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信预约提醒成功
近六成的医生明确表示会阻止子女继续从事医务行业,部分医生自己也萌生退意。
由于自己对医生职业不满意,进而力阻子女从医,在一些医生那里已成为一种理性选择。“近八成医生不愿子女学医”、“近半医生不愿意继续从医”之类的调查结果,此前也曾见诸媒体,对这类调查结果的解读,与这次舆论对“六成医生力阻子女学医”、“部分医生萌生退意”的解读也大体相同。究其原因,也不外乎是收入与付出严重不符、职业荣誉感降低、工作中存在人身风险等现实问题,让一些医生“寒了心”。总体而言,中国医生的劳动价格长期低于实际价值,这对激发医务人员的积极性、责任感是十分不利的。
与其他一些职业一样,医生最看重并直接影响其从业意愿的因素之一是薪酬待遇。按照人力资本投入与产出对等的原则和劳动者劳动与回报对等的原则,一个人为了当医生,比社会上多数行业的从业者进行了更高的人力资本投入,在成为医生之后,又比多数行业的从业者付出了更复杂的劳动,因此,医生理当比多数行业的从业者获得更高的报酬。然而在现实中,医生的收入在社会上并不具有优势,在有些地方,医生的收入甚至低于社会平均水平,在薪酬成为行业社会评价最重要指标之一的当下,不少医生明确表示“对薪酬不满意”,有关部门及决策者不但应当予以理解,而且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与反思。
其次,医生是悬壶济世、救死扶伤的崇高职业,这要求医生应当比其他普通职业具有更高的奉献精神、职业荣誉和道德自觉。在这里,起关键作用的是医生的自我评价,而医生的自我评价,一方面取决于其接受医学教育和从医以来的职业荣誉感和道德使命感的培养,另一方面,也取决于社会对医生行业的评价――如果整个社会充斥着对医生行业的不信任感、敌对情绪和妖魔化倾向,很难想象医生能够长期“忍辱负重”,以最高标准坚持道德自律和职业操守。当前,社会亟须建立对医生行业的客观认知和正面评价体系,这对构建正常、和谐的医患关系尤为重要。
医生的自我评价和社会对医生行业的评价存在着相互影响、互为强化的机制,改善医生的执业环境,提高医生的职业地位,也有一个“医生自我改善”和“社会改善”相互影响、互为强化的作用。一方面,政府需要加大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使医生能享有与其人力资本投入和所付出劳动相称的薪酬待遇,公安、卫生行政等职能部门需要加大力量投入,维护医院诊疗秩序和公共治安环境,保障医生的执业权利和人身权利。另一方面,医生应当坚守职业道德,旗帜鲜明地凸显奉献精神,精益求精钻研业务,不断提高医疗水平,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才能形成“医生自我改善”和“社会改善”互为促进、同步提升的良性循环。
“六成医生力阻子女学医”警示我们,进一步深化医改,改善社会对医务人员的认知,改善医生的执业环境及生存状态,已是刻不容缓。
来源: 北京青年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