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短信预约 自学考试考试动态提醒 立即预约

请输入下面的图形验证码

提交验证

短信预约提醒成功

2011年自学考试信息系统串讲笔记

|0·2011-03-22 12:58:06浏览0 收藏0

  名词解释 $lesson$

  信息: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状态的描述。

  信号:信息载体以某种特殊形式的变化和运动反映信息的内容,产生使接收者可以感知,这种特殊形式的变化或运动称为信息载体显示的符号,或叫信息。转自环 球 网 校edu24ol.com

  管理信息:指与人类的管理活动,特别是企业管理活动有关的信息。

  信息科学:是研究信息运动规律和应用方法的一类学科的总称。

  信息技术:是关于信息的产生、发送、传输、接收、变换、识别、控制等应用技术的总称,是在信息科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的指导下扩展人类信息处理功能的技术。

  信息化:是指人们的信息活动的规模不断增长以至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过程。

  管理信息系统:指为实现组织的整体目标,对管理信息进行系统地、综合地处理,辅助各级管理决策的计算机软件、硬件、通信设备,规章制度及有关人员的统一体。

  信息活动:是管理活动的支柱,信息处理的能力和水平是管理者和管理机构的管理水平最重要的标志之一。

  结构化方法:指信息系统的一种开发方法,其主要含义是一组规范的步骤、准则和工具来进行开发工作。

  系统:指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诸要素组成的综合体。

  系统的生命周期:指任何系统均有其产生、发展、成熟、消亡或更新换代的过程。

  MIS生命周期:指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规划、系统开发、系统运行与维护与系统更新的过程。

  CASE技术:指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或计算机辅助系统工程。目标是实现系统开发生命周期内各阶段工作的基于计算机的自动化,它强调的是解决整个系统开发过程的效率问题。

  系统规划:是管理信息系统生命周期的第一个阶段,目标是制定的MIS的长期发展方案,决定MIS在整个生命周期内的发展方向、规模和发展进程。

  战略问题:指关于一个组织生存发展的全局性、关键性和长期性的问题。

  MIS的战略规划:是关于MIS长远发展的规划,包括主要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措施等。

  企业过程:指在企业资源管理中所需要的、逻辑上相关的一组决策和活动。

  数据类:指支持企业过程所必需的逻辑上相关的数据。

  系统分析:指在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生命周期中系统分析阶段的各项活动和方法,是获取用户信息需求,提出系统逻辑设计,解决系统“干什么”的问题的一个阶段。转自环 球 网 校edu24ol.com

  数据流图:是使用少数几种符号综合地反映出信息在系统中的流动、处理和存储情况的流程图,是一种能全面地描述信息管理系统逻辑模型的主要工具,是系统分析人员与用户进行交流的有效手段。

  数据词典:是DFD中所有成分的定义和解释的文字结合,其描述的主要内容有:数据流、数据元素、数据存储、加工、外部项等。

  分析:指对现有系统的内、处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分解、剖析,以明确问题和机会所在,认识解决这些问题或把握这些机会的必要性,为确定有关活动的目标和可能的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系统流程图:是一种传统的描述工具,是指用图形符号的描述来表达系统的执行过程。

  HIPO技术:即分层和输入-处理-输出技术,是用图形方法表达一个系统的输入和输出功能,以及模块的层次。

  系统结构图:描述模块的层次结构和它们之间的控制通信联系的工具。

  代码:用来表示客观事物的褓类别以及属性的一个或组易于计算机识别和处理的特定符号。

  模块:指这样一组程序语句,它包括输入输出和逻辑处理功能、内部信息及其运行环境。

  模块化:把系统划分为若干模块,每个模块完成一个特定的功能,然后将这些模块汇集起来组成一个整体,用以完成指定功能的一种方法。

  系统的总体结构:指整个系统由哪些部分组成,以及各部分在物理上、逻辑上的相互关系,包括硬件部分和软件部分。

  系统的总体布局:指系统的硬、软件资源以及数据资源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

  系统设计说明书:是从系统总体的角度出发对系统建设中各主要技术方面的设计进行说明。

  程序设计:又称编码或编写程序,按照详细设计阶段产生的程序设计说明书,用选定的程序设计语言书写源程序。

  程序的运行效率:指程序的语句行数、对存储空间的要求,以及程序运行速度等。

  系统测试:是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一个重要而漫长的阶段,是保证系统质量与可靠性的最后关口,是对整个系统开发过程包括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和系统实现的最终审查。

  调试:指准确判定错误位置以及具体的出错情况,继而进行改正以排队错误。

  系统转换:指以新开发的系统替换旧的系统,并使之投入使用的过程。

  系统维护:指为了保证系统中的各个要素随着环境的变化始终处于最新的、正确的工作状态而进行的工作。

  系统评价:从广义上理解,是贯穿系统整个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重要决策手段和工作环节,从狭义上理解,为系统投入运行以后的评价。

  信息资源管理:是对信息和处理信息的各种资源进行综合全面的管理。

  原型法:是用户与系统分析、设计人员合作,根据用户提出的最基本的问题和想法,先很快建立一个应用软件的骨架,作为应用开发的实验模型。

  对象:是问题空间的事物的抽象体。

  消息:对象之间进行通信的数据。

  继承性:是类层次结构中,超类和子类之间共享数据的操作方法的机制。

  类:是一组大体上相同的对象,是在对象之上的抽象,对象是类的具体化。

  封装:是对所有对象的内部软件范围的边界进行界定,对各对象之间相互作用的接口进行描述,对每个对象的内部实现进行保护。

  联编:指把一个过程调用和响应调用而需执行的代码加以结合的过程。

  面向对象分析:是应用面向对象中对象与类、属性与服务、继承与封装、基于消息的通信等概念,在问题空间建立以对象为基础单元的系统。

  结构:是一种组织方式,在面向对象分析中,它指多种对象的组织方式,用来反映问题空间的复杂事物和复杂关系。

  分类结构:描述一类对象中成员的共有属性与服务,并将其扩充到每个实例中,意在显示现实世界中事物的共性与特性。

  服务:指某个对象所具有的特定的行为。

  属性:是描述对象或分类结构实例的单元。

  面向对象设计:是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根据系统功能和用户操作使用方面的需求及技术、经济和运行环境等方面的条件,运用面向对象的基本思想和概念,进一步细化,改进的扩展面向对象分析的五个层次的模型,以确立系统的物理模型。

  消息传递:指当一个消息发送给某个对象时,包括要求接收对象去执行某些活动的信息,接收到消息的对象经过解释,然后邓以响应的通信机制。

  实例连接:就是一个对象的实例与另一个对象的实例的对应关系,它反映了对象之间的联系和基于消息的通信机制。

  一、 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与结构

  什么是信息?信息运动的基本形式是什么?

  信息是人们关心的事情的消息或知识,并对接收者行为或思维活动产生影响。

  信息接受者作为主体,信源作为客体,主体接收来自客体的信息进行处理,根据处理后的信息付诸行动。主体的行动反过来又影响客体,这种影响称为信息反馈。揭示了客观事物在相互作用中实现有目的的运动的基本规律。正确设置和利用信息反馈可使主体不断调整行为达到预定目标。

  信息从客体传输到主体,经过接收、处理、行动各环节反馈到客体,形成一个信息运动的循环,称为信息循环。信息循环是信息运动的基本形式。

  联系实际说明信息的主要特征。

  可传输性:信息可脱离信源进行传输并不影响信息的内容。

  可存储性:可借助载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存储,为信息积累、加工、应用提供可能。

  可加工性:可通过一定的手段加工。加工的方法、目的反映了获取和利用信息的特定需求。加工过程要保证语法、语义、语用的统一。加工后的信息反映了信源和信宿间相互联系和作用的更为重要和规律化的作用。

  共享性:一个信源的信息可为多个接收者享用。

  时滞性 :信息从信源到接收者要经过一段时间。时滞的大小与载体运动特性和通道性质有关。实时处理的信息要注意将时滞控制在允许的范围内。

  什么是信息资源?信息资源的重要性?

  信息资源通常包括:信息(消息、知识、技术)及其载体、信息采集、传输、加工、存储的各类设施和软件;制造上述硬、软件的设施;有关信息采集、加工、传输、存储、利用的各处标准、规范、规章、制度、方法、技术等。

  人类社会活动离不开信息,信息的效用在于对决策的影响。

  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战略资源除了物质资源还包括信息资源。

  积极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是强国富民的战略措施。

  信息成为创造社会财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已是事实。

  试述信息化对社会的经济意义?

  信息化是指人们的信息活动的规模不断增长以至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过程。信息活动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规模和比重不断增加,工业产品中信息成本的比例迅速增加,信息化是以物质生产活动的成熟化为前提的。信息化是生产力的重大变革,以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是信息化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广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是推动信息化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但信息化不等于计算机、不等于网络化。信息活动的主体是人而不是机器,技术、组织管理和人是信息化生产力的三个重要因素,也是推进信息化的三项关键资源。

  试述企业中物质与信息流的关系?

