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短信预约 城乡规划师考试动态提醒 立即预约

请输入下面的图形验证码

提交验证

短信预约提醒成功

城市规划原理的复习要点第二章2-2

|0·2009-10-19 15:27:29浏览0 收藏0
2.07城市分散发展模式-有机疏散理论
城市发展的原则是可以从自然界的生物演化中推导出来的。
目标:把衰败地区中的各种活动,按照预定方案,转移到适合于这些活动的地方去;把上述腾出来的地区,按照预定方案进行整顿,改作其他最适宜的用途;保护一切老的、新的使用价值。
把大城市这一整块拥挤的区域,分解成若干个集中单元,并把这些单元组织成为在活动上相互关联的有功能的集中点。
方法:“对日常生活进行功能性的集中”;“对这些集中点进行有机的分散”。
广亩城:
赖特的主张是将城市分散发展推向极端的状态,发挥到了极致,每户一英亩用地,依靠高速公路相互联系。根据这一理论,城市就成为地球表面均匀分布的人类聚居地
2.08城市集中发展理论
1.聚集经济理论
经济活动的聚集是城市经济的最根本特征之一。聚集经济是城市活动集中的主要原因。
2.大都市、巨大城市、大城市带:
城市的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出现大城市现象,这是由于聚集经济的使用而使大城市的中心优势得到广泛实现所产生的结果。
大都市:即大城市地区,指由主要大城市和郊区及附近的城市群组合而成的城市区域,其中,主要城市发挥着主导经济、社会影响的作用。
巨大城市:人口达800万人以上的城市。(《人类聚居的全球报告》)
大城市带:被一群密集的、连续的聚居地所形成的轮廓线包围的人口居住区,它和城市的行政界线不尽相同。
世界6个大城市带:日本太平洋沿岸东京大城市带、英国以伦敦--利物浦为轴线的英格兰大城市带、欧洲西北部大城市带、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从波士顿到华盛顿的大城市带、美国五大湖大城市带、中国长江三角洲城市密集地区。
3.世界城市:
世界城市是区域的政治中心、商业中心、集合各种专门人才的中心、巨大的人口中心、文化娱乐中心。
世界城市的指标:主要的金融中心;跨国公司总部所在地;国际性机构的集中度;商业部门的高度增长;主要的制造业中心;世界交通的重要枢纽;城市人口规模达到一定标准。
2.09区域规划
城市体系:区域内所有城市在职能之间的相互关系--经济学的地区分工和生产力布局学说;城市规模上的相互关系--等级--规模分布关系;城市在地区空间分布上的关系--中心地理论。
区域规划是指在一个特定的地区范围内,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远计划和区域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条件,对区域的工业、农业、第三产业、城镇居民点以及其它各工程建设事业和重要工程设施进行全面的发展规划,并做出合理的空间配置。简言之,区域规划就是在一个地区内对整个国民经济社会进行总体的战略部署。
2.10城市规划方法的发展
1.综合规划:以系统思想及其方法论为其基础。特征:综合性、总体性和长期性。
2.分离渐进规划:分解问题,就事论事地解决。
3.混合审视规划:基本决策--综合规划;项目决策--分离浙进规划。
4.连续性城市规划:不同城市规划要素的不同时效性;城市规划应当是从现状出发的不断推演过程。
2.11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
1.《雅典宪章》(ciam,1933年):
城市规划的出发点:人的需要和以人为出发点的价值观。
城市的功能分区: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将各种预计作为居住、工作、游憩的不同地区,在位置和面积方面作一个平衡,同时建立一个联系三者的交通网。
思想基础:即物质空间决定论在城市规划中的含义在于通过物质空间变量的控制,可以形成良好的环境,而这样的环境能自动地解决城市中的社会、经济、政治问题,促进城市的发展和进步。
2.《马丘比丘宪章》(1977)年:
人的相互作用与交往是城市存在的基本依据:获得基本生活质量;与自然协调。
在1933年,主导思想是把城市和城市的建筑分成若干组成部分;在1977年,目标应当是把已经失掉了的它们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和相互关联性、并已经失去其活力和涵义的组成部分重新统一起来。
城市规划师必须把城市看作为连续发展与变化过程中的一个结构体系,应努力去创造一个综合多功能的生活环境。
提示:“规划选择理论” 和“倡导性规划”认为,不同的人和不同的群体具有不同的价值观,规划不应以一种价值观来压制其他多种价值观,而应为多种价值观的实现提供可能。2.12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演变
强调规划的公众参与--理论基础是戴卫多夫20世纪60年代“规划的选择理论”和“倡导性规划”--基本意义在于不同的人和不同的群体具体不同的价值观,规划师要表达不同的价值判断并为不同的利益团体提供技术帮助。
2.13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1987年,布伦特委员会即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全面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其内涵包括经济、社会和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源自于因经济的发展而造成的对环境的破坏,使人们在经济建设的同时注意到对环境的保护。
2.《21世纪议程》:
关于促进稳定的人类居住区的发展;为所有人提供足够的住房;改善人类居住区的管理,其中尤其强调城市管理;并要求通过各种手段采取有创新的城市规划解决环境和社会问题;
促进可持续土地使用的规划和管理;
促进供水、排水和固体废物管理等环境基础设施的统一建设;
在人类居住中推广可循环的能源和运输系统;
加强多灾地区的人类居住区规划和管理;
促进可持久的建筑工业活动行动的依据;
鼓励开发人力资源和增强人类居住区开发的能力。
2.14知识经济,信息社会和经济全球化
1.知识经济是直接以生产、分配和利用知识与信息为基础,具有科技创新、信息技术、服务产业、人力素质四个特点。
2.信息社会中信息化对于知识经济的关键作用。
3.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之间在经济上越来越相互依存,各种发展资源的跨国流动规模越来越大。
2.15从环境保护到可持续发展的规划思想
1972年,《人类环境宣言》:第一次提出“只有一个地球”的口号。
1976年人居大会首次在全球范围内提出“人居环境”的概念。
1981年《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首次对可持续发展观念作了系统的阐述,分析了经济发展遇到的一系列的人居环境问题,提出了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自然基础、开发再生资源的三大可持续发展途径。
1992年《环境与发展宣言》、《全球21世纪议程》,指出环境应作为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必须对环境和发展进行综合决策。
1996年人居大会,审议“人人享有适宜的住房”和“城市化进程中人类居住区的可持续发展”两大主题。
2.16全球化理论和区域化发展
城市体系结构正从水平结构向垂直结构变化。
1.发达国家和部分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形成一系列全球性和区域性的经济中心城市,对于全球和区域经济的主导作用越来越显著;
2.制造业资本的跨国投资促进发展中国家城市迅速发展,成为跨国公司的制造/装配基地;
3.在发达国家出现一系列科技创新中心和高科技产业基地,而发达国家的传统工业城市普遍衰退。
2.17当代城市规划的重要实践
1.都市村落
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居住区发展模式:紧凑的形态,适当的密度,混合用地,公共交通主导,面向步行者的街道,调适性强的建筑物。
2.产业园区
知识经济、信息社会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城市规划产物:发达国家的高科技园区,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加工区。
展开剩余
资料下载
历年真题
精选课程
老师直播

注册电脑版

版权所有©环球网校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