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信预约提醒成功
点击查看:2015年环境影响评价师《技术方法》第三章讲义汇总
第二节大气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大气环境现状调查包括大气污染源调查、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调查、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和气象观测资料调查四方面内容。
一、大气污染源调查
1.大气污染源调查与分析对象
污染源调查对象和内容应符合相应评价等级的规定。重点关注现状监测值能否 反映评价范围有变化的污染源,如包括所有被替代污染源的调查,以及评价区内与项目排放主要污染物有关的其他在建项目、己批复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拟建项目等 污染源。
对于一、二级评价项目,应调查、分析项目的所有污染源(对于改、扩建项目应包括新、老污染源)、评价范围内与项目排放污染物有关的其他在建项目、已批 复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未建项目等污染源。如有区域替代方案,还应调查评价范围 内所有的拟替代的污染源。对于三级评价项目可只调查、分析项目污染源。
2.污染源调查与分析方法
污染源调查与分析方法根据不同的项目可?用不同的方式,一般对于新建项目 可通过类比调查、物料衡算或设计资料确定;对于评价范围内的在建和未建项目的污染源调查,可使用已批准的环境影响报告书中的资料;对于现有项目和改、扩建 项目的现状污染源调查,可利用已有有效数据或进行实测;对于分期实施的工程项 目,可利用前期工程最近5年内的验收监测资料、年度例行监测资料或进行实测。评价范围内拟替代的污染源调查方法参考项目的污染源调查方法。
(1) 现场实测法。
对于排气筒排放的大气污染物,例如,由排气筒排放的S02、N0X或颗粒物等,可根据实测的废气流量和污染物浓度,按下式计算:
a=2N%xi(r6
式中:Qi――废气中/类污染物的源强,kg/h;
0N――废气体积(标准状态)流量,m3/h;
Ci---- 废气中污染物i的实测质量浓度值,mg/m3。
废气体积流量及浓度的测量方法见《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
(2) 物料衡算法。
物料衡算法是对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物料情况进行定量分析的一种科学方法。 对一些无法实测的污染源,可采用此法计算污染物的源强,其公式如下:
^投入产品+IG流失
式中:EG SA――投入物料量总和;
SG ^――所得产品量总和;
IG流失――物料和产品流失量总和。
上式既适用于整个生产过程中的总物料衡算,也适用于生产过程中任何工艺过 程某一步骤或某一生产设备的局部衡算。同时,通过物料衡算,可明确进入环境中气相、液相、固相的污染物的种类和数量。
(3) 排污系数法。
根据《产排污系数手册》提供的实测和类比数据,按规模、污染物、产污系数、 末端处理技术以及排污系数来计算污染物的排放量,《产排污系数手册》可参考《第
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业污染源产排污系数手册》。
3.污染源调查内容
一级评价项目污染源调查内容:
(1) 污染源排污概况调查:在满负荷排放下,按分厂或车间逐一统计各有组织排放源和无组织排放源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对改、扩建项目应给出:现有工程排 放量、扩建工程排放量,以及现有工程经改造后的污染物预测削减量,并按上述三 个量计算最终排放量;对于毒性较大的污染物还应估计其非正常排放量;对于周期性排放的污染源,还应给出周期性排放系数。周期性排放系数取值为0?1,一般可按季节、月份、星期、日、小时等给出周期性排放系数。
(2) 点源调查内容:排气筒底部中心坐标,以及排气筒底部的海拔高度(m); 排气筒几何高度(m)及排气筒出口内径(m);烟气出口速度(m/s);排气筒出口 处烟气温度(K);各主要污染物正常排放量(g/s),排放工况,年排放小时数(h); 毒性较大物质的非正常排放量(g/s),排放工况,年排放小时数(h)。