  企业物的变幻和流动,由此形成的实体运动称为物流,伴随着物流,工业企业中有大量的信息运动,企业中信息的定向流动称为信息流,信息流的运动表示了企业中各项管理活动的内容和节奏。

  企业中的物流是单向的,整个过程是不可逆的;而信息流是双向的,存在信息反馈过程,反馈信息是管理活动的重要依据,没有信息反馈,就没有真正的管理活动。

  试述现代社会组织对信息化的基本要求?

  信息化是指人们的信息活动的规模不断增长以至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过程,信息化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将引起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社会组织和个人行为方式的重大变化,信息化是以物质生产活动的成熟化为前提的,信息化是生产力的重大变革,以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是信息化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广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是推动信息化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但信息化不等于计算机、不等于网络化。信息资源的开发,管理与利用需要多方面的工作互相配合,计算机化、通信网络化中是其中的部分内容,而且,信息活动的主体是人而不是机器,人是信息化的社会生产力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技术、组织管理和人是信息化生产力的三个重要因素,也是推进信息化的三项关键资源。在推进信息化的实践中,信息技术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任务。

  试述计算机辅助管理各阶段的目标、功能、关键技术与代表性系统?

  事务管理:目标:提高文书、统计等事务处理工作的效率。功能:统计、计算、制表、文字处理。技术:高级语言、文件管理。系统:电子数据处理系统;系统处理:目标:提高管理信息处理的综合性、计划性、系统性、及时性、准确性。功能:计划、综合统计、管理报告的生成。技术:数据库技术、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系统:传统的MIS;支持决策阶段:目标:为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的活动提供支持,以改善管理决策的的有效性。功能:分析、优化、评价、预测。技术:人机对话、模型管理、人工智能的应用。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现代的管理信息系统;综合服务:目标:提高人员素质、创造良好工作环境。功能:上述功能的综合集成,特别是对人们的智能活动提供主动积极支持。技术:信息传输技术,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系统:ISDN系统、因特网、WWW服务器。

  试比较MIS的集中式和分布式的优缺点?

  信息资源在空间上集中配置的系统称为集中式。优点:信息资源集中、管理方便、规范统一;专业人员集中使用,有利于发挥他们的作用,便于组织人员培训和提高工作;信息资源利用率高;系统安全措施实施方便。缺点:随着系统规模的扩大和功能的提高,集中式系统的复杂性迅速增长,给管理维护带来困难;对组织变革和技术发展的适应性差,应变能力弱;不得于发挥用户在系统开发、维护、管理方面的积极性与主动精神;系统比较脆弱,主机出现故障时可能使整个系统停止工作。利用计算机网络把分布在不同地点的计算机硬件、软件、数据等信息资源联系在一起,服务于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实现相互通信和资源共享,就形成了管理信息系统的分布式结构,具有分布结构的系统称为分布式系统。优点:可以根据应用需要和存取方式来配置信息资源;有利于发挥用户在系统开发、维护和信息资源管理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系统对用户需求变更的适应性和对环境的应变能力;系统扩展方便,增加一个网络结点不会影响其他结点的工作,系统建设可以采取逐步扩展网络结点的渐进方式,以合理使用系统开发所需资源;系统的健壮性好,网络上一个结点出现故障不会导致全系统瘫痪。缺点:由于信息资源分散,系统开发、维护和管理的标准、规范不易统一;配置在不同地点的信息资源一般分属管理信息系统的各子系统,不同子系统之间往往存在利益冲突,管理上协调有一定困难;各地计算机系统工作条件与环境不一,不利于安全保密措施的统一实施。

  什么是管理信息系统?它由哪几部分组成?试述其功能结构、层次结构与职能结构的关系?

  管理信息系统是为了实现组织的整体目标,对管理信息进行系统的、综合的处理,辅助各级管理决策的计算机硬、软件、通讯设备、规章制度及有关人员的统一体。组成:计算机硬件系统;计算机软件系统;数据及其存储介质;通信系统;非计算机系统的信息收集、处理设备;规章制度;工作人员。功能结构:信息收集;信息存储;问题修理;对话和信息输出;信息管理机构。层次结构:事务处理;业务信息处理;战术信息处理;战略信息处理。

  集中式

  系统结构       一般分布式    分布式显示型

  分布式           分布式逻辑型

  客户机/服务器式  分布式数据管理型

  分布式数据文件型

  二、 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导论

  试述MIS生命周期各阶段系统建设的主要内容和各阶段之间的关系?

  系统规划:根据组织的整体目标和发展战略,确定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战略,明确组织总的信息需求,制定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总计划;并根据需求的轻、重、缓、急及资源和应用环境的约束,把规划的系统建设内容分解成若干开发项目,以分期分批进行系统开发;系统开发:根据系统规划阶段确定的拟建系统总体方案和开发项目的安排,分期分批进行系统开发;系统运行与维护:是系统生命周期中历时最久的阶段,也是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其功能,获得效益的阶段,分为纠错性维扩、适应性维护、完善性维护和预防性维护;系统更新:当现有系统或系统的某些主要部分不能通过维护来适应环境和用户信息需求的变化时,或者用维护的办法在原有系统上进行调整已不经济时,则整个管理信息系统或某个子系统就要淘汰,新的系统建设工作或项目开发工作便随之开始。

  试述早期的MIS开发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

  工作阶段的划分原则不明确,各阶段的工作缺乏规范的章程、方法、表达工具与标准;系统建设过程用户参与程度低,用户与专业人员对话缺乏有效的手段;系统开发的工作任务集中在系统实施阶段,系统分析、设计工作不深入;系统实施阶段的工作采取“自底向上”的方法,系统总体功能与目标的实现难以保证。

  试述生命周期概念对MIS建设的意义?

  系统生命周期,广义地看,任何系统均有产生、发展、成熟、消亡或更新换代的过程,这个过程称为系统的生命周期。对于复杂系统的建设具有指导意义。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工作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从用户提出要求到系统建成,存在着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工作环节。每个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相关环节,进而影响整个系统建设的质量与进程。因此,正确认识系统的发展规律,合理划分系统建设的工作阶段,了解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和相互关系,系统建设工作才会有合理的组织与科学的秩序。

  试述系统方法的主要原则。

  (l)整体性原则。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诸要素的综合体。系统方法的基本点是从整体目标和功能出发,正确处理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是解决复杂系统各类问题的关键所在。

  (2)分解-协调原则。在处理复杂系统时,可将整个系统分解成若干相互关联的子系统,即把复杂问题化成若干相对简单的问题以方便求解。在处理各类子问题时,必须根据系统的整体目标与功能,协调各子系统的行为、功能与目标,以保证整体功能、目标的实现。分解-协调原则是处理各种复杂问题的基本的、有效的原则之一。

  (3)目标优化原则。"目标优化"对简单系统来说是求"最优解",对复杂系统求的是"满意解"。

  论结构化方法的基本思路和原则?

  "结构化"一词在系统建设中的含义是用一组规范的步骤、准则和工具来进行某项工作。基于系统生命周期概念的结构化方法,为管理信息建设提供了规范的步骤、准则与工具。

  结构化方法的基本思路是把整个系统开发过程分成若干阶段,每个阶段进行若干活动,每个活动应用一系列标准、规范方法和技术完成一个或多个任务,形成符合给定规范的产品。

  结构化方法的主要原则:

  (l)用户参与的原则。

  (2)"先逻辑,后物理"的原则。

  (3)"自项向下"的原则。

  (4)工作成果描述标准化原则。

  三、系统规划

  试述系统规划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系统规划阶段的主要目标:就是制订出 MIS的长期发展方案,决定MIS在整个生命周期内的发展方向、规模和发展进程。

  系统规划阶段的主要任务是:

  (1)制订MIS的发展战略。

  (2)确定组织的主要信息需求,形成MIS的总体结构方案;安排项目开发计划。

  (3)制订系统建设的资源分配。

  系统规划工作的特点?

  (1)系统规划工作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非结构化程度较高。

  (2)其工作环境是组织管理环境,高层管理人员是工作的主体。

  (3)系统规划是一个管理决策问题,同时系统规划也是技术与管理相结合的过程,它确定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有效地支持管理决策的总体方案。

  (4)系统规划人员对管理与技术的理解程度,对管理与技术发展的见识,以及开创精神与求实态度是规划工作的决定因素。

  (5)规划工作的结果是要明确回答规划工作内容中提出的问题,描绘出系统的总体概貌和发展进程,但宜粗不宜细。

  (6)MIS系统规划必须纳入整个组织的发展规划,并应定期滚动。

  系统规划工作的关键问题?

  (l)战略计划是核心。

  (2)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是关键。

  (3)应变能力是MIS成功的关键问题之一,也是当前MIS建设与应用的瓶颈问题。

  (4)人、管理、技术应协调发展。

  MIS战略规划的意义及核心问题?

  战略问题是关于一个组织生存发展的全局性、关键性和长期性的问题。

  MIS的战略问题通常包括主要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实现 目标的途径和措施等。

  MIS的战略规划既是企业战略规划下的一个专门性规划,也是企业战略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使一个组织中的MIS发展战略与组织本身的发展战略保持一致是MIS战略规划工作的核心问题之一。

  MIS战略规划的目标和内容?

  在MIS规划中,战略规划阶段的目标是制定同组织机构的目标、目的和战略相一致的MIS目标、目的和战略。

  一般来说,整个战略规划包含以下主要内容:

  (1)信息系统的目标、约束和结构。

  (2)了解当前的能力状况。

  (3)对影响计划的信息技术发展的预测。

  (4)近期计划。

  试述战略集转移法的基本思路?

