识点解析汇总>>

  二、可变比例与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在不同行业的生产中,各种生产要素的配合比例是不同的。若生产某种产品所需要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比例不可改变,则该生产函数称为固定比例生产函数。若生产某种产品所需要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比例可以改变,则该生产函数称为可变比例生产函数。

  (一)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

  假定生产中所投入的各种生产要素除一种为可变要素外,其他要素的投入固定不变,这种可变比例生产函数,反映的是产量与可变要素投入之间的关系。在上述假定条件下,总产量是指一定量的可变要素投入与固定要素投入组合所生产的全部产量。平均产量指每单位可变要素平均生产的产量。边际产量指可变生产要素每增加一个单位所增加的产量。它们可用公式表示为:

  TP=f(x)                                  (1-18)

  AP=TP/X                                 (1-19)

  MP=△TP/△X                               (1-20)

  式中,TP、AP、MP、X分别表示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以及某种可变要素的投入量。

  (二)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也称生产要素边际产量递减规律,是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若其他要素固定不变,而不断增加某种可变要素的投入,开始会使总产量递增;当要素增加到一定限度后,虽然总产量继续增加,但增加的产量逐渐递减;超过了一定界限继续增加可变要素的投入,将使总产量减少。即可变生产要素增加所引起的产量(或收益)的变化可以分为边际产量递增、边际产量递减、总产量减少三个阶段。因此,生产要素存在合理投入的界限。下面我们通过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加以分析:

  设资本等要素投入固定不变,随着劳动量的增加,最初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都是递增的,但各自增加到一定程度之后就分别递减。总产量曲线、平均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均表现出先升后降的特征。

  当劳动要素的投入增加到一定量时,边际产量将达到最大值。此前,边际产量曲线的斜率为正,边际产量递增;超过此点,边际产量曲线的斜率变为负,边际产量递减;而在该点的对应处,总产量曲线上的点为该曲线由向上凹转为向下凹的拐点。

  继续增加劳动要素的投入,边际产量曲线将在平均产量曲线的最高点与之相交,此时边际产量等于平均产量(MP=AP),平均产量达到最大值。此前,平均产量递增,边际产量大于平均产量(MP>AP);超过此点后,平均产量递减,边际产量小于平均产量(MP

  当劳动投入增加到使边际产量为零时,总产量达到最大值。此后边际产量为负,总产量将绝对减少。

  根据上述生产的总产量曲线、平均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之间的关系,可将生产依边际产量(MP)的取值范围划为三个阶段。作为理性的厂商,其决策选择既不会考虑第Ⅰ阶段(MP>AP),也不会考虑第Ⅲ阶段(MP<0),而会在第Ⅱ阶段(MP≤AP至MP≥0之间)进行选择。在第Ⅰ阶段,增加劳动投入会增加平均产量,若要素和产品价格不变且产品总可以销售出去时,增加平均产量则会增加厂商利润,因此厂商至少会将可变要素(劳动量)增加到使边际产量等于平均产量时为止。而在第Ⅲ阶段,由于边际产量为负,总产量绝对减少,因而厂商也不会选择。

编辑推荐:2012年物业管理师各科目章节知识点解析汇总专题>>

点击进入:2012年物业管理师《物业综合能力》章节知识点解析汇总>>

  三、等产量曲线分析与投入量的最优组合

  (一)等产量曲线

  现考虑式(1-16)所表示的生产函数,生产产品Q所需投入的生产要素为劳动(L)和资本(K)两种,这两种要素都可以变动,而且可以相互替代。在上述假定条件下,等产量曲线是指这两种生产要素投入的不同数量组合所能获得相同产量的生产函数曲线,如图1-6所示。每条等产量曲线代表一定数量的产品,等产量曲线上每一点所代表的两种要素数量组合都是有效率的。

  等产量曲线主要有以下特点:

  (1)等产量曲线是一条从左上方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斜率为负值。这说明如果厂商要生产出一定数量的产品,那么当增加一种要素的投入时,必须减少另一种要素的投入。只是一种要素增加而另一种要素减少的量不一定相同,但两种要素不能同时增加或者一种要素固定不变而另一种要素增加,这不符合两种要素数量组合有效率的要求。而两种生产要素同时减少,则不能保持相等的产量水平。

  (2)等产量曲线图中众多等产量曲线中,同一曲线上的各点代表相同的产量,不同曲线代表不同的产量。等产量曲线按产量的大小顺序排列,离原点越近的等产量曲线所代表的产量越小,离原点越远的等产量曲线所代表的产量越大。

  (3)等产量曲线图上任意两条等产量曲线不能相交,否则因为相交点上代表的产量相同,从而与两条等产量曲线总是代表不同产量的特征发生矛盾。

  (4)等产量曲线凸向原点,它表示随着一种生产要素每增加一单位,可以替代的另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将逐次减少,这是由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所决定的。

  (二)边际技术替代率

  边际技术替代率是指在等产量曲线上两种生产要素相互替代的比率。它表示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如L)的投入量所能替代的另一种生产要素(如K)的数量,称为要素L:替代要素K的边际技术替代率,记为MRTSlk。

  (三)等成本曲线

  等产量曲线只是反映生产一定量的产品可以选择的两种生产要素可能的数量组合,但同一条等产量曲线上的不同要素组合,可能会有不同的成本支出。而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能够用于生产某一产品的成本支出是有限的,因此生产要素的组合受成本因素的约束。等成本线又称企业预算线,它是指在生产要素价格既定的条件下,生产者以一定量的费用支出所能购买到的两种生产要素所有可能数量组合的集合。在L和K两种生产要素选择的条件下,等成本线为要素投入量L和K所组成的坐标平面内的一条直线。

  令劳动投入量L=0,则资本量投入量K等于厂商预期总支出(C)与要素K的价格(PK)的比值。设此点为A点,则A点的坐标为(0,C/PK)。再令K=0,则劳动投入量L等于厂商预期总支出与要素L的价格(PL)的比值。设此点为B点,则B点的坐标为(C /PL,0)。连结AB两点的直线即为等成本线。等成本线可用下式表示:

