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短信预约 成人高考考试动态提醒 立即预约

请输入下面的图形验证码

提交验证

短信预约提醒成功

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重点复习资料

|0·2011-09-30 09:03:01浏览0 收藏0

  第一讲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哲学

  (一)哲学的本质

  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与自发世界观的关系。

  2、哲学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3、哲学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最根本的方法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内在一致性。

  4、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转自环 球 网 校edu24ol.com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1、思维与存在(或精神与物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哲学基本派别或基本阵营的唯一标准。

  2、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三)哲学基本派别的形态(对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还是精神的不同回答)

  1、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

  2、唯物主义的基本形态: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对世界的状态"是什么样"的回答: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条件

  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2、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科学前提――自然科学前提。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实践性、科学性、阶级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1、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哲学最主要、最根本的理论特征)

  第一、是将科学的实践观点贯彻始终的理论体系。

  第二、是自觉地与实践保持密切联系的理论体系。转自环 球 网 校edu24ol.com

  2、科学性

  第一,是具有完整性和严密性的理论体系,实现了两个"统一".(唯物论与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社会历史观的统一)

  第二,是正确规定了哲学的对象和任务的理论体系。

  第三,是正确反映了现实的、具有真理性的理论体系。

  3、阶级性――反映、代表着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和要求,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4、革命性――具有最彻底的批判精神和创新精神的理论体系。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1、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实质: 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在中国具体化。是指用带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形式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结合中国国情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丰富、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2、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理论成果:毛泽东哲学思想;邓小平哲学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第二讲物质和意识

  一、物质

  (一)旧唯物主义对物质的理解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物质=某种具体的物质实体。

  2、近代西方唯物主义的物质观――物质=物质结构某一具体层次。

  共同缺陷:把一般与个别混为一谈,把一般归结为个别,用个别代替了一般。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及其意义

  1、揭示了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坚持了唯物主义,反对了唯心主义。

  2、揭示了物质可以被人的意识所把握,坚持了唯物主义可知论,反对了唯心主义先验论、不可知论。

  3、揭示了物质标志的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共性,即客观实在性,区分了哲学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学说,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

  (三)哲学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关系――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1、区别: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揭示的是物质形态的个性、特殊本质。哲学物质范畴揭示的是世界万物的共同本质和共同特性。

  2、联系:哲学物质观以自然科学物质学说为基础,不断丰富和完善。正确的哲学物质观指导自然科学沿着唯物主义路线发展。(辨析题、选择题)

  二、运动

  (一)运动及其多样性

  1、运动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物质是运动的主体,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和固有属性。

  2、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而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1)在运动与物质关系问题上的错误倾向

  其一,设想不运动的事物――形而上学的倾向。

  其二,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唯心主义的观点。

  (1)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

  (2)相对静止的含义――两种情形:

  第一,事物空间位置的相对稳定性。

  第二,事物的量变状态。

  (2)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关系

  第一,相互区别。

  第二,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3)在运动和静止关系问题上的错误倾向

  其一,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其二,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3、时间和空间: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三、意识

  (一)意识的起源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三个决定性环节)。

  2、意识是社会(劳动和交往)的产物。

  (二)意识的本质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的存在依赖于人的大脑这种高度完善的物质器官。

  2、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意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三)意识的作用

  1、意识能动性的主要表现

  (1)意识有目的性、计划性和主动性。

  (2)意识对实践活动有指导作用,对客观世界有改造作用,对人的生理活动有调控作用。

  2、意识能动作用的实现条件与途径: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利用、控制和改造的程度,受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以及人们的实践程度制约。

  3、人工智能并不会超过人的思维而统治世界。

  四、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的理论分歧(补充)

  (一)一元论和二元论的分歧

  一元论:认为世界万物有统一性,万物统一于一个本原。

  二元论:认为万物没有统一性,世界有精神和物质两个各自独立的本原。

  (二)唯物主义一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的对立

  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的唯一本原是物质,世界统一于物质。

  唯心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的唯一本原是精神,世界统一于精神。

  (三)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和旧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区别

  旧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万物统一于某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实体)或物质结构的某个层次,不能说明世界的多样统一性。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客观实在性),世界是具有多样性的物质统一体。

  一、在世界状态问题上的理论分歧――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1、唯物辩证法: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

  总特征:用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观察和说明世界。

  2、形而上学:同辩证法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基本特征:用孤立、静止、片面和非矛盾的眼光观察和解释世界。

  二、世界的普遍联系

  (一)联系:

  1、联系的客观性

  2、联系的普遍性

  3、联系的多样性

  (二)系统的特征: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开放性

  三、世界的永恒发展

  (一)发展及其一般进程和道路

  1、发展的实质

  第一,从形式和方向上看,发展是前进性运动,是上升性变化。

  第二,从内容和实质上看,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发展的根源、进程和道路

  (1)发展的根源――矛盾

  (2)发展的进程――量变和质变的辩证转化。

  (3)发展的道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四、世界联系和发展的规律性

  (一)规律及其特点(本质必然稳定的联系)

  1、客观性:规律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普遍性:在相同的事物和类似的条件下,规律是普遍起作用的。

  3、稳定重复性:规律是稳定的联系,可以反复发生作用。

  (二)规律的类型

  1、个别规律――各门具体科学的任务

  2、特殊规律――各门具体科学的任务

  3、普遍规律――哲学的任务

  五、世界联系和发展的最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1、矛盾的同一性:矛盾双方互相吸引、接近的趋势。

  2、矛盾的斗争性:矛盾双方互相排斥、分离的趋势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统一

  (1)同一性不能离开斗争性独立存在,斗争性是同一性的基础;

  (2)斗争性不能离开同一性独立存在,同一性是斗争性的前提;

  4、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同一性的作用

  第一,相互依存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第二,双方各自向对方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丰富完善自身。

  第三,相互贯通规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2)斗争性的作用

  第一,使矛盾双方力量消长,事物发生量变。

  第二,是一事物转化为他事物、旧质转化为新质的决定性力量。

  (3)同一性和斗争性共同促进事物发展

  5、内因和外因: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二者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矛盾的普遍性:任何事物都包含矛盾,矛盾是一切事物的最大共性;无时不在,无处不有。

  2、矛盾的特殊性: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独特的性质和特点。

  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两点论"与"重点论"

  3、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1)普遍与特殊、共性与个性相互区别

  (2)普遍和特殊、共性和个性相互统一

  第一,相互依存、相互联结,不可分割。

  第二,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六、质量互变规律

  " 理解质、量、度、质变、量变的含义

  " 质变与量变的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巩固着量变的成果,并且引起新的量变。

  七、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道路

  辩证的否定观的含义

  八、唯物辩证法的主要范畴

  现象与本质;形式与内容;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

?2011年全国成人高考考试大纲汇总

?环球网校2011年成人高考网络辅导热招中!!!

更多信息请访问:成人高考频道   成考高起点辅导   成人高考论坛

展开剩余
资料下载
历年真题
精选课程
老师直播

注册电脑版

版权所有©环球网校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