  该方法把组织的总战略看成一个“信息集合”,包括使命、目标、战略以及其他战略变量,战略性的MIS规划就是要把组织的这种战略集合转化为“MIS的战略集合”,而后者由MIS的系统目标、环境约束和战略规划组成。

  什么是关键成功因素法?其基本思路是什么?

  关键成功因素法就是那些必须经常得到管理人员关注的活动区域,对这些区域的运行情况要经常不断地进行度量,并提供这些度量信息以供决策使用。

  在每一个企业组织中,都存在着对该组织的成功起关键作用的因素,称之为关键成功因素。

  决策的信息需求来自于关键因素。

  关键成功因素总是与那些能确保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方面和部门相关的。

  对不同的MIS,其信息需求各不相同。而同一个MIS的信息,需求在不同的时期也会不同。

  关键成功因素法就是那些必须经常得到管理人员关注的活动区域,对这些区域的运行情况要经常不断的变量,并提供这些度量信息以供决策使用。

  因此,在规划一个管理信息系统时,三个"必须"要经常强调:

  系统必须适合企业或组织所属的行业以及它采用的特殊策略;

  系统必须要能够识别那些为使企业成功而在管理上经常给予认真关注的"成功因素";

  在系统提供给各管理阶层的报告中,必须突出有关成功因素的情况。

  形成关键因素的原由?

  关键成功因素基本上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l)特殊行业的结构。

  (2)竞争策略、行业地位与地理位置。

  (3)环境因素。

  (4)暂时性因素。

  试述BSP法的基本出发点?

  BSP方法论的基本出发点是:

  (l)一个信息系统必须支持企业的目标。信息系统是企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企业的总体有效性起关键性作用。可将BSP作为企业战略转化为信息系统战略的转化过程。

  (2)一个信息系统的战略应当表达出企业中各个管理层次的需要。不同层次的管理活动有不同的信息需求,必须建立一个合理的框架定义信息系统。信息系统强调对管理决策的支持,企业中计划和控制是决策的关键,可以此为基础构成信息系统的框架。企业中存在三种计划控制层:战略计划层、管理控制层、操作控制层。一般,组织的各个部门都与某一资源的属性有关,它的活动和决策形成一个与此资源有关的生命周期且支配其它资源称为关键资源,其管理过程垂直穿过各管理层次和平行各职能部门。因此,可同时基于资源、计划和控制层次来建立信息系统的总体结构。

  (3)一个信息系统应该向整个组织提供一致性的信息。强调数据的一致性就要把信息作为资源统一管理,管理部门要负责制定数据一致性的定义、技术实现、使用规则和数据安全性的策略和规程。

  (4)一个信息系统应当在组织机构和管理体制改变时保持工作能力。信息系统应具备一定的适应性和应变能力。BSP采用企业过程的概念,对任何企业都可从逻辑上定义出一组过程,企业产品/服务基本不变,过程改变极小。

  (5)一个信息系统的战略规划应由总体信息系统中的子系统开始实现。采取“自上而下”的系统规划和“自下而上”的实施。这种实施战略可按步骤以模块化的方法建设,并兼顾组织的企业重点、资金情况和其它短期的因素。

  试述BSP实现的主要步骤?

  BSP实现的主要步骤:

  ① 定义企业目标;

  ② 定义企业过程;

  ③ 定义数据类;

  ④ 定义信息系统总体结构。

  什么是企业过程?什么是数据类?试述企业过程的三项主要资源的四种数据类?

  企业过程被定义为在企业资源中所需要的、逻辑上相关的一组决策和活动,它们的分析和识别无需顾及与组织机构的联系。数据类是指支持企业所必需的逻辑上相关的数据。计划和控制资源、产品/服务资源、支持性资源。存档类数据、事务类数据、计划类数据、统计类数据。

  试述U/C矩阵的建立方法和在系统规划中的作用?

  U/C矩阵是对数据类和企业过程关系的描述,我们将数据类对照企业过程安排在一个矩阵当中,用字母C和U表示哪个过程产生该数据和哪个过程使用该数据。在矩阵中,按关键资源的生命周期顺序放置过程,即计划过程,度量和控制过程,直接涉及产品地过程,最后是管理支持资源的过程。其次是根据过程产生数据的顺序将数据类排在另一轴上,开始是由计划过程产生数据,接着把所有其他数据类列入矩阵中,并在适当的行列交叉处填上C和U。U/C矩阵在系统规划中的主要作用是划分子系统。

  四、系统分析

  什么是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中的系统分析?其主要目标和活动内容有哪些?系统分析工作的特点是什么?

  系统分析是指在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生命周期中系统分析阶段的各项活动和方法,也指应用系统思想和系统科学的原理进行分析工作的方法与技术。目标:根据系统规划所确定的系统总体结构方案和项目开发计划,按拟定的项目开发出可以运行的实际系统。活动:系统初步调查、可行性研究、系统详细调查、新系统逻辑方案的提出。特点:工作内容涉及面广、不确定性大;主要面向组织管理问题,工作方式主要是和人打交道;主要成果是文件;追求的是有限目标。

  试述结构化系统分析中主要工具的特点?

  表达方式规范,表达的内容确切,无二义;形式简洁,易理解,便于和非专业用户交流;便于查询、检索、易维护;便于计算机辅助建模。

  试述数据流图(DFD)的组成与基本符号以及在系统分析中的作用?

  组成:外部项、加工、数据存储、数据流。作用:DFD的绘制过程,是系统分析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过程自顶向下,逐层分解就是由系统外部至系统内部、由总体到局部、由抽象到具体的系统逻辑模型建立过程;DFD是系统分析人员与用户进行交流的有效手段;DFD是系统设计的主要依据之一。

  试述数据词典(DD)在系统分析中的作用和编写的基本要求?

  作用:是给数据流图上每个成分以定义和说明。要求:对数据流图上各种成分的定义必须明确、易理解、唯一;命名、编号与数据流图一致,必要时可增加编码,方便查询和检索、维护和统计报表;符合一致性与完整性的要求,对数据流图上的成分定义与说明无遗漏项;格式规范、风格统一、文字精炼、数字与符号正确。

  试述数据流图绘制的主要原则、步骤与方法?

  原则:明确系统界面;自顶向下逐层扩展;合理布局;数据流图只反映数据流向、数据加工和逻辑意义上的数据存储,不反映任何数据处理的技术过程、处理方式和时间顺序,也不反映各部分相互联系的判断与控制条件等技术问题;数据流图绘制过程就是系统的逻辑模型的形成过程,必须始终与用户密切接触,详细讨论,不断修改,也要和其他系统建设者共同商讨以求一致意见。步骤:确定所开发的系统的外部项,即系统的数据来源的去处;确定整个系统的输出数据流和输入数据流,把系统作为一个加工环节,画出关联图;确定系统的主要信息处理功能,按此将整个系统分解成几个加工环节;根据自顶向下,逐层分解的原则,对上层图中全部或部分加工环节进行分解;直到逐层分解结束;对草图进行检查和合理布局;和用户进行交流,在用户完全理解数据图的内容的基础上征求用户的意见;用计算机或其他制图、编辑工具画出正规的数据流图。

  什么是基本加工?描述表达基本加工逻辑功能的结构化工具的特点是什么?

  数据流图中所有不进一步分解的加工为基本加工,基本加工有父项,无子项,而非基本加工均有子项。特点:表达方式规范,表达的内容确切,无二义;形式简洁、易理解、便于和非专业用户交流;便于查询,检索,易维护;便于计算机辅助建模。

  试述系统分析中信息收集的重要性、主要内容、策略和基本方法?

  信息收集是完成系统分析各项任务的基础。内容:组织的信息、人的信息、工作的信息和环境的信息。策略:全面调查策略;关键因素策略;点面结合策略。方法:面谈、调查表、查阅文献和实地观察、实践。

  试述系统说明书在系统建设中的作用、内容和编写要求?

  系统说明书是系统分析阶段工作的全面总结,是主管人员对系统进入设计阶段的决策依据,只有系统说明书经过系统开发工作的领导部门审查批准后才能进行下一阶段的工作,它又是后续各阶段工作的主要依据之一。内容:系统开发项目概述;需求说明;现行系统的状况;新系统的目标、功能和逻辑模型(重点);系统实施计划。要求:全面、系统、准确、详实、清晰地表达系统开发的目标、任务和系统功能。

  系统详细调查的目标和内容是什么?

  目标:在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对现行系统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和分析,弄清楚现行系统运行状况,发现其薄弱环节,找出要解决的问题实质,确保新系统比原系统更有效。内容:组织机构的调查;业务处理状况调查;现行系统的目标,主要功能和用户需求调查;信息流程调查;数据及功能分析;系统运营环境分析。

  试述系统初步调查的目标及主要内容?