  C=PLK+PKK                               (1-24)

  (四)投入量的最优组合

  计算投入量的最优组合,需要将等产量曲线图和等成本线合并在同一坐标平面图内进行综合考虑。在要素价格既定的条件下,等产量曲线与等成本曲线的切点,为成本一定时产量最大(或者产量一定时成本最小)的要素投入量最优组合,即该切点为满足厂商均衡条件的点。

编辑推荐:2012年物业管理师各科目章节知识点解析汇总专题>>

点击进入:2012年物业管理师《物业综合能力》章节知识点解析汇总>>

  四、生产规模与规模报酬

  生产规模是指一定量生产要素投入所能获取的最大产出量。当只有一种生产要素为可变生产要素,其他生产要素为固定投入要素时,生产规模由固定投入要素的规模所决定。而当所有生产要素都增加或减少时,生产规模则发生扩大或缩小的相应变化。

  规模报酬是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当各种生产要素按相同比例增加,即生产规模扩大时产量变化的情况。人们经过考察发现,规模报酬存在递增、不变和递减三个阶段,即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最初会使产量的增加大于生产规模的扩大;当规模扩大使生产达到规模经济后,规模报酬保持不变;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并超过一定限度后,则会使产量的增加小于生产规模的扩大,规模报酬出现递减。

  当生产要素价格固定不变时,规模报酬递增、不变和递减分别对应于平均成本递减、不变和递增。决定规模报酬的因素既有厂商的内在因素,也有外在因素,因此形成了对应不同生产规模的生产函数特征。

  (一)内在经济与内在不经济

  内在经济是指厂商在生产规模扩大时由于自身原因所引起的产量增加和成本降低。决定内在经济的主要因素有:厂商具有较雄厚的资金实力;可以配备更加先进的机器设备;实行企业内部合理的资源调配,组织有效的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实行科学的管理制度;提高副产品的综合利用效率;减少要素购买和产品销售等环节的资源消耗等。

  内在不经济是指厂商在生产规模扩大时由于自身原因所引起的产量减少和成本增加。决定内在不经济的主要因素有:企业管理机构庞杂,管理效率低下;生产规模过大产生对生产要素的过度需求,从而刺激要素价格上涨导致生产成本增加;增加销售费用等。

  (二)外在经济与外在不经济

  外在经济是指整个行业生产规模扩大以后给个别厂商带来的产量增加和成本降低。引起外在经济的主要原因是:整个行业生产规模扩大后,个别厂商可以从中获得诸多便利,如获得低价优质的原料、吸纳优秀人才,利用便捷的交通运输设施、提高信息交流的效率等,从而增加产量和降低成本。

  外在不经济是指整个行业生产规模扩大以后使个别厂商的产量减少和成本增加。引起外在不经济的主要原因是:整个行业的生产规模过大加剧同行业各厂商之间的激烈竞争,各厂商往往要在扩大市场销售份额、争夺生产要素市场等方面付出更高的代价。

  此外,整个行业的扩大,也会使环境污染问题严重,造成交通紧张,因此个别厂商为此也需承担更高代价。

  (三)适度规模

  厂商的适度规模是指正好使收益(出售产品所获得的收入)递增达到最大时的生产规模,它与行业和厂商的生产技术特点以及市场条件密切相关。

编辑推荐:2012年物业管理师各科目章节知识点解析汇总专题>>

点击进入:2012年物业管理师《物业综合能力》章节知识点解析汇总>>

  五、生产可能性曲线与最大收益产量组合

  (一)生产可能性曲线和边际转换率

  生产可能性曲线是指在技术水平既定的条件下,投入的资源都能得到充分利用时所生产的各种商品最大可能的数量组合(如图1-8)。为分析简便,不妨设X、 Y分别为一定量的资源投入所生产的两种商品,则生产可能性曲线为由商品X、Y的产量x、y所组成的平面中一条从左上方向右下方倾斜、并凹向原点的曲线。这表示每增加一单位X商品的产量所要减少的y商品的产量(绝对值)是随X商品的增加而递增的,其原因在于增加X商品的产量,必然要将原来用于生产Y商品的一部分资源转而用于X商品的生产,因此使X商品生产的边际产量递减,而Y商品生产的边际产量递增,从而使X商品增产的机会成本(或称Y转产为X的边际转换率,记为MRTxy)增加。

  (二)等收益线与最大收益产量组合

  等收益线是指在X、Y两种商品的价格既定时,能获得相同销售收入的两种商品的各种数量组合。设商品X、Y的价格分别为Px和Py,销售收入为R,则等收益线可用公式表示为:

  R=xPx+yPy 第四节 成本理论

  一、基本概念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成本往往是“会计成本”,即厂商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作为成本项目计入会计账目上的各项费用支出总和,包括工资、原材料、动力、运输等所支付的费用,以及固定资产折旧和借入资本所支付的利息等。

  经济学中的成本概念不同于会计成本,它是指厂商生产经营活动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支出总和,称为“经济成本”。经济成本除了会计成本,还包括未计入会计成本中的厂商自有生产要素的报酬。这种报酬通常以企业“正常利润”的形式出现,主要补偿企业自有资本投入应获的利息以及企业劳务应得的薪金等。在经济分析中,正常利润被作为成本项目计入产品的经济成本之内,又被称为“隐含成本”。它是组织生产所必须付出的代价,也可理解为生产经营过程中使用自有生产要素的机会成本。与此相应,会计成本也被称作“显见成本”。因此,经济成本等于显见成本与隐含成本之和。以下若无特别指明,成本的概念均指经济成本。当商品的销售收入正好能补偿经济成本时,厂商获得了正常利润。若销售收入超过经济成本,则厂商可获得超过正常利润的经济利润,即超额利润。以上各种涵义的成本和利润的相互关系可用以下关系式表示:

  经济成本=会计成本(显见成本)+隐含成本

  经济利润=销售收入-会计成本-隐含成本

编辑推荐:2012年物业管理师各科目章节知识点解析汇总专题>>

点击进入:2012年物业管理师《物业综合能力》章节知识点解析汇总>>

  二、成本分析

  在成本分析中,主要区分总成本、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明确它们之间的关系,同时还要分清短期成本和长期成本的关系。

  (一)总成本、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

  总成本TC是指厂商在一定时期内生产一定量产品所需的成本总和,它随产量的增加而增加。短期内,即在生产规模既定的条件下,厂商不能根据它所要达到的产量调整其全部生产要素,因此总成本可分为固定成本TFC与可变成本TVC。其中固定成本是指厂商在短期内必须支付厂房、设备等不能调整的生产要素的费用。固定成本不随产量变动而变动,即使不生产也必须承担这些费用。可变成本是指厂商在短期内所需支付的原材料、燃料、劳动投入等可调整生产要素的费用。可变成本是随产量变动的成本。而在长期,厂商可以根据其预期的产销量对生产规模进行调整。在该时期内,包括固定成本在内的一切成本项目都可以变动,因此长期成本中不存在固定成本与可变成本的区别。

  1.总固定成本TFC曲线、总可变成本TVC曲线与总成本TC曲线

  总固定成本TFC在以产量为横坐标、成本为纵坐标的坐标平面中是一条与横坐标平行的直线。它表示在短期内无论产量如何变化,总固定成本是不变的。

  总可变成本TVC曲线是一条由原点出发的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在达到一定的产量水平之前,可变成本的增量是递减的。在达到这个产量水平之后,总可变成本的增量是递增的。或者说,在一定的产量水平点,总可变成本存在着一个拐点(A点)。在拐点之前,TVC曲线的斜率是递减的,在拐点之后,TVC曲线的斜率是递增的。TVC曲线的这一特征来源于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总成本TC曲线是通过把每一产量水平上的总不变成本和总可变成本垂直相加而得到的,因此,TC曲线是一条由水平的TFC曲线与纵轴的交点出发的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在每一个产量点上,不仅TC曲线的斜率和TVC曲线的斜率相等,而且 TC曲线和TVC曲线之间的垂直距离都等于固定的总不变成本TFC。

  2.平均固定成本AFC曲线、平均可变成本AVC曲线与平均成本AC曲线

  由于固定成本TFC与产量的变化无关,因此AFC曲线随产量增加而持续递减。它是一条向两轴逐渐靠近的双曲线。

  平均可变成本AVC曲线呈U形,表现出随产量增加而先降后升的特征。随着可变要素的投入和产量的增加,生产要素的效率逐渐得到充分发挥,因而平均可变成本AVC减少;但当产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在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下,平均可变成本AVC增加。

  平均成本AC曲线的变动规律是由AFC曲线和AVC曲线共同决定的。当产量增加时,AFC迅速下降,且AVC也在下降,因此AC也迅速下降;随着产量进一步增加,AFC:越来越小,它对AC曲线变动的影响亦随之减小,因此AC随产量的增加而下降的幅度趋缓。但当产量增加到一定程度之后,在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下,AC再次增加。因此AC曲线也呈U形。

  3.边际成本MC曲线、平均成本AC曲线与平均可变成本AVC曲线

  边际成本MC曲线也呈U形,随产量的增加而先降后升。

  U形的AC曲线与U形的MC曲线相交于AC曲线的最低点B。在AC曲线的下降段,即在B点之前,MC曲线低于AC曲线。在AC曲线的上升段,即在B点之后,MC曲线高于AC曲线。并且不管是下降还是上升,MC曲线的变动都快于AC曲线的变动。

  形成这种特征的原因在于:对于任何两个相应的边际量和平均量而言,只要边际量小于平均量,边际量就把平均量拉下,只要边际量大于平均量,边际量就把平均量拉上。当边际量等于平均量时,平均量必然达到其本身的极值点。而在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下,MC曲线是呈先降后升的U形的,所以,AC曲线也必呈先降后升的U形,且两线必相交于AC曲线的最低点。同时还要指出的是,对于产量变化的反应,边际成本MC要比平均总成本AC敏感得多。因此,不管是减少还是增加,MC曲线的变动都快于AC曲线。

  再来看AVC曲线和MC曲线的关系。U型的AVC曲线与U形的MC曲线相交于AVC曲线的最低点C。在AVC曲线的下降段,即在C点之前,MC曲线低于AVC曲线。在AVC曲线的上升段,即在C点之后,MC曲线高于AVC曲线。而且不管是下降还是上升,MC曲线的变动都快于AVC曲线。

  最后还要指出的是,比较AC曲线和MC曲线的交点B与AVC曲线和MC曲线的交点C,可以发现,前者的出现慢于后者,并且前者的位置高于后者。也就是说AVC曲线降到最低点C时,AC曲线还没有降到最低点B,而且AC曲线的最小值大于AVC曲线的最小值。这是因为,在平均总成本中不仅包括平均可变成本还包括平均固定成本。正是由于平均固定成本的作用,才使得AC曲线的最低点B的出现既慢于、又高于 AVC曲线的最低点C。

  (三)收益与利润最大化原则

  1.总收益、平均收益与边际收益

  总收益(TR)是指厂商销售一定量产品所得到的全部收入,总收益等于产品价格与销售量的乘积。

  平均收益(AR)是指厂商销售一定量产品时平均每一单位产品所得到的收入。

  边际收益(MR)是指每增加一单位的产品销售量所增加的总收益。

  当产品价格不变时,有平均收益=边际收益=产品价格。但在不同的市场结构中,价格与产量的变动有关,因此收益变动的规律有所不同。

  2.利润最大化原则

  经济学中的利润是指经济利润(π),它是总收益与总成本(经济成本)的差额。

  当π为正值时,表示厂商不仅获得正常利润,而且还获得超额利润;当π为负值时,表示厂商出现亏损,投入的生产要素不能全部获得补偿;当π为零时,表示收支相抵,厂商可获得正常利润。由于总收益和总成本都是产量Q的函数,故利润也是Q的函数,所以π对Q的一阶导数为零,是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必要条件。

