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信预约
物流师考试动态提醒
立即预约
从物流成本看钢价后奥运走势[2]
|0·2009-10-19 23:27:29浏览0 收藏0
7月份中国的PPI为10%,是1996年10月开始公布PPI数据以来的最高水平。其中,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5.4%。对企业而言,PPI上涨的压力则可能是致命的。如果有企业需要在7月购买燃料动力类、黑色金属材料类、有色金属类和化工原料类产品,将不得不接受其购进价格同比分别上涨30.1%、26.9%、2.5%和9.0%的事实。与此相对应的是,1~5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利润增幅只有20.9%。利在于,国际原油价格已经从每桶140美元的高位线上大幅下挫至100美元以下,使企业看到了成本回稳的一线曙光。所以下半年的宏观调控将微调当前的政策,适当放开控制过紧的银根,给大部分经营困难的中小企业输血,而且最近的美元走强也将给高油价下的中国企业适当减压,所以在奥运会后的宏观调控将出现一点变化,但是由于政策的滞后效应,要期待产生具体效果还要等到明年年初。
钢材物流模式研究
目前,国内钢铁产品大部分还是通过市场流通到达用户手中,钢厂直销力度虽然在加大,但相比5亿吨的产量,直销的比例还比较小。放眼整个钢铁供应链,钢铁物流技术水平明显偏低,主要体现在组织化、标准化和专业化程度低,交易市场和加工配送中心、物流中心布局不合理,物流效率低、成本高。钢铁生产领域外的销售、运输、加工、配送、仓储等物流环节还没有形成通畅的流程,各个环节之间缺乏有效衔接和协调。同时由于物流相关企业信息化程度还较低,物流信息系统相对滞后。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钢铁贸易流通企业有20万家之多,仅在上海就有6000多家。我国存在大量的钢材交易市场和钢材经销商的情况,与下游产业组织化程度低有密切关系。我国钢材消费主要是大量分散的、规模相对较小的建筑公司、金属加工企业和工程项目,单个用户对钢材需求量少、种类多,而且不确定性大,钢铁企业无法直接满足这些分散的、需求量较小的用户的需求,而交易市场和钢材经销商则通过其集散功能,满足终端用户不同品质、不同材质、不同规格的用钢要求,完成钢材从生产企业到最终用户的转移。
国内钢铁物流中心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即产地型、消费型和交通型,或综合上述2~3种的综合型。目前大部分主要为消费型和交通型,靠近消费地区,贴近终端用户,并且交通便利。这些钢铁物流中心首先是钢厂或贸易商自有资源的剪切加工,其次为社会提供外来加工,而其加工业务首 先依赖自身贸易的带动。
从钢铁物流中心的运营主体来分,大致有两类,即钢厂和贸易商。对钢厂来说,建设钢材加工配送中心或物流基地,能够延伸钢厂产品链,增加产品的附加值,能够发展更多直供户并贴近直供户,稳定销售渠道,有利于稳固钢厂与用户之间供应链,形成自身完整的供应链体系,结成产业联盟,同时获取更为可观的利润。
目前,根据研究,钢材的总物流量是钢产量的6倍。就是说,中国5亿多吨的钢产量,要形成30亿吨的物流总量。若能将物流成本每吨节约10元,将会为整个社会节约至少300亿元。
然而,作为全球最大的钢铁生产、贸易、消费市场,钢铁流通却存在诸多问题,其中之一就是钢材产品的跨区域不合理流动。在国内市场上,众多钢材成品是经过贸易商流通至终端用户手中,这中间会出现商家盲目组织资源跨区域流动的现象,直接导致成本增加;还有,同一钢材资源,在同一区域市场内,会出现反复倒手后才送至终端用户手中,中间增加数次物流成本。
展开剩余
登录 |
注册 |
电脑版
版权所有©环球网校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