  系统的初步调查是系统分析和系统开发的第一项工作,系统规划阶段未对每个开发项目的目标、规模和内容做详细分析。另由于环境可能发生变化,开发项目的基本要求到系统开发时需根据实际情况审定。主要目标就是从系统分析人员和管理人员的角度,看新项目开发有无必要和可能。

  内容包括:(1)调查内容。调查有关组织的、人员的和工作的信息。(2)分析内容。有什么、要什么、能提供什么、有无必要和可能进一步调查研究。

  调查结论及工作成果。

  结论有:(1)有必要有可能开发;(2)不必开发,对原系统进行调整;(3)发挥原系统作用;(4)目前无必要;(5)目前无条件。

  成果是:系统开发建议书。包括项目名;项目目标;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项目内容;开发的初步方案。

  可行性研究安排。包括对项目的规模、目标和投资的估算、人员的配置、进度计划。

  试述系统可行性研究的目标及工作内容?

  目标是:进一步明确系统的目标、规模和功能,提出拟开发系统的初步方案和计划。要对系统的规模、目标及有关约束条件进行论证,并提出系统的逻辑模型及可能的方案,为确定系统开发项目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主要从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营运可行性三方面进行研究,

  试述系统可行性研究的步骤?

  (1)确定系统的规模与目标;

  (2)明确用户主要信息处理需求;

  (3)提出拟建系统的初步方案;

  (4)审查新系统的目标、功能与规模;

  (5)提出并评价可能的方案,进行可行性研究;

  (6)确定方案;

  (7)制定项目开发计划;

  (8)编写可行性分析报告;

  (9)向用户审查小组和指导委员会提交结果。

  试述系统可行性研究的工作结果?

  可行性研究结果主要包括:可行性研究报告和系统设计任务书。

  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主要内容:(1)现行系统概况;(2)主要问题和信息需求;(3)拟建新系统的方案;(4)经济可行性分析;(5)技术可行性分析;(6)营运可行性分析;(7)结论。

  系统设计任务书:是在可行性研究报告做出并经审定后正式进行后续阶段系统建设的决策性文件,是根据可行性研究确定的系统方案对系统开发者下达的任务书,其中主要包括:系统目标与任务、系统的规模和结构、建设初步计划、投资安排、人员安排等。

  77. 试述现行系统详细调查的目标和工作内容?

  主要目标是:了解现行系统的运行状况,发现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实质,确保新系统的有效性。

  详细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对现行系统的目标、主要功能、组织结构、业务流程、数据流程的调查和分析。

  (1)组织结构的调查。组织结构状况可以通过组织结构图来反映。

  (2)业务处理情况调查。业务处理情况调查可以"业务流程图"来表示。

  (3)现行系统的目标、功能和用户需求调查。

  (4)信息流程调查。做出DFD并进行逐层分解、审查和核对。

  (5)数据及功能分析。有了DFD后,要对图中所出现的数据和信息的属性进一步分析,包括编制数据词典、数据存储情况分析及使用者查询要求分析。同时要对 DFD图中的各个功能的内容从逻辑上而不是从物理上加以详细说明。

  (6)系统运营情况分析。在开发系统之前,必须对系统的应用环境进行认真的调查和分析,充分考虑各种可能发生的变化,以提高系统开发的效率。

  试述现行系统详细调查的方法和特点?

  具体方法有:直接面谈或专门访问,发调查表征求意见,召开讨论会,阅读历史资料和参加业务实践,其中参加业务实践,与具体工作人员一起完成最基本的工作程序是最有效的方法。

  详细调查与初步调查的区别:

  (1)目的不同:

  初步调查的目的是明确问题和系统开发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和目标,论证系统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详细调查的目的是为了弄清现行系统的基本功能及信息流程,为新系统逻辑模型提供基础。

  (2)内容不同:

  初步调查的重点是了解现行系统的概要情况及与外部的关系,包括资源情况、能力情况、外部影响情况等。

  详细调查的重点在于对系统的内部情况更详细和具体的了解,从而可以提供在新系统建设时改进或更换的内容。

  试述现行系统详细调查的工作结果?

  系统详细调查的结果以“详细调查报告”表示,主要包含下列内容:

  (1)项目主要工作内容概述。

  (2)系统需求分析。

  (3)现行系统主要目标、功能。

  (4)组织结构图。

  (5)组织业务流程图。

  (6)信息流程。①数据流图(DFD);②数据词典、数据存储分析、查询分析;③数据处理分析。

  (7)现行系统问题

  五、系统设计

  试述系统设计的目标与任务?

  主要目标是将系统分析阶段提出的反映了用户信息需求的系统逻辑方案,转换成可以实施的基于计算机与通信系统的物理方案。

  主要任务是从管理信息系统的总体目标出发,根据系统分析阶段对系统的逻辑功能的要求,并考虑到经济、技术和运行环境等方面的条件,确定系统的总体结构和系统的各组成部分的技术方案,合理选择计算机和通信的软硬件设备,提出系统的实施计划,确保总体目标的实现。

  试述系统设计工作的依据及特点?

  系统设计的依据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系统分析的成果。

  现行技术。

  现行的信息管理和信息技术的标准、规范和有关法律制度。

  用户需求。

  系统运行环境。

  系统设计阶段工作的特点是:系统设计工作的环境是管理环境和技术环境的结合。

  试述系统设计阶段的主要活动?

  (l)系统总体结构设计。①系统总体布局方案的确定;②软件系统总体结构的设计;③计算机硬件方案的选择和设计;④数据存储的总体设计。

  (2)详细设计。①代码设计;②数据库设计;③输出设计;④输入设计;⑤用户界面设计;③处理过程设计。

  (3)系统实施进度与计划的制订。

  (4)"系统设计说明书"的编写。

  试述结构化设计的基本原则?

  结构化设计方法是从一个具有良好结构的系统的观点出发,基于把一个复杂的系统分解成相对独立的模块的原则。

  主要研究了将系统分解为不同模块的方法与技术,分析系统分解时产生的各种影响,提出了评价模块质量结构的具体标准,还给出了从表达用户要求的数据流图导出模块结构图的规则。

  结构化方法规定了一系列模块的分解协调原则和技术,提出了结构化设计的基础是模块化,即将整个系统分解成相对独立的若干模块,通过对模块的设计和模块之间关系的协调来实现整个软件系统的功能。

  试述系统流程图的作用和绘制方法?

  系统流程图表达系统的执行过程。即用图形符号描述了所有的输入/输出和与之有关的处理。同时也包括对所有文件的建立过程。系统流程图重点表达的是数据在系统中传输时所通过的存储介质和工作站,与物理技术有密切关系。系统流程图表示信息联系、加工的逻辑顺序,反映人-机关系,不考虑加工方式和人-机对话过程。

  在绘制系统流程图时应主要根据以下步骤绘制:

  (l)信息处理的步骤和内容。

  (2)每一步骤所涉及的物理过程。主要包括:输入/输出的内容和格式,存储要求,加工所用的物理设备。

  (3)各步骤之间的物理和逻辑关系。

  试述HIPO技术的内容和作用?

  HIPO技术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

  (1)HIPO分层图。用此图表示自顶向下分解所得系统的模块层次结构。

  (2)IPO图,此图描述分层图中一个模块的输入、输出和处理内容。

  HIPO技术的作用即用图形方法表达一个系统的输入和输出功能,以及模块的层次。

  试述控制结构图的作用和绘制方法?

  控制结构图的作用:描述了模块的层次结构和它们之间的控制通讯联系,是描述系统结构的通讯工具。

  控制结构图的绘制方法,绘制系统结构图的出发点仍是数据流程图,但如果已具备HIPO分层图,则在此基础上加注模块间的控制与通讯标志,就成了系统结构图。

  试述系统总体结构设计的内容?

  系统的总体结构是指整个系统由哪些部分组成,以及各部分在物理上、逻辑上的相互关系,包括硬件部分和软件部分。

  总体结构设计主要内容包括:

  (1)系统的总体布局;

  (2)软件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3)模块结构设计;

  (4)数据存储的结构设计;

  (5)计算机系统方案的选择。

  试述系统总体结构设计的内容和设计原则?

  系统的总体结构是指整个系统由哪些部分组成,以及各部分在物理上、逻辑上的相互关系。

  原则:分解-协调原则;信息隐蔽-抽象原则;自顶向下原则;一致性原则;面向用户的原则。

  试述系统总体布局方案选择的原则?

  处理功能和存储功能应满足系统要求;使用方便;可维护性、可扩展性、可变更性好;可靠性高;经济实用。

  试述软件系统模块划分的原则?

  (l)分解一协调原则。

  分解的依据:

  (1)按系统的功能进行分解;

  (2)按管理活动和信息运动的客观规律分解;

  (3)按信息处理的方式和手段分解;

  (4)按系统的工作规程分解;

  (5)按用户工作的特殊需要分解(如有保密和其他要求);

  (6)按开发、维护和修改的方便性分解。

  协调的依据主要是:

  (1)目标协调;

  (2)工作进程协调;

  (3)工作规范和技术规范协调;

  (4)信息协调(指信息的提供和收回);

  (5)业务内容协调(如某些业务指标的控制)。

  (2)信息隐蔽、抽象原则。

  (3)自顶向下原则。

  (4)一致性原则。

  (5)面向用户的原则。

  试述模块间耦合的种形式及模块设计的原则?