  即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相等是市场上经营决策的利润最大化原则(或亏损最小条件)。经济学家和会计师以不同的方法来看待成本,而企业的管理者在经营过程中,应以综合的视角看待成本,既考虑了生产成本,又兼顾了机会成本,从而有利于其决策的科学性。

编辑推荐:2012年物业管理师各科目章节知识点解析汇总专题>>

点击进入:2012年物业管理师《物业综合能力》章节知识点解析汇总>>

  第五节 市场失灵

  市场条件下的价格机制并非总是有效的,对于价格机制在某些领域不能起有效作用的情况我们称为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是指市场在这种场合不能提供符合社会效率条件的商品或劳务。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主要有垄断的存在、非对称信息、外部性以及公共产品等。本节主要对非对称信息、外部性等问题进行阐述。

  一、非对称信息

  非对称信息指市场上买方与卖方所掌握的信息是不对称的,一方掌握的信息多一些。另一方掌握的信息少,有些市场卖方所掌握的信息多于买方,例如在某些商品与生产要素市场上,卖方所掌握的信息多于买方;在另一些市场买方所掌握的信息多于卖方,保险与信用市场往往就是这种情况。前面我们讨论的都是假定供求双方所掌握的信息是对称的。在供求双方都接受的价格下,供给者出售了其愿意出售的数量,需求者购买了其愿意购买的数量,买卖双方的意愿在价格机制的作用下通过市场的自由交易而实现。一旦供求双方所掌握的信息不对称,市场将出现问题,在此情况下所导致的均衡结果对社会来讲将是一种无效率的状况。

  (一)逆选择

  逆选择是指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差的商品总是将好的商品驱逐出市场。当交易双方的其中一方对于交易可能出现的风险状况比另一方知道得更多时,便会产生逆选择问题。我们以保险市场为例来说明逆选择问题。

  任何一个国家,即使是市场经济最发达的国家想要建立起老年人健康保险的私人市场都是困难的,原因在于保险的买卖双方所掌握的信息是不对称的。每一位欲购买健康保险的老年人最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而保险公司并不了解每一个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如果由私人保险公司为老年人提供健康保险,由于保险公司并不能确知每一位老人的健康状况,而只知道他们的平均健康状况,因此保险公司只能根据老年人的平均健康状况或者说平均的患病率收取保险费。事实上每一位老年人的健康状况是不同的。我们把老年人简单的分为健康者与不健康这两种情况。在保险公司按照平均健康状况收取保险费的情况下,谁会购买保险?当然是那些身体不健康的老年人,那些身体健康的老年人不会购买保险。这将减少保险公司的收入而增加保险公司的支出。保险公司将提高老年人的保险费,按照这些不健康老年人的平均健康状况收取保险费。假定这些不健康老年人又可分为患病率较高者与患病率较低者。在保险公司提高保险费后,只有那些患病率较高者愿意购买健康保险。这将导致保险公司进一步提高保险费。这又使购买保险者进一步减少。这一过程不断进行下的结果是最终只有那些身体状况最糟的老年人才购买保险,致使保险公司无利可图。因此难以建立起老年人健康保险市场。

  不同的市场上因非对称信息而产生问题的性质不同,需要采取不同的方法解决。可以通过政府解决,也可以不通过政府解决。

  因非对称信息而出现的老年人健康保险市场的逆选择问题说明市场在这一领域的调节是无效率的。老年人需要健康保险,但这类为老年人所需要的东西却无法通过市场调节而获得。这一领域非对称信息所产生的问题的严重性远比旧车市场非对称信息所产生的问题的严重性大得多。人的生命与健康毕竟比人的通常欲望的满足要重得多。因此,在老年人健康保险领域与此相类似的职工医疗保险领域所出现的市场失灵通常需要政府干预。例如,政府可以出资解决老年人的健康保险。与此问题类似,政府、企业、个人可以共同出资对个人进行医疗保险,以消除这一领域的逆选择问题。

  非对称信息问题在许多领域都存在。但是并不一定都导致逆选择问题,事实上有许多市场会存在非对称信息,但是通过某些有效的制度安排或有效措施的实施可以消除因非对称信息而产生的逆选择问题,因而无需政府的干预。

  例如,家用电器、自行车等用品的修理中,只有维修者知道维修的质量如何,顾客并不知自己物品的维修的情况如何。维修者也可以采取提供保证的方法保证交易的正常进行。顾客也可以请熟悉的人维修产品,这也可以解决逆选择问题。在非对称信息所产生的问题很严重,以至于破坏市场的运作时,政府有必要进行干预,或通过法律解决问题。例如,药品市场因非对称信息而产生的假药充斥市场的问题需要政府出面进行干预。

  (二)败德行为

  败德行为是指个人在获得保险公司的保险后,缺乏提防行动,而采取更为冒险的行为,使发生风险的概率增大的动机。败德行为也称为道德公害。败德行为产生的原因是非对称性信息。败德行为会破坏市场的运作,严重的情况下会使某些服务的私人市场难以建立。

  考虑一下家庭财产保险。在个人没有购买家庭财产保险情况下,个人会采取多种防范措施以防止家庭财产失窃。比如个人会装上防盗门,家人尽量减少同时外出的机会,在远离家门时,委托亲戚、朋友、邻居照看家门等。因此家庭财产失窃的概率较小。假定此种情况下家庭财产损失的概率为0.01。如果个人一旦向保险公司购买了家庭财产保险后,由于家庭财产失窃后由保险公司负责赔偿,个人有可能不再采取防范项措施,从而导致家庭财产损失的概率增大,比如说提高到0.1。