(3) 面源调查内容:面源位置坐标,以及面源所在位置的海拔高度(m);面 源初始排放高度(m);各主要污染物正常排放量[g/ (s-m2)],排放工况,年排放 小时数(h)。
(4) 体源调查内容:体源中心点坐标,以及体源所在位置的海拔高度(m); 体源高度(m);体源排放速率(g/s),排放工况,年排放小时数(h);体源的边长 (m);体源初始横向扩散参数(m),初始垂直扩散参数(m),体源初始扩散参数 的估算见表3-1和表3-2。
源类型 |
初始横向扩散参数 |
单个源 |
%=边长/4.3 |
连续划分的体源 |
边长/2.15 |
间隔划分的体源 |
&=两个相邻间隔中心点的距离/2.15 |
表3-2体源初始垂直扩散参数的估算
源位置 |
初始垂直扩散参数 | |
源基底处地形高度 |
?=源的高度/2.15 | |
源基底处地形高度//。>0 |
在建筑物上,或邻近建筑物 |
建筑物高度/2.15 |
不在建筑物上,或不邻近建筑物 |
源的高度/4.3 |
(5)线源调查内容:线源几何尺寸(分段坐标),线源距地面高度(m),道路 宽度(m),街道街谷高度(m);各种车型的污染物排放速率[g/ (km-s)];平均
车速(km/h),各时段车流量(辆/h)、车型比例。
(6)其他需调查的内容:建筑物下洗参数;颗粒物的粒径分布。
二级评价项目污染源调查内容参照一级评价项目执行,可适当从简。
三级评价项目可只调查污染源排污概况,并对估算模式中的污染源参数进行核实。
4.污染源调查案例
某热电有限公司扩建规模为2X300 MW级燃煤热电机组,配2台1 100t/h亚临界固态排渣煤粉炉,采用自然通风冷却系统。同时,扩建工程建成投产后可以替 代和关停供热范围内各类中、小锅炉51台,总容量为235.15 t/h,并淘汰拆除现有工程中的某发电机组。扩建工程配套建设石灰石一石膏湿法烟气脱硫装置,脱硫效 率达到90%以上;?用双室四电场静电除尘器加湿法除尘,除尘效率达99.85%; 采用低氮燃烧器,并预留脱除氮氧化物装置空间;新建工程烟囱高210m,出口内 径8 m,出口烟速25m/s,出口烟温350 K。扩建工程建煤场1座,用地20 000 m2、 堆高10 m,储煤约1.5X105t,扩建原灰渣场,可满足20年的库容需要。
此项目的污染源调查包括扩建工程、淘汰工程、现有工程和替代区域的锅 炉涉及的污染源,详见表3-3。热电项目排放的污染物主要有S02、N02、PM10 和TSP,其中S02、N02、PM,。来自热电厂烟囱的排放,TSP来自面源煤场、灰 渣场的排放。
对于扩建工程通过设计资料和排污系数法进行污染源调查,本例中在评价范围内没有涉及与本项目有关的在建和未建项目,故不对此项污染源进行调查;对于现 有项目和改、扩建项目的现状污染源调查,进行了实测,具体过程略。各项项目的 点源参数调查清单和面源参数调查清单格式见表3-4和表3-5。
表3-3污染源调查内容
扩建工程污染源 |
削减污染源 |
替代污染源 |
现状污染源 | |
污染源
类型 |
点源(烟囱)、 面源(煤场、渣场) |
点源
(淘汰机组的烟囱) |
点源
(51台中、小锅炉) |
点源
(现有工程的烟囱) |
调查内容 |
调查清单、年排放量 |
调查清单、年排放量 |
调查清单、年排放量 |
年排放量 |
目的 |
预测、总量计算 |
预测、总量计算 |
预测、总量计算 |
总量计算 |
表3-4点源参数调查清单
点源
编号 |
点源
名称 |
JC
坐
标 |
y
坐
标 |
排气筒
底部海
拔高度 |
排气筒
高度 |
排气筒
内径 |
烟气
出口
速度 |
烟气
出口
温度 |
年排放
小时数 |
排放
工况 |
评价因子源强 | |||
S02 |
NOx |
PM10 | ||||||||||||
单位 |
― |
― |
m |
m |
m |
m |
m |
m/s |
K |
h |
― |
g/s |
g/s |
g/s |
数据 |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
表3-5面源参数调查清单
面源
编号 |
面源
名称 |
面源起始点 |
海拔
高度 |
面源
长度 |
面源
宽度 |
与正
北夹
角 |
面源初
始排放
高度 |
年排
放小
时数 |
-Hh-A-fr |
评价因子源强 | ||
X
坐标 |
y
坐标 |
排放
工况 |
TSP | |||||||||
单位 |
― |
― |
m |
m |