  模块间的耦合形式决定了模块之间联系的程度。通常两个模块门的耦合形式有数据耦合、控制耦合、公共耦合和内容耦合。

  (l)数据耦合是两个模块被此间通过数据交换信息,而且每一个参数仅仅为数据。

  (2)控制耦合是两个模块彼此传递的信息中有控制信息的决问耦合。

  (3)公共耦合是两个模块彼此之间通过一个公共的数据区域传递信息的块间耦合。

  (4)内容耦合是一个模块需要涉及另一个模块的内部信息的联系。

  模块设计原则:(1)尽量使用数据耦合;(2)必要时采用控制耦合;(3)公共耦合应限制耦合的模块数;(4)坚决不用内容耦合

  试述从数据流程图到模块结构图的转换策略?

  系统设计阶段的 SD方法与系统分析阶段的 SA方法有密切的联系,两种方法通常衔接使用。分析阶段用SA获得系统说明书,SD则以数据流图为基础设计程序的模块结构。可以用一些简单的规则从表达用户需求的数据流日中导出初始的模块结构图。

  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流图两种典型结构:变换型结构与事务型结构。可分别通过"以变换为中心的分析"和"以事务为中心的分析"技术导出标准形式的模块结构图。

  (1)以变换为中心的分析。这种方法的基本思想是以数据流图为基础,先找出变换中心,确定模块结构层的顶层模块,再按"自须向下"的原则逐步组化,形成一个满足数据流图所表达用户要求的模块结构。

  整个过程可分以下三步:①找出变换中心,确定出主加工;②设计模块结构图的顶层和第一层;③设计中、下层模块。

  (2)以事务为中心的分析。每一类型的事务分别有专门的模块予以处理称事物模块,其下属模块称动作模块,按事物类型标志起调度作用的模块称事物中心模块。

  进行事务分析的步骤:①确定事务来源;②确定适当的以事务为中心的系统结构图;③确定每一事务以及它所需的处理动作:④合并有相同处理功能的模块;⑤对每一类型的事务,分别建立专门的事务模块,独立进行处理;③对一种事务所引起的每一处理动作,分别建立直接从属的下级模块。⑤必要时对动作模块进一步分解。

  试述数据存储总体设计的原则与方法。

  数据存储的总体结构设计的内容:

  (1)数据存储方式的设计,确定数据的总体结构。包括:数据项的逻辑描述;数据文件的组织方式;数据文件间的逻辑关系。

  (2)数据存储规模的设计。

  (3)数据存储空间的分布。

  (4)数据库管理系统的选择。

  应遵循的主要原则:

  (l)数据结构的合理性。

  (2)数据存储的安全性。

  (3)维护和管理方便。

  试述计算机方案选择的主要原则?

  (l)选择依据。系统可行性报告、系统说明书、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2)功能要求。数据处理功能、数据存储功能、系统外设功能、通讯功能。

  (3)市场考虑。系统应具有延续性。

  (4)系统配置。应注意硬件和软件的可扩充性。

  (5)培训要求。以用户为主,完善的培训计划是系统运行的基本保证。

  (6)评价。对系统方案评价。

  试述系统设计说明书的作用、内容与编写要求?

  作用:是从系统总体的角度出发对系统建设中各主要技术方面的设计进行说明,是系统设计阶段的产物,其着重点在于阐述系统设计的指导思想以及所采用的技术路线和方法,编写系统设计说明书将为后续的系统开发工作从技术和指导思想上提供必要的保证。内容:系统开发项目概述;模块设计说明;代码设计说明;输入设计说明;输出设计说明;数据库设计说明;网络环境说明;安全保密说明;系统设计实施方案说明。编写要求:应全面、准确和清楚地阐明系统在实施过程中具体采取的手段、方法和技术标准,以及相应的环境要求,系统建设的标准化问题也是应阐明的一项重要内容。

  试述代码设计的主要原则?

  (1)适应性:代码通常是由计算机进行存储和管理的数据,因此在设计时必须考虑要适应计算机处理。

  (2)合理性:代码结构要与所描述的对象的分类体系相匹配。

  (3)简明性:代码的设计要尽可能简单、明了,以便降低误码率,提高工作效率。

  (4)系统性:是指代码可以分组,并有一定的分组规则,从而在整个系统中使代码具有通用性和一贯性。

  (5)稳定性:代码的定义和描述应具有相对稳定性,要避免过多的改动。

  (6)可扩充性:必须留有一定的后备余量,以适应发展的需要。

  (7)标准化:国际、国家和行业的有关标准是代码设计的重要依据,系统内部使用的代码也应统一。

  (8)便于识别和记忆:

  系统详细设计中数据库设计的内容和要求?

  数据库设计的核心问题是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建立一个数据模式。要求有:

  (1)符合用户的要求,正确反映用户的环境,环境包括用户需处理的数据和用户需进行的加工。

  (2)与DBMS所支持的数据模式匹配。

  (3)数据组织合理,易操作、维护和理解。

  处理过程设计的目的、内容和方法?

  处理过程的设计问题就是管理信息系统处理方式的合理选择,就是根据系统的任务、目标和环境条件,合理地选择信息活动的形态及其具体方法。

  信息活动形态也称为电子计算机处理形态。计算机系统处理数据的基本方式,共有13种基本方式:传递、核对、变换、分类(排序)、合并、存储、更新、检索、抽出、分配、生成、计算、表现。

  1、 传递、核对、变换。基本功能是完成数据的输入、校验、以及将输入、输出文件变换成格式化文件。

  传递,即数据输入。

  核对,就是将两个文件的有关内容进行对比核对。

  变换,主要指介质的变换,就是输入或输出介质的转换处理

  2、 分类、合并、存储、更新。是数据文件的主要处理方式,为数据的检索和再利用提供条件。

  分类,即排序,是根据数据项目中包含和指定的关键字,将文件项目整理成逻辑序列的一种处理。

  合并,是一种在同类文件中进行的一种处理方式,把两个以上文件中的同类数据合并在一个文件中进行处理。

  更新,是把原文件的数据及时给以追加、删除和置换以成新数据的处理过程。

  存储,即将数据存储于内存或外存之中。

  3、 检索、抽出、分配、生成。是为数据的利用进行的一些处理方式。

  检索,就是查找,它可以有各种不同的方式,如顺序查找、随机查找等。

  抽出,就是将原文件中有关的数据取出,作为新文件中的数据内容的一种处理方式。

  分配,是把文件按照分配条件,分配为两个或两个以上文件的处理过程。

  生成,是将不同性质的文件的数据,按需要配合成新文件数据的处理过程。

  4、 计算。信息处理过程中一系列的数值计算处理。

  5、 表现。即通过输出工具输出文件的格式,主要是输出报表等。

  六、系统实施

  试述系统实施的主要目标和活动?

  目标:将系统规划、系统分析和设计阶段的工作成果以技术转化成为物理实现。活动:编码、系统测试、系统安装和新旧系统转换。

  试述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和步骤?

  方法:即以自顶向下的方式,按照模块化和逐步细化的思想,用一组单入口单出口的基本控制结构及反复嵌套来进行程序设计。步骤:自顶向下的模块化设计;逐步细化。

  试述系统测试的对象与目的以及基本原则?

  对象:软件。目的:发现错误。原则:测试工作应避免由原开发软件的个人或小组来承担;设计测试方案时,不仅要包括确定的输入数据,而且应包括从系统功能出发预期的测试结果;测试用例不仅要包括合理的、有效的输入数据,还要包括无效的或不合理的输入数据;不仅要检查程序是否做了该做的事,还要检查程序是否同时做了不该做的事;软件中仍存在成熟的概率和已经发现成熟的个数是成正比的。

  试述程序设计的质量要求?

  对程序设计基本的要求是程序的正确性,一方面正确地运用程序设计语言环境。另一方面,程序所描述的过程和算法要满足系统设计的功能要求。

  从软件维护的角度出发,必须保证源程序的可读性,以便于维护。因此源程序的可读性是程序设计的一个重要的质量要求。保证源程序可读性的主要措施是进行结构化程序设计,并在编码风格上遵守一些标准和规则。

  从系统开发和应用角度,程序的编写和运行效率也是程序设计质量的一个考虑方面。效率指程序的语句行数、对存储空间的要求,以及程序运行速度等。程序的可读性与效率存在矛盾。从软件工程出发。对于绝大多数的程序模块,编码时应把可读性放在第一位。系统运行的效率问题往往通过选用更高性能的硬件系统来解决,比通过软件来解决合算得多。

  试述程序设计的步骤?