  败德行为的后果不仅是导致保险公司遭受损失,也妨碍市场有效的配置资源。我们以医疗保险为例说明败德行为造成资源配置效率损失。假定医疗保险机构每年按照个人看病的概率向个人收取医疗保险费。因此个人负担的医疗成本将随着他看病次数与医疗费用的增加而增加,个人不会无节制地增加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其需求是符合资源配置效率要求的。假定个人的医疗保险费与个人的就医次数与实际医疗支出毫无关系,无论就医次数多少、花费的医疗费用高低,都向医疗保险公司支付相同的保险费,那么个人将无节制地增加对医疗服务的需求。显然,这种无节制的需求是不符合资源配置效率要求的。

  败德行为的解决办法只能是通过某些制度设计使当事人约束自身行为。例如,在家庭财产保险中,保险公司并不对投保人实行全额保险,而规定某些最低数量的免赔额。一旦投保人的财产发生损失,投保人自己也将负担一部分损失。医疗保险公司根据参加医疗保险的人实际就医情况经常调整医疗保险费用,以便消除投保人的败德行为。即使由政府统筹解决个人的医疗保险问题,也要让个人承当相应的份额,否则个人的败德行为将会使任何形式的政府医疗保险方案难以维系。

  (三)委托人-代理人问题

  由于企业所有者与经理或工人所追求的目标不同,并且他们所掌握的信息不对称,因而产生了委托人-代理人问题。所谓委托人-代理人问题是由于委托人不能确知代理人的行为而产生的问题,它是指经理或工人可能追求他们自己的目标而以牺牲所有者的利益为代价。比如,经理可能追求企业规模的扩张以扩大自己对企业的控制力;工人可能追求工资收入的最大化,或者在工资收入既定的条件下追求下闲暇的最大化,因而可能在工作时偷懒、怠工。如果经理与工人的努力程度是可以观察、并且是可监督的,则企业所有者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制裁经理或工人的不努力行为。不幸的是无论是经理,还是工人,其努力程度多是难以观察的,而且监督的成本很大。企业主不可能总是跟在经理与工人的后面监督他们干活。即使企业主可以做到在经理或工人的工作时间监督他们,他仍然不知道经理或工人是否以百分百的努力的工作。企业主与经理或工人所拥有的信息是不对称的。只有经理或工人本人才知道他自己工作努力的程度。

  一旦企业存在委托人-代理人问题,其后果不仅是企业所有者的利润受损,也使社会资源配置的效率受损,因为在不发生委托人-代理人问题的情况下,社会将生产出较高的产品产量。

  由委托人-代理人问题而导致的效率损失不可能通过政府的干预解决,因为企业主无法观察或监督的经理与工人的行为,政府也无法观察或监督。但是企业所有者在支付生产要素的报酬上做出某些改进则有助于解决委托人-代理人问题。具体而言,企业所有者可以在企业利润分配上采取某些有效措施调动经理的积极性,其中两种较为常见。一种是根据企业盈利情况给经理发奖金,另一种是让经理参与利润分享。

  对于因工人不努力工作而产生的委托人-代理人问题可以实现一种称之为效率工资的方案解决。效率工资是高于市场工资率、同时又是雇员不发生偷懒行为的工资。在效率工资下,将会导致一部分工人失业。失业工人的存在对在业工人构成一种潜在威胁。在业工人偷懒行为一旦被发现,就将被解雇,其工作岗位将被原失业者代替。失业的威胁使在业者必须尽力工作,不敢偷懒。

编辑推荐:2012年物业管理师各科目章节知识点解析汇总专题>>

点击进入:2012年物业管理师《物业综合能力》章节知识点解析汇总>>

  二、外部性

  外部性是个人(包括自然人与法人)经济活动对他人造成的影响而又未将这些影响计入市场交易的成本与价格之中。外部性分为有利的外部性(正外部性)与有害的外部性(负外部性)。有利的外部性是某个经济行为主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益,而受益者无需花费代价。有害的外部性是某个经济行为主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损,而造成外部不经济的人却没有为此承担成本。消费活动或生产活动都有可能产生外部性。果园主扩大果树种植面积会使养蜂者受益,养蜂者无需向果园主付费。在果树授粉期养蜂者同样使果园主受益,果园主也无需向养蜂者付费。化工、钢铁、炼油等污染严重行业的厂家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废水、废气等污染物会给其他生产者与消费者造成损害,但是污染物的排放者却没有给受害者以应有的赔偿。凡此种种均属外部性问题。

  在竞争市场的分析中,帕累托效率是在经济活动不存在外部性的假定下达到的。一旦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产生外部性,经济运行的结果将不可能满足帕累托效率条件。外部性使竞争市场资源配置的效率受到损失,因此外部性是导致市场失灵的一个重要原因。本节我们将在对外部性及其后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讨论应付外部性的措施。

  (一)外部性及其后果

  我们以生产中的外部不经济为例讨论外部性问题及其后果。假定靠近农田的某化工厂排放的污水与废气损害了周围的农田,使农民遭受损失。农民遭受损失的程度与化工厂产品产量同方向变化。化工厂生产的产量越多,排放的污染物越多,农民遭受的损失越大。农民的损失是化工厂生产活动所造成的社会成本。

  化工厂在进行生产决策时并不考虑其行为给他人造成的影响,而只计算自身的成本与收益。对于化工厂而言,它的最优产出水平是化工厂生产产品的边际成本等于出售产品的边际收益,但是,它的产出水平并非是社会最优产出水平,因为该产品水平并没有把化工品生产所造成的社会成本考虑进去。

  (二)政府干预

  政府干预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对污染的企业征收清污费,另一种方法是颁布污染标准。政府无论采取哪一种方法控制污染,它都必须知道把污染控制在什么程度才是合适的,所谓合适是指符合社会最优。在讨论政府颁布污染标准与收费标准之前,我们来讨论最优的污染程度。

  从理论上讲,污染程度为零时最优。但是在一定的技术水平下,某些产业只要进行生产,就不可避免地造成污染,要想彻底消除污染,除非该产业的企业全部停产。最优的污染程度只能是较轻的污染程度。用什么标准来衡量这一较轻的污染程度?如果说对于整个社会而言企业产出的最优条件是边际社会成本等于边际社会收益,由于污染也是一种产品,只不过是一种有害产品,所以取产出的最优条件也是边际社会成本等于边际社会收益。