m |
m |
m |
o |
m |
h |
― |
g/ (s ? m2) |
数据 |
二、大气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1. 空气质量现状调查方法
空气质量现状调查方法有现场监测法、收集已有资料法。资料来源分三种途径, 可视不同评价等级对数据的要求?用:①收集评价范围内及邻近评价范围的各例 行空气质量监测点的近三年与项目有关的监测资料。②收集近三年与项目有关的历史监测资料。③进行现场监测。
收集的资料应注意资料的时效性和代表性,监测资料能反映评价范围内的空气质量状况和主要敏感点的空气质量状况。一般来说,评价范围内区域污染源变化不 大的情况下,监测资料三年内有效。
现场监测应确定监测因子、监测时间和监测点位等,并提出监测需求,委托有 资质的监测部门进行监测。
监测因子应与评价项目排放的污染物相关,应包括评价项目排放的常规污染物和特征污染物。
监测时间选取应符合技术导则中关于监测制度的要求。
监测点位设置应根据项目的规模和性质,结合地形复杂性、污染源及环境空气 保护目标的布局,综合考虑监测点设置数量。对于地形复杂、污染程度空间分布差异较大、环境空气保护目标较多的区域,可酌情增加监测点数目。对于评价范围大, 区域敏感点多的评价项目,在布设各个监测点时,要注意监测点的代表性,环境监 测值应能反映各环境敏感区域、各环境功能区的环境质量,以及预计受项目影响的高浓度区的环境质量,同时布点还要遵循近密远疏的原则。具体监测点位可根据局部地形条件、风频分布特征以及环境功能区、环境空气保护目标所在方位做适当调 整。各监测期环境空气敏感区的监测点位置应重合。预计受项目影响的高浓度区的 监测点位,应根据各监测期所处季节主导风向进行调整。
无组织排放监控点的布设应符合GB 16297中附录C的有关要求。
2. 空气质量现状监测数据的有效性分析
对于空气质量现状监测数据有效性分析,应从监测资料来源、监测布点、点位数 量、监测时间、监测频次、监测条件、监测方法以及数据统计的有效性等方面分析
是否符合导则、标准以及监测分析方法等有关要求。
对于日平均浓度值和小时平均浓度值既可采用现状监测值,也可?用评价区域内近3年的例行监测资料或其他有效监测资料,年均值一般来自于例行监测资料。监测资料应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对近年来区域污染源变化大的地区,应以现状监测 资料和当年的例行监测资料为准。对于评价范围有例行空气质量监测点的,应获取 其监测资料,分析区域长期的环境空气质量状况。
空气质量现状监测制度与布点原则应符合《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大气环境》 (HJ 2.2-2008)的要求。各个监测点要有代表性,环境监测值应能反映各环境空气敏感区、各环境功能区的环境质量,以及预计受项目影响的高浓度区的环境质量。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置的周边环境应符合相关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的规定。 监测方法的选择,应满足项目的监测目的,并注意其适用范围、检出限、有效检测范围等监测要求。凡涉及《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1996)中各项污染 物的分析方法应符合GB 3095对分析方法的规定,对尚未制定环境标准的非常规大 气污染物,应尽可能参考ISO等国际组织和国内外相应的监测方法,在环评文件中 详细列出监测方法、其适用性及其引用依据,并报请环保主管部门批准。
凡涉及GB 3095中污染物的各类监测资料的统计内容与要求,均应满足该标准 中各项污染物数据统计的有效性规定,见表3-6。其他特征污染物监测资料的统计内容应符合相关引用标准中数据统计有效性的规定。
表3-6各项污染物数据统计的有效性规定
污染物 |
取值时间 |
数据有效性规定 |
so2, no2 |
年平均 |
每年至少有分布均匀的144个日均值 每月至少有分布均匀的12个日均值 |
TSP, PM10, Pb |
年平均 |
每年至少有分布均匀的60个日均值 每月至少有分布均匀的5个日均值 |
S02, NO,, N02, CO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