  (1)了解计算机系统的性能和软硬件环境:包括计算机系统的运算速度与存取速度,内存和外存的大小、操作系统、程序设计语言以及开发工具,外设连接及通讯能力等主要性能指标。

  (2)充分理解系统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的文档,准确把握系统的软件功能,模块间的逻辑关系,算法的详细方案以及输入输出要求。

  (3)根据设计要求和硬软件环境条件,选定程序设计语言。

  (4)编写程序代码。

  (5)程序的检查、编译与调试。

  试述程序设计语言的分类及各类语言的关系。

  程序设计语言的发展可分为机器语言、汇编语言、高级语言和第四代语言四个时代。

  其中高级语言按用途和特征划分为以下几类:

  (1)基础语言。这是一类人们最熟悉且应用广泛的程序设计语言。主要的基础语言有下列几种:

  BASIC语言:大众化交互式语言,其特点为简单易学,具人机对活功能,便于修改和调试。

  FORTRAN语言:最早的高级语言,适合于工程与科学计算的程序设计语言。

  COBOL语言:适用于商业及管理领域,面向事务和数据处理的程序设计语言。

  (2)结构化程序语言。是随软件工程的结构化程序设计思想而导入的,具有很强的过程结构化特点和数据结构描述能力。主要代表有:

  PASCAL语言:第一个系统体现结构化程序设计概念的程序设外语言。

  PL/1语言:面向于取代FORTRAN和COBOL语言的,具有ALGOL、FORTRAN、COBOL的某些共同特征的一种语言。

  C语言:有高级语言的特点,又具有汇编语言的功能。

  Ada语言:一种相当完善的面向结构化的语言,多应用于系统软件的开发。

  (3)专用语言。是为某一特定的应用而专门投计的程序设计语言,应用范围比较小。

  第四代语言是直接面向知识处理的非过程化语言,直接面向应用。其特征是:

  语言的使用者是一般用户;

  能提供一组高效、非过程化的命令语句;

  具有很强的数据管理能力;

  是多功能、一体化的语言。

  试述程序设计风格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程序设计风格的要求是结构清晰、逻辑简明、易读易懂、便于修改和维护。良好风格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标志符的命名。标志将的命名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 命名规则要在整个程序中前后一致;

  ② 命名时一定要避开程序设计语言的保留字;

  ③ 尽量逐免使用意义容易混淆的标识名。

  (2)程序中的注释。包括:序言性注释和解释性注释。进行程序注释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 注释一定要在程序编制中书写,不要在程序完成之后进行补写;

  ② 解释型注释要说明程序段的动机和原因,提供的是从程序本身难以得到的信息。

  ③ 一定要保持程序与注释的一致性。

  (3)程序的布局格式。可以充分利用空格、空行和右缩格等改善程序的布局,以获得较好的视觉效果。

  (4)数据说明。数据说明要规范化,使说明的内容和次序固定。

  (5)程序语句的结构。构造语句的一般原则是:语句写得简单、明了,直截了当地反映程序设计意图,避免程序语句的技巧性,不能为追求效率而忽视程序的简明、清晰性。

  (6)输入和输出。在进行输入、输出设计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 应针对用户的不同对象、特点和要求设计人机交互方式;

  ② 程序在运行过程中应有标明当前状态的标注说明信息,以使用户对进程有了解。

  ③ 交互式输入的请求应有明确提示,输入格式应简洁,且与用户所习惯和熟悉的方式接近;对于要求输入的内容,应标明可用的选择和边界条件,可能的话辅之以在钱帮助功能,对用户的输入应进行有效性检验,以防无效数据的引入;

  ④ 对于输出的格式和方式,应允许用户进行选择和应答,对于所有输出都应有明确的标志和说明;

  ⑤ 应设计完备的错误检测和恢复功能,以防程序非正常运行式终止,使用户无所适从,又无从下手。

  (7)程序的运行效率。要在保持程序可读性的前提下提高效率,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 写程序之前,尽量简化算术和逻辑表达式;

  ② 尽量选用好的算法;

  ③ 仔细研究循环嵌套,确定是否有语句可以从内层移到循环体外;

  ④ 尽量避免使用多维数组;

  ⑤ 尽量避免使用指针和复杂的表;

  ⑥ 充分利用语言环境提供的函数;

  ⑦ 使用良好优化特性的编译程序,以产生高效的目标代码。

  试述系统测试的作用和意义、对象和目的?

  系统测试是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周期中一个十分重要而漫长的阶段,其重要性体现在它是保证系统质量与可靠性的最后关口,是对整个系统开发过程包括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和系统实现的最终审查。同时,系统测试阶段占用的时间、花费的人力和成本占软件开发的很大比例。

  系统测试的对象是软件。目的是发现软件的错误。

  127. 试述系统测试的基本原则。

  系统测试的基本原则:

  (1)测试工作应避免由原开发软件的个人或小组来承担。

  (2)设计测试方案时,不仅要包括确定的输入数据,而且应包括从系统功能出发预期的测试结果。

  (3)测试用例不仅要包括合理、有效的输入数据,还要包括无效的或不合理的输入数据。

  (4)不仅要检验程序是否做了该做的事,还要检查程序是否同时做了不该做的事。

  (5)软件中仍存在错误的概率和已经发现错误的个数是成正比的。

  (6)保留测试用例,作为软件文档的组成部分。

  试述系统测试的方法?

  对软件进行测试的主要方法为:一般源程序经过编译后,先进行人工测试,再进行机器测试。人工测试是采用人工方式进行,目的在于检查程序的静态结构,找出编译不能发现的错误。机器测试是运用事先设计好的测试用例,执行被测程序,对比运行结果与预期结果的差别以发现错误。对某些类型的错误,机器测试比人工测试有效,但对另一些类型的错误,人工测试的效率往往比机器测试更高。人工测试是机器测试的准备,是测试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l)人工测试。又称代码复审。主要有下列三种方法:①个人复查;②走查;③会审。

  (2)机器测试。①黑盒测试,又称功能测试;②白盒测试,又称结构测试。

  试述系统测试的步骤?

  系统测试一般有四个步骤:单元测试、组装测试、确认测试、系统测试。每一步都是在前一步的基础上进行。

  (l)单元测试,也称模块测试。单元是程序最小的独立编译单位。

  先进行模块测试的原因是:程序分解成模块,减少测试的复杂程度;测试限制在模块内,易于确定错误的位置;可进行多模块的并行测试,缩短测试周期。

  模块测试的目的是保证每个模块作为一个独立单元能正确运行。主要发现的是编码和详细设计的错误。

  进行单元测试采用白盒测试的方法,根据详细设计的描述:从模块的内部结构出发设计测试用例,进行测试。

  单元测试主要从五个方面检验模块:

  ① 模块接口:测试信息能否正确无误地流入、流出模块;

  ② 模块内部之数据结构:测试内部数据的完整性,包括内容、形式及相互关系;

  ③ 逻辑路径:测试应覆盖模块中关键的逻辑路径;

  ④ 出错处理:测试模块对错误及产生错误的条件的预见能力,并且检测出其错误处理是否适当;

  ⑤ 边界条件:软件往往容易在边界条件上发生问题,可利用边界值分析方法设计测试用例,以便检查这类错误。

  单元测试中应设置若干辅助模块,作为周围联系模块的替身。辅助模块有两种:驱动模块,模拟被测模块的上级调用模块;桩模块,模拟被测模块的下级被调用模块。

  (2)组装测试。完成单元测试后,需按设计时作出的层次模块图把它们连接起来,进行组装测试,也称为组合测试或综合测试。

  模块能单独地正常工作,但不能保证联结起来能正常工作,可能存在接口和整体协调的问题,只有通过组装测试发现。

  组装测试主要以系统详细设计和程序设计为依据,通常采用黑盒测试方法。

  组装测试的策略分为非增式测试和增式测试两大类。增式测试又分为自顶向下、自底向上和混合方式三种。

  ① 非增式测试;在对所有模块分别进行了基于辅助模块的单元测试以后,按程序结构图,将所有模块连接起来,把连接后的程序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测试;

  ② 增式测试:即是每次测试把下一个待测试的模块与已经测试过的那些模块结合起来进行测试。其优点是:测试软件少;错误容易找到;测试彻底。

  大多数软件都采用增式测试方法,增式测试按其组装的顺序又分为自顶向下测试和自底向上测试两种。

  (1)自顶向下测试是按照程序模块结构图,从顶层模块开始自上而下地组装,每次只增加一个新的模块,每当增加一个新的模块时,都要同时加上与之接口的桩模块,去掉上次测试中有模块的替身桩模块。分为“层次优先”和“分支优先”方式。其特点是:较早显现整个程序的轮廓;只有桩模块,无驱动模块;不易设计测试用例。

  (2)自底向上测试的特点刚好与自顶向下相反,不能在测试早期显现程序轮廓,总体结构只有加上最后一个模块才能体现;辅助模块只有驱动模块,无需桩模块;较易设计测试用例。

  (3)将两者结合起来的混合式测试方法,对上层模块采用自顶向下测试,较早显现程序总体轮廓;对关键分支采用自底向上测试,以便较易设计测试用例和减少模块重复次数。适合大型程序。

  (3)确认测试以整个软件作为测试对象,且采用黑盒测试方法。确认测试是要进一步检查软件是否符合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的全部要求,因此又称为合格性测试或验收测试。

  确认测试的内容包括:

  ① 功能测试。检测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内容是否实现。

  ② 性能测试。检查软件的可移植性、兼容性、错误恢复能力及可维护性。

  ③ 配置审查。检查软件的构成成分是否齐全。包括:用户资料、系统分析资料、系统设计资料、源程序和测试资料。

  (4)系统测试。是将信息系统的所有组成部分包括软 件、硬件、用户以及环境等综合在一起进行测试,以保证系统的各 组成部分协调进行。

  系统测试要在系统的实际运行环境现场、在用户的直接参与下进行,是面向集成整体系统的,包括下列内容:

  ① 集成功能测试;

  ② 可靠性与适应性测试;

  ③ 系统自我保护及恢复能力测试;

  ④ 安全性测试;

  ⑤ 强度测试。

  试述排错的步骤?

