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短信预约 环境影响评价师考试动态提醒 立即预约

请输入下面的图形验证码

提交验证

短信预约提醒成功

大气污染带来的危害有哪些?

环球网校·2018-09-07 15:19:18浏览248 收藏99
摘要 环球网校环境影响评价师编辑整理了大气污染带来的危害有哪些?,供大家参考,查看更多辅导内容请关注环球网校环境影响评价师频道,祝学习愉快!

问题:

大气污染带来的危害有哪些?

答疑:

当空中的温室气体增多时,会造成温室效应加剧,全球的温度会增高,由此带来的结果就是两极冰川的融化,海平面上升没过原来的陆地,人们的生活空间会越来越小。这不是危言耸听,由于温室效应的影响,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已经由原来的8848.13米降到现在的8844.43米。地球母亲的身高已经降低了4米了。

臭氧存在于大气层,可以阻挡紫外线的直射,可以保护我们不受到紫外线的危害,是我们的天然保护层,被称为地球生命的天然保护伞,但是温室气体会毁坏臭氧层。如果臭氧层被破坏,我们就会失去保护,增高皮肤病的发病率。难以想象,那时的我们会怎么样。

温室效也应会造成以下结果:地球上的病虫害增加;海平面上升;气候反常,海洋风暴增加;土地干旱,沙漠化严重。同时也会给经济、农业、海洋生态、水循环和男女比例平衡造成影响。有历史记载以来,中国已有1200万公顷的土地变成了沙漠,特别是近50年来形成的“现代沙漠化土地”就有500万公顷。史丹福大学地球环境系统助教罗贝尔(David Lobble)表示,研究从1980年开始监看温室效应与农作物生产之间的关系。研究指出,自1980年以来,全球小麦生产下降了5.5%,玉米生产下降4%,全球稻米和黄豆则没有受到太大影响。我国是农业大国,不论是农作物产量的减少还是耕地的减少,都不是我们能接受的。由此看来,温室效应对我国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

而由于工业和交通工具的尾气排放量越来越大,空气中的酸性气体越聚越多,这样就会造成酸雨。酸雨就是降下来的液体ph值小于5.6,呈酸性。酸雨的降临会造成我们的居所被毁坏。酸的腐蚀性是很大的,会使我们的建筑物和一些历史遗迹被毁坏,这样的损失使我们不能承受的。

酸雨不只是会对非生物造成影响,酸雨的降临会影响我们的健康,会通过食物链使一些重金属流入人体,诱发癌症和老年痴呆,还会酸雾侵入肺部,诱发肺水肿或导致死亡;长期生活在含酸沉降物的环境中,诱使产生过多氧化脂,导致动脉硬化、心梗等疾病概率增加。

还会对生态系统造成影响,会丧失鱼类和其它生物群落,改变营养物和有毒物的循环,使有毒金属溶解到水中,并进入食物链,使物种减少和生产力下降。对土壤的影响包括抑制有机物的分解和氮的固定,淋洗钙、镁、钾等营养元素,使土壤贫瘠化。对植物,酸雨损害新生的叶芽,影响其生长发育,导致森林生态系统的退化。世界各地都在遭受酸雨的迫害,每年因此造成的损失都在亿元以上。

我国有三个酸雨区,分别为西南酸雨区:是仅次于华中酸雨区的降水污染 严重区域;华中 酸雨区:目前它已成为全国酸雨污染范围最大,中心强度最高的酸雨污染区。 华东 沿海酸雨区:它的污染强度 低于华中、西南酸雨区。例如重庆奉节县的降水 PH 值小于 4.3 的地段,20 年生马尾松林的年平均高生长量降低 50%。根据初步的调查统计,四川盆地受酸雨危害的森林面积最大,约为 28万公顷,占有林地面积的 32%。贵州受害森林面积约为 14万公顷。根据某些研究结果,仅西南地区由于酸雨造成森林生产力下降,共损失木材 630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达 30 亿元(按 1988 年市场价计算)。对南方 11个省的估计,酸雨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可达 44 亿元。由此可见,酸雨的危害是巨大的。

可吸入颗粒物随人们呼吸空气而进入肺部,以碰撞、扩散、沉积等方式滞留在呼吸道不同的部位,粒径小于5微米的多滞留在上呼吸道。滞留在鼻咽部和气管的颗粒物,与进入人体的二氧化硫(SO2)等有害气体产生刺激和腐蚀粘膜的联合作用,损伤粘膜、纤毛,引起炎症和增加气道阻力。持续不断的作用会导致慢性鼻咽炎、慢性气管炎。滞留在细支气管与肺泡的颗粒物也会与二氧化氮等产生联合作用,损伤肺泡和粘膜,引起支气管和肺部产生炎症。长期持续作用,还会诱发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并出现继发感染,最终导致肺心病死亡率增高。 空气中总悬浮颗粒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决定于粒子吸入而积聚于呼吸系统的数量。

直径10微米或以下的可吸入颗粒物能直达并沉积于肺部,而引发不良的健康反应。可吸入颗粒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包括导致呼吸不适及呼吸系统症状(例如气促、咳嗽、喘气等)、加重已有的呼吸系统疾病及损害肺部组织。因此,可吸入悬浮颗粒物(漂尘)更引起人们的重视。最易受总悬浮颗粒物影响的人士包括慢性肺部及心脏病、感冒或哮喘病患者,老年人及儿童。由此可见,大气污染的危害是十分严重的,也是我们无法想象的。

展开剩余
资料下载
历年真题
精选课程
老师直播

注册电脑版

版权所有©环球网校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