  污染的边际社会成本等于污染的边际社会收益是什么?我们知道,在厂商的生产不产生外部性的情况下,不存在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的区别,其私人成本就是社会成本。一旦厂商的行为产生外部性,厂商的私人成本不再等于社会成本。在我们化工厂产品生产的例子中,化工厂产生的污染给农民造成损失,化工厂产品生产的全部成品应该是化工厂在生产中所耗费的成本加上污染给农民造成的损失。

  降低污染的工作可以由企业做,也可以由政府做。例如,企业可以安装降低污染的装置或采取新的生产技术减少污染,政府可以在污染产生后清除污染等。不管降低污染的工作由企业做还是由政府做,都要花费成本。在不同的污染程度下,降低污染所花费的边际成本不同。在污染比较严重时,要降低一个单位污染所发生的边际成本较小。随着污染程度的降低,每减少一个单位所花费的成本增量越来越大。可以设想,当污染已经降低到还剩下最后一单位时,要彻底清除这最后一单位污染所耗费的成本增量将是惊人的。

  显然,在污染所造成的边际社会成本与降低污染所产生的边际社会利益相等时决定最优污染程度。因此,在均衡点之右,污染程度较严重,污染所造成的边际社会成本大于边际利益,继续降低污染是有利的。在均衡点之左,污染程度很轻,清除污染的边际社会成本(也就是清污产生的边际社会受益)大于污染本身所造成的边际社会成本,污染量可以适当扩大。确定了最优污染标准后,政府可以以此作为制订政策的依据。以我们上述的化工产品生产为例,如果企业的污染超出污染标准,政府将予以重罚,处以高额罚金。污染罚金的征收将会迫使企业安装降低污染的设备,从而保证企业的污染符合社会最优标准。

  政府也可以采取对污染企业收费的办法控制企业的污染,使其污染量符合社会最优标准。污染费是按照平均每一单位污染量征收的。只要政府按照最优污染标准征收污染费,企业的利润最大化行为所产生的结果就会符合社会利益。

  不管是制定污染标准,还是征收污染费,只要政府所掌握的信息是完全的,这两种政府干预措施所产生的结果就没有什么区别(假定两种措施产生相同的干预成本)。但是在政府所掌握的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这两种干预措施所产生的结果是不同的。政府所要掌握的信息包括每个污染企业所造成的边际社会成本,企业降低污染的边际成本,降低污染所产生的边际社会收益等。如果政府不能确知每一个污染企业污染的边际社会成本、降低污染的边际成本以及边际社会收益,而使收费率偏离社会最优收费率,或者所颁布的污染标准偏离社会最优标准,则这两种干预措施所导致的结果就会产生很大的差别。究竟何种干预措施好些,取决于不确定性的性质与成本曲线的形状。

  (三)明确所有权

  通过明确所有权而解决外部性的措施与通过政府干预措施而解决外部性的措施截然相反。在所有权明确化的基础上通过市场交易,而无须政府干预就可以解决外部性问题。

  通过所有权的明确化而解决外部性问题的思想是以科斯为代表的所有权学派经济学家提出的。这里所说的所有权不仅仅限于传统意义上的资源所有权或物的所有权。还包括其他许多法定权利,例如按某种方式使用土地的权利、避免土地受污染的权利、对事故进行赔偿的权利、按照契约行事的权利等。所有权学派经济学家指出,只要明确界定所有权,经济行为主体之间的交易行为就可以有效地解决外部性问题。著名的科斯定理概括了这一思想。科斯定理表述如下:只要法定权利可以自由交换,且交易成本等于零,那么法定权利的最初配置状态对于资源配置效率而言就是无关紧要的。以化工厂污染所造成的外部性为例。只有在污染的权利不明确的情况下才会偏离帕雷托效率状态。只要明确界定污染的权利,不管是给予化工厂污染的权利,还是给予农民不受污染的权利,都可以通过化工厂与农民之间的自由交易使污染量符合帕累托效率条件,也就是使污染符合社会最优标准。

  在厂商利润最大化的均衡点,因降低污染而引起的化工厂边际成本增加额等于农场因污染减少而获得的边际收益增加额。在化工厂拥有污染权利的情况下,农场若要减少所受污染之害,必须向化工厂做出支付。如果化工厂认为接受农场的支付而减少污染是值得的,它就会接受这笔支付而减少污染。这将分别改变化工厂与农场的利润函数。也就是说,只要所有权是明确的,所有权的最初分配状况并不会影响资源有效配置的最终结果。

  科斯定理告诉人们,在生产外部性的场合,并不一定需要政府的干预,只要明确外部性的所有权,同样可以解决外部性问题,达到资源有效配置。但是以上讨论过程中,我们忽略了交易成本问题。交易成本是指围绕自由交易而发生的任何谈判或使契约强制执行的成本。交易成本不同于生产中所耗费的资源成本,比如劳动力成本、资本或土地成本等。交易成本包括信息成本、谈判成本、订立或执行契约的成本、防止交易的参与者在议价时进行欺骗的成本、维持所有权的成本、监督和执行成本等。如果交易成本太大,通过市场也许无法有效地解决外部性问题,使资源达到有效的配置。在这种情况下也许需要某种形式的政府调节。

  (四)合并企业

  合并企业是解决外部性问题、使资源配置符合帕累托效率的另一种办法。这种办法既可能是产生于外部性制造者与受外部性影响者之间的自愿交易,也可能是产生于政府的干预。我们对这一问题进行简单地分析。

  我们仍然以上述化工厂生产对农业造成污染的外部性为例讨论如何通过合并企业而使外部性符合社会最优标准。我们知道,在所有权不明确或者没有任何干预措施的情况下,化工厂所制造的污染程度之所以超过社会最优标准,是由于污染造成的成本不计入化工厂的成本中,而损失完全由农场承担。如果将化工厂与农场合并为一个企业,则企业的决策者将会同时考虑化工厂与农场的成本与收益。

