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信预约提醒成功
(一)呃逆的概念
呃逆是指胃气上逆动膈,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令人不能自制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
(二)呃逆的源流
《内经》无呃逆之名,其记载的“哕”即包含本病,认为病机是胃气上逆,与肺有关,且认识到呃逆是病危的一种征兆,如《素问?宝命全形论》曰:“病深者,其为哕。”
《金匮要略》将呃逆分为三种:一为实证,即“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则愈”;二为寒证,即“干呕哕,若手足厥者,橘皮汤主之”;三为虚热证,即“哕逆者,橘皮竹茹汤主之”。
元代朱丹溪始称之为“呃”,《格致余论》曰:“呃,病气逆也,气自脐下直冲,上出于口,而作声之名也”。
明代张景岳进一步把呃逆病名确定下来,《景岳全书》日:“哕者呃逆也;干呕者无物之吐即呕也;噫者饱食之息即嗳气也。”并指出大病时“虚脱之呃,则诚危之证”。
秦景明《症因脉治》把本病分外感、内伤两类。
清代李中梓《证治汇补》系统提出本病治疗法则:“治当降气化痰和胃为主。气逆者,疏导之;食滞者,消化之;痰滞者,涌吐之;热郁者,清下之;血瘀者,破导之;若汗吐下后,服凉药过多者,当温补;阴火上冲者,当平补;虚而夹热者,当凉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