  排错的任务是:(1)确定错误的位置和性质;(2)将错误改正。排错是一种技巧性和经验性很强的寻找过程。步骤有:

  (1)从错误的外部表现形式入手,确定出错的位置;

  (2)研究相关部分的源程序,找出错误的内在原因;

  (3)修改设计和编码;

  (4)重复进行发现问题的原始测试和相关测试,确定错误是否排除及是否引入新的错误;

  (5)如修改无效,则撤消修改,直到找到有效解决办法;

  (6)按排错产生的变化,对系统开发文档相应部分进行修改。

  试述排错的方法?

  (1)试探法。效率低,对个人的经验要求高,适用于结构简单的程序。

  (2)跟踪法。反向跟踪法:必须知道错误结果的语句位置,程序的分支和嵌套不复杂。正向跟踪法:沿程序的控制流跟踪。

  (3)对分查找法。主要用于缩小错误的范围。

  (4)归纳法。(1)收集有关程序正确和不正确的数据;(2)整理数据,找出规律;(3)提出关于错误的一个或多个假设;(4)用假设解释所有原始测试结果,直到发现错误原因。

  (5)演绎法。按已有的测试,设想所有可能的错误原因,用已有数据和测试结果进行分析,排除不可能的,进一步分析。

  许多语言系统提供自动测试和调试工具,可以支持设置断点、单步运行和各种跟踪技术。

  试述系统转换的任务、方式和工作内容?

  系统转换的任务是:保证新老系统进行平稳而可靠的交接,使新系统正式交付使用。转换的过程需开发人员、系统操作员、用户领导和业务部门的协作完成。

  系统转换的方式包括:直接转换、并行转换、分段转换。

  系统转换的工作内容:确定了系统转换的方式以后,除了做好组织准备、物质准备和人员培训等准备工作以外,最重要并且工作量最大的是数据准备和系统初始化工作。

  (1)数据准备是从老系统中整理出新系统运行所需的基础数据和资料。

  (2)系统的初始化包括:设置系统运行环境和资源、设定系统运行和控制参数、数据加载及调整系统与业务工作同步。

  (3)数据加载中的错误有:原始数据错误、数据整理错误、输入错误、新系统可能的程序错误。

  (4)在长时间的并行转换过程中用户发现系统的错误和功能的缺陷,此时应以系统分析中的系统目标衡量是否修改。

  试述程序设计风格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标识符的命名;程序中的注释;程序的布局格式;数据说明;输入和输出。

  七、系统维护与管理

  试述系统维护工作的内容、类型和特点?

  内容:系统应用程序维护、数据维护、代码维护、硬件设备维护。类型:纠错性维护、适应性维护、完善性维护、预防性维护。特点:采用结构化开发方法与否对系统维护工作有极大影响;系统维护具有很高的代价;系统维护工作对维护人员要求较高;系统维护工作的对象是整个系统的配置;系统维护中经常遇到问题。

  试述系统维护的目的和作用?

  系统维护的目的是:保证管理信息系统正常而可靠的运行,并能使系统不断完善,充分发挥作用。保证系统中各个要素随环境的变化始终保持最新的,正确的工作状态。系统维护是信息系统可靠运行的技术保证。

  系统维护被忽略的原因是:系统运行后没有配置适当的维护人员。系统维护的费用和工作量很大,但不易发觉常被忽视。系统维护工作的挑战性不强,成绩不大,技术人员不安心工作。

  试述系统维护工作的内容和类型?

  系统维护工作的内容有:系统应用程序维护;数据维护;代码维护;硬件设备维护。

  系统维护工作的类型有:纠错性维护;适应性维护;完善性维护;预防性维护。

  试述系统维护工作的特点?

  (1)是否采用结构化开发方式对系统的维护工作影响很大。

  (2)系统维护具有很高的代价。

  (3)系统维护工作对维护人员的要求很高。

  (4)系统维护工作的对象是整个系统的配置。

  (5)系统维护中遇到的问题多源于系统分析和设计阶段。

  试述影响系统的可维护性的因素?

  系统维护工作是直接受到系统可维护性影响的。可维护性是指对系统进行维护的难易程度的度量。

  影响系统可维护性主要有以下三个因素:(1)可理解性。(2)可测试性。(3)可修改性。

  试述系统的技术评价内容?

  从系统提供的功能和具有的技术性能进行评价。包括:

  (1)目标评价。针对系统开发设定的目标进行检查。

  (2)功能评价。评价用户对功能的满意程度和功能的实际效果。

  (3)性能评价。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安全性、容错能力、存储效率。

  (4)运行方式评价。系统中各种资源的利用率。

  试述系统的成本和效益的类型?

  系统的成本和效益的类型有:

  (1)有形的和无形的成本和效益。在经济上能够量化的成本称有形成本;非经济性的、无法以财务支出方式体现且无法量化的费用称无形成本。有形效益指系统的运行带来的收入增加或费用降低;无形效益指经营管理活动质量的改善。

  (2)直接的和间接的成本和效益。成本和效益明确的来源于一个信息系统,从属于一个工作任务或业务过程,称直接成本和效益。信息系统在诸多环境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组合效益是间接效益;费用与特定的系统没有明确的、唯一的联系称间接成本。

  (3)固定的和变动的成本和效益。在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中发生一次且固定不变的成本和效益称固定的成本和效益;与系统运行的时间、强度密切相关成本和效益是变动的成本和效益。

  系统成本的构成:

  (1)系统运行环境和设施费用;

  (2)系统开发成本;

  (3)系统运行和维护成本;

  系统的效益分为:性能效益和节省成本效益两类,还有近期效益和长远效益的区别,同时还产生社会效益。

  试述系统经济效益评价的方法?

  (1)年利润增长额。P=销售总额的增量*原利润/原销售额+费用的差额/1000*现销售额。

  (2)纯收入。是系统整个生命周期中产生的累计经济效益与系统总投资之差。

  (3)投资回收期与投资效果系数。投资回收期反映用系统带来的累计经济效益回收系统初始投资所需时间。投资效果系数是投资回收期的倒数,反映系统单位投资所产生的效果。

  (4)直接的价值估算法。请一些管理人员对系统的应用价值进行估计,从而得出对该系统货币价值的合理估算。

  (5)大于/小于成本法。先估计出系统的总成本,然后将系统的效益划分为直接效益,间接效益和无形效益,用总成本减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得出成本差额,评价无形效益是否大于成本差额。试述系统可靠性概念及提高系统可靠性的途径?

  信息系统的可靠性是,指在满足一定条件的应用环境中,系统能正常工作的能力。

  提高系统可靠性的主要途径是:使系统具有容错能力,即在信息系统产生错误,发生故障的情况下,仍然具有继续运行的能力。要具有这种能力。系统应具有下列三方面的功能:

  (1)故障约束功能,在系统中通过预防性约束措施,防止错误在被检测出来之前继续扩大;

  (2)故障检测功能,对系统的信息处理过程和运行状态进行检测,以使发生的错误在一定的范围或步骤内被发现出来;

  (3)故障恢复功能,通过更换或修复使系统从故障中恢复,投入正常运行。

  试述信息系统中的可靠性技术?

  在信息系统中,实用的可靠性技术主要有下列几种: (l)设备冗余技术。(2)负荷分布技术。(3)系统重新组合技术。(4)数据冗余校验技术。(5)系统数据保护与恢复技术。(6)系统动态检测、诊断和自动校正软件。

  试述系统开发的组织与管理工作的特点及主要内容?

  信息系统工程的组织管理与一般的工程系统相比,区别表现在以下方面:

  (1)信息系统是一个人机系统,管理工作具有综合性和复杂性的特点;

  (2)信息系统的开发具有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特点,又具有劳动密集型的特征。

  (3)信息系统的开发成果除了硬件外,主要构成是应用软件,因此,质量的保证和进度的控制有难度。

  (4)人为因素对系统开发工作的影响很大。

  主要内容有:制定计划;建立组织、人员的配备与培训;资源保证;指导与调度、进度控制、资金管理、成本控制、质量检验。

  试述确定系统开发计划的基本原则?

  系统开发计划是对整个开发全过程进行有效管理的主要依据和成功保证。基本原则是:

  (1)整体性原则。从系统开发的总体规划出发,注意与其它计划相互联系,协调一致。

  (2)阶段性原则。每个阶段应有明确的目标、起止时间、工作任务和可审查的阶段性成果,便于进度控制和质量保证。

  (3)客观可行原则。制订计划要符合客观需要,采用成熟的技术和方法。

  (4)全面性原则。计划的制定由各方面的人员参加,有助于从不同层次和角度考虑整个计划,促进计划执行过程中与有关方面的协调和配合。

  试述系统开发计划的主要内容?

  (1)组织机构设置与调整计划;

  (2)应用软件开发计划;

  (3)阶段进度计划;

  (4)质量控制计划;

  (5)人员需求和培训计划;

  (6)测试计划;

  (7)安装与运行计划;

  (8)经费概算和支出计划。

  试述系统开发的组织机构?