  在未合并企业的情况下,化工厂所产生的污染成本由农场承担,所以化工厂将不愿控制污染。合并企业后,由污染造成的成本负担落在联合的企业内,决策者必须综合考虑化工产品的收益与化工品污染的成本。为了达到利润最大化,合并的企业必须使由于控制化工品污染而造成的增加的边际成本等于因污染程度的降低而降低的农产品的边际成本。合并企业后所造成的污染程度低于合并企业前的污染程度。

  (五)共有财产

  共有财产是指那些没有明确所有者,人人都可以免费使用的财产,包括共有资源,比如海洋、湖泊、草场等资源。通过外部性问题的讨论我们知道,只要所有权是明确的,就可以有效地解决外部性问题。如果所有权界定不清,外部性问题就难以解决。在财产为公众共有的情况下,共有财产通常会受到过度使用。

  如果能够对共有财产的产权进行重新构造,使之界定明确,则可以改进资源配置的效率。如果无法界定所有权,则必须通过法律或行政手段进行严格控制,才能使共有财产免遭滥用。

编辑推荐:2012年物业管理师各科目章节知识点解析汇总专题>>

点击进入:2012年物业管理师《物业综合能力》章节知识点解析汇总>>

  第六节 经济学基础知识在物业管理中的应用

  一、需求、供给与局部均衡价格理论在物业管理中的应用

  物业管理是指业主通过选聘物业管理企业,由业主和物业管理企业按照物业服务合同约定,对房屋及配套的设施设备和相关场地进行维修、养护、管理,维护相关区域内的环境卫生和秩序的活动。物业管理是一种有偿服务,它是由物业管理相关人员所付出的各类具体的脑力和体力劳动的凝结,能够满足业主对物业的使用、维护、保值等方面的特定需要,具有一般商品的基本特质,所以说,物业管理也是一种商品。

  作为商品属性的物业管理,它具有能满足业主的某种需要的使用价值和自身的价值,可以在物业管理市场上按照竞争机制和价值规律进行交换,以实现其市场价值。物业管理市场价值的实现程度如何和一般商品一样,也是由物业管理服务的内在价值所决定的。但是,由于物业管理服务是一种综合性、服务性很强的特殊产品,其价值的衡量很难定量化。因此,在现实的市场交换中,物业管理市场价值的表现主要是由物业管理的供给和需求关系所决定的,它符合经济学有关需求和供给的一般规律。

  (一)物业管理需求

  物业管理需求是指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在各种可能的物业管理服务价格下,对物业管理服务的需求数量。物业管理需求量的大小将直接决定着物业管理市场规模的大小。对物业管理的需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解:

  (1)物业管理是一种以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特殊商品,对物业管理的需求也可分为单个业主对物业管理服务的需求和整个物业管理市场中所有单个个体需求的总和所形成的物业管理市场需求。但是,从现实来看,主要有某个物业管理区域内业主的统一需求和整个物业管理市场的多样化需求这两种形式。

  (2)某一特定物业管理区域内的业主对物业管理服务的需求主要表现在对物业管理服务的服务内容和服务水平等方面,并且这些要求都是以合同约定的形式在接受物业管理服务前就已确定了。

  (3)对物业管理服务的需求也符合一般商品的需求法则,对物业管理服务内容需求的多少及对物业管理服务水平高低的要求,与物业管理服务的价格呈相反的方向变化。物业管理服务价格高,则对物业管理服务内容需求也会相对减少,对物业管理服务水平要求也会相应地降低。反之,则对物业管理服务需求的服务内容也会较多,服务水平要求也较高。

  (4)从整个物业管理市场看,如果物业管理服务的价格很高,就可能会迫使一些业主放弃对专业化的物业管理的需求,而实施自管。这样就会使得整个物业管理需求量减少,物业管理市场整体规模也会缩小。

  (5)对物业管理服务的需求也随着业主的生活条件等改变而会相应发生变化。收入升高,生活水平越高,对物业管理服务需求可能就会越多,要求也会越高。

  (二)物业管理供给

  物业管理供给是指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在各种可能的物业管理服务价格水平下,物业管理企业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物业管理服务的规模或数量。对物业管理的供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解:

  (1)物业管理服务是商品,它和一般商品一样,满足商品供给的一般规律。物业管理企业愿意提供的物业管理规模或数量的大小是和物业管理服务价格同方向变化的。价格越高,物业管理企业越愿意提供服务内容更多、档次与水平更高的物业管理服务。反之,则服务内容越少,档次与水平相对越低。

  (2)单个物业管理企业所提供的物业管理服务受多种因素影响。如价格、成本、自身实力等。企业实力越强,控制成本能力的优势越突出,则越能体现出更强的竞争力,也就越能够提供规模越大、水平越高的物业管理服务。

  (3)物业管理市场的总供给是由物业管理市场中所有单个物业管理企业所提供的物业管理加总而成。物业管理市场的总供给规模和水平也决定着物业管理整个市场的规模和水平。从理论上及物业管理发展的长期趋势看,物业管理服务的总供给规模和水平也是受制于物业管理服务总需求的规模和水平。

  (三)物业管理市场均衡价格

  物业管理市场均衡是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当物业管理市场上物业管理服务的总供给量恰好等于市场总需求量时,物业管理市场价格便会达到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便实现了物业管理市场均衡。

  而当物业管理市场需求量不等于供给量时,即为非均衡。由于价格机制的作用,一旦市场失去均衡,就会产生一种自动恢复均衡的力量。因此,物业管理均衡价格的形成,也是由非均衡逐渐走向均衡的过程。

  当出现过度需求时,即物业管理需求大于物业管理供给时,此时物业管理市场处于非均衡状态,存在着物业管理服务价格上涨的压力。这种压力主要是来自业主,因为有一部分业主愿意支付更高的价格,而这一更高的物业管理价格又将激励物业管理企业提供更多的物业管理服务,从而逐渐克服过度需求的现象。