  建立开发组织时,要注意信息系统的特点。要将具体的责任、权利和利益落实到人,还应注意减少开发人员工作的接口联系。开发工作的效率与人际联系的数目成反比。

  通常的组织结构方式有:

  (1)基于职能的组织结构。是按系统开发的工作职能划分专业小组,任务在专业组间传递。特点是:能够实现专业化,便于管理和培训,且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便于减少重复性开发,提高系统的规范化程度和开发的效率。

  (2)基于任务的组织结构。是按任务划分小组,完成任务的各种工作。特点是:减少任务完成过程的中间环节,责任落实在小组中,联系方便。

  采取哪种组织结构方式,取决于人员的数量和专业化水平,开发技术的规范化程度及业务信息管理的特点等因素。

  试述系统开发中的人员配置工作?

  信息系统是一个复杂的人机系统,对组成人员及基本条件要求是:

  (1)系统管理员。参与整个系统开发和运行的全过程,负责系统开发项目的组织和运行管理工作。

  (2)系统分析员。在系统分析阶段,通过调研,了解情况,全面分析,确定目标,提出新系统的逻辑模型。

  (3)系统设计员。把系统的逻辑模型转化为可由计算机实施的具体方案。

  (4)程序人员。以物理模型为依据编制程序并进行调试。

  (5)系统操作人员。负责系统日常运行、录入工作。

  (6)硬件维护人员。负责硬件设备的维护和管理工作,保证系统正常运行。

  (7)软件维护人员。负责应用软件的各种维护工作。

  系统开发和应用人员是系统开发成功和有效运行的保证,应按系统开发计划制定人员培训计划。注意点有:

  (1)应从系统的开发与应用的全局出发;

  (2)应比人员工作的安排具有一定的超前性;

  (3)应采用多种形式进行;

  (4)应分阶段,分层次进行。

  试述系统开发计划与进度控制的方法和工具?

  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中制定周密的计划、合理安排和控制开发进度是关键问题。网络技术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和工具。主要是:划评审技术和横道图。

  (1)为建立网络图,计划人员应先列出项目包含的所有任务清单。

  (2)网络图建立后,从图中找出最长的任务线,称为关键路线。位于关键路线上的任务称关键任务。

  (3)绘制横道图。可直接由任务清单和预计完成时间表绘制。

  试述信息资源管理的任务和特点?

  信息资源管理是对信息和处理信息的各种资源进行综合、全面的管理。

  信息资源管理的主要任务是:

  (1)对组织中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进行规划。

  (2)组建信息资源管理机构,并进行信息技术、设备和人员的配置、维护和培训。

  (3)负责组织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运行、维护和管理。

  (4)建立和维护整个组织中的数据信息标准规范和管理制度。

  (5)对信息资源的新技术和方法进行跟踪研究,应用于组织的信息管理。

  (6)负责组织内部所有信息资源的安全和保密工作。

  (7)向组织中的所有部门提供信息资源的咨询、服务和维护。

  (8)综合利用信息资源辅助组织的高层决策。

  信息资源具有如下特点:

  (l)信息资源管理不是单纯的技术管理,而是为组织战略目标的实现对信息资源进行的组合管理。

  (2)信息资源管理强调面向组织机构,要与组织机构相适应,发挥信息资源的整体作用,为战略目标服务。

  (3)强调信息资源的战略管理和高层管理,从战略规划和决策的层次上确立信息资源管理的权力结构。

  (4)信息资源管理强调的是全部信息资源集成一体,统一配置和系统管理,以追求资源配置的全局最优。

  (5)信息资源管理是组织中各层次,各职能管理人员的一个重要任务。

  (6)作为一种资源管理方法,信息资源管理是以系统科学的基本原理为基础的。

  试述提高系统可靠性与安全性的方法与途径?

  提高系统可靠性的途径:使系统具有容错能力,要具有这种能力,系统应具备下列功能:故障约束功能、故障检测功能、故障恢复功能。系统安全保护措施可为技术性和非技术性。

  试述信息资源管理的任务、特点和组织形成?

  任务:对组织中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进行规划;组建信息资源管理机构,并进行信息技术、设备和人员的配置、维护和培训;负责组织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运行、维护和管理;建立和维护整个组织上的数据信息标准规范和管理制度;对信息资源的新技术和方法进行跟踪研究和管理制度;负责组织内部所有部门提供信息的高层的咨询、服务和维护;综合利用信息资源辅助的高层决策。特点:信息资源管理不是单纯的技术管理,而是为组织战略目标的实现对信息资源进行的组合管理;信息资源管理强调面向组织机构,因此信息资源的组织机构相适应,力图在整个组织中发挥信息资源的整个作用,为组织的战略目标服务;强调信息资源战略管理和高层管理,而不仅仅是在操作层、执行层实施管理,并从战略规划和决策的层次上确立信息资源管理的权力结构;信息资源管理强调的是全部信息资源集成一体,统一配置和系统管理,以追求资源配置的全局最优,而不是个别资源构成要素的局部最优;信息资源管理是组织中各层次,各职能管理人员的一个重要任务,而不仅仅是信息主管人员及其下属的职责;作为一种资源管理方法,信息资源管理是以系统科学的基本原理为基础的。组织机构:功能组织、产品组织和矩阵组织。

  八、系统开发方法的发展

  试述系统开发中的生命周期法存在的问题?

  整个系统的开发工作是劳动密集型的,系统开发的软件成本大大超过硬件成本;系统开发的整个工作费时过长,难以适应环境的急剧变化;对用户需求的变更不能做出迅速反应;如果系统所处理的问题比较复杂,不确定性因素较高,结构化生命周期法就很难适应;维护工作繁重,专门人才紧缺。

  试述原型法的基本思想和建立系统原型的步骤?

  思路:是用户与系统分析、设计人员合作,根据用户提出的最基本的问题和想法,先很快建立一个应用软件的骨架,作为应用开发的实验模型,也叫系统原型,用户先运行这个原型系统,熟悉它,使用它,受到启发并取得经验,然后对系统的目标和功能提出精确、具体的要求,在对系统的需求最后决定后,再用传统的方法建设系统,通常原型系统的部分程序可以在后来的系统建设中直接采用。步骤:明确用户基本信息需求;建立初始的原型系统;使用原型系统,进一步明确用户需求;修改和完善原型系统。

  试述面向对象设计工作的主要内容以及和面向对象分析的联系?

  面向对象设计是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根据系统功能和用户操作使用方面的需求以及技术、经济和运行的环境等方面的条件,继续运用面向对象的基本思路与概念,进一步细化,改进和扩展OOD五个层次的模型,以确立系统物理实现的技术方案,即建立系统的物理原型。OOD模型由4个部分5个层次组成,问题空间部分、人机交互部分、任务管理部分和数据管理部分。

  简述CASE技术的目标和功能,以及软、硬件开发环境的构成?

  目标:使结构化方法可以全面实施;通过自动检查提高软件的质量;使原型的建立有了高效的手段;简化系统的维护工作;加快系统的开发过程;使系统开发人员的精力集中于开创性工作;提高软件的可重用度。功能:能实现一个具有快速响应,专用资源和早期查错功能的交互式开发环境;对系统的开发和维护过程的各个环境实现自动化;具有一个强有力的图形接口,实现了直观的程序设计;CASE工作站是一个完整的环境,包括硬件和软件两大部分,其目的是为软件系统的开发维护和项目管理提供一个计算机化的辅助胜手段。

  试述面向对象方法的基本概念。

  面向对象分析,面向对象设计与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新的系统开发方法,称之为面向对象方法。

  面向对象方法主要涉及以下一些基本概念:

  (1)对象:对象是描述该事物的一组属性数据和作用于这些属性数据之上的操作方法,对象是问题空间的事物的抽象体。

  (2)消息:对象之间进行通讯的数据叫做消息。当一个消息送给某个对象时,包含要求接收对象执行某些活动的信息,接收到消息的对象经过解释,然后予以响应,这种通信机制叫做消息传递。消息的类型用消息模式来刻画。消息模式是指一则消息中需要接收此消息的对象进行处理的内容和格式。消息模式是定义对象与外部接口的唯一信息。

  (3)类和类层次:一个类定义了一组大体上相同的对象,一个类所包含的操作方法和属性数据描述了一组对象的共同行为和属性,类是对象之上的抽象,对象则是类的具体化,是类的实例。

  (4)继承性:继承性是类层次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超类和子类之间共享数据和操作方法的机制。

  (5)封装性:封装是一种信息隐蔽技术,其目的在于将对象的使用者和设计者分开,使用者不必知道对象行为实现的细节,只须用设计者提供的消息接口来访问对象。封装的定义为:①对所有对象的内部软件范围的边界进行限定;②对各对象之间相互作用的接口进行描述;③对每个对象的内部实现进行保护;

  (6)多态性。在收到消息时,对象要予以响应。不同的对象收到同一消息可产生不同的结果,这一现象叫做多态。

  (7)动态联编。联编是指把一个过程调用和响应调用而需执行的代码加以结合的过程。传统的程序设计中,联编是在编译期间进行的,叫做静态联编。动态联编则是在运行当中进行的,一个给定的过程调用和代码的结合直到调用发生时才进行

展开剩余
资料下载
历年真题
精选课程
老师直播

注册电脑版

版权所有©环球网校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