  当物业管理供给量大于市场对物业管理服务需求时,又存在着降价的压力,这种压力主要是来自物业管理企业,因为会有一些物业管理企业愿意在更低价格水平上提供物业管理服务,这一更低的价格水平一方面会激励业主对物业管理服务的更多需求,另一方面也会有一部分物业管理企业由于价格较低而放弃部分物业管理服务的供给。这样就会逐渐克服供过于求的现象。

  只有当物业管理市场的供给和物业管理市场的需求相等时,物业管理市场才实现均衡。此时的物业管理供给量或需求量就是均衡数量,而物业管理市场供给量与需求量相等时的物业管理服务价格就是物业管理市场的均衡价格。

  二、弹性理论在物业管理中的应用

  由于物业管理服务的特殊性,物业管理服务的需求弹性与供给弹性就显得相对比较复杂。物业管理服务的需求弹性主要是指对物业管理需求的各个因素发生变化后,物业管理服务的需求量所发生相应变化的程度的比值。从理论上讲,也可以对物业管理需求变化的任何变量进行细致科学考察,进而对物业管理的各种需求弹性进行精确度量。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影响物业管理服务需求的因素很多,有物业管理服务的价格、业主的收入等等,物业管理服务的价格需求弹性是指物业管理服务的需求量的变化程度对物业管理服务本身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的比值。由于各种原因,特别是对物业管理服务的认知度、接受度,以及业主对物业管理服务的感知与期望值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使得物业管理的需求量对物业管理服务本身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不是很大,即物业管理服务价格的升降对物业管理服务的需求量的影响并不大,并非物业管理服务的价格越低,物业管理服务的需求量就会发生更大比例的增幅。也就是说,物业管理服务的需求是缺乏价格弹性的,即物业管理服务需求的价格弹性是小于1的。

  与物业管理服务需求的价格弹性相比,物业管理服务需求的收入弹性就显得较为明显。物业管理服务需求的收入弹性是指物业管理服务的需求量对于业主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业主收入的变动对物业管理服务的接受度、需求量都有较大幅度的反应。

  物业管理服务的供给弹性是指由于影响物业管理服务供给的因素发生变化后,物业管理服务的供给量作出反应的程度。这里只简要地考察一下物业管理服务供给的价格弹性,它表示物业管理服务价格的变动所引起的物业管理供给量的变动程度。

编辑推荐:2012年物业管理师各科目章节知识点解析汇总专题>>

点击进入:2012年物业管理师《物业综合能力》章节知识点解析汇总>>

  三、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在物业管理中的应用

  物业管理服务的提供,是物业管理服务人员具体的脑力和体力的支出,并使用相应的生产工具而组合产生的,因而它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把这种“产品”作用于具体的消费者,就能够使其价值得以实现,并产生物业管理服务的价格。

  按照经济学的相关理论,物业管理服务价格的确定应该是以物业管理服务本身的内在价值或成本为核心,围绕其价值作上下波动,且波动的幅度是随着物业管理服务供需状况的变动程度而不断变动的。从长期看,物业管理服务的价格是与其价值是一致的。因此,提供什么内容、什么标准的物业管理服务,一定要以物业管理服务产生的成本为参考。物业管理服务是一种市场行为,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物业管理服务的价格或收益,应以不低于物业管理服务的成本为限,否则就会产生亏损。

  物业管理服务具有一定的规模经济性,即在一定的物业管理规模内,随着物业管理服务规模的增大,每增加一单位的物业管理服务,其产生的单位成本是降低的。因此,要想在物业管理市场上具有较强的价格优势、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就必须争取市场份额、扩大物业管理服务规模。

  但是,物业管理服务的规模经济性是在一定的范围内而言的,超过了企业所能承受的规模,由于管理成本,尤其是协调成本急剧上升,就会产生规模不经济的现象。

  因此,物业管理企业在提供服务时,一定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和要求,认真分析物业管理服务的成本,以及成本产生的规律性,并根据企业自身的发展目标和利润目标,确定合理的物业管理服务价格。

  四、物业管理市场失灵与政府调节

  物业管理服务是一种商品,其价值的实现需要在物业管理市场中通过交换来完成。从理论上讲,这样的市场交换应该是以价值规律所要求的物业管理价格与其实际的价值相一致来进行,即物业管理服务的价格要与其内在的价值相符。

  但是,在实际的市场运作过程中,由于物业管理服务的提供者和消费者对物业管理服务商品的相关信息的掌握程度不同,即物业管理服务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物业管理企业掌握的有关物业管理服务的信息(如成本等)要比业主多一些,这样就很容易导致物业管理市场出现无效率状态。最直接的表现就是物业管理服务的质价不符,至少在这方面很难取信于消费者,这是物业管理市场发展中不和谐现象的根源之一。

  由于物业管理市场中非对称信息的存在,还会导致物业管理市场失灵。针对物业管理的特殊性,在解决由于非对称信息所导致的市场失灵问题,通常可以设置健全的激励制度和监督体系。同时,政府也要加强对物业管理市场行为的指导与监管力度,如建立健全物业管理法律法规等。

  此外,在物业管理过程中,也存在着外部性现象。同样,物业管理的外部性也有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之分。良好的物业管理所带来的优美环境不仅惠及物业管理区域内的业主,还给周围的居民乃至整个区域带来良好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这就是物业管理的正外部性。由于物业管理是市场行为,对于物业管理正外部性问题,政府可以通过某种措施给予适当的激励,以弥补目前我国物业管理企业经营效益的部分缺口。

  由于物业管理不当所带来的脏、乱、差等影响环境问题,它不仅对物业管理区域内的业主和使用人带来不利,也会给相邻区域,甚至整个社会带来不好的影响,这就是物业管理的负外部性所产生的。对于物业管理所带来的负外部性问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和性质,通过经济手段、行政手段等加以克服或弱化。

编辑推荐:2012年物业管理师各科目章节知识点解析汇总专题>>

展开剩余
资料下载
历年真题
精选课程
老师直播

注册电脑版

版权所有©环球网校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