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信预约提醒成功
没有一条不断向上的职业发展路径,很难走进近在咫尺的光鲜城市
前几天接到发小的电话,心里很不是滋味。初中毕业外出打工,十几年间东奔西走,如今又回到原地――厂子不景气裁人,丢了工作;老婆留守,聚少离多感情破裂,最近刚离了婚。“你帮我打听打听,看有没有好点的、能卖力气的活。”他在电话里喏喏地说。
一阵心酸。眼前浮现出那个曾经鲜活生动的少年身影。日子不禁过,当时少年如今已近中年,他沿着一条乡村到城市的路,却眼见走进了人生的困境:家乡是回不去了,“呆久了浑身不舒服”;城市又似乎遥不可及,年龄越来越大,工作越来越难找。
把发小放在城镇化浪潮中,他的困境有一定典型意义。农民工融入城市过程复杂而漫长,其根本还在于就业,没有一条不断向上的职业发展路径,很难走进近在咫尺的光鲜城市。发小闯荡这么多年,属于典型的滑动就业,这里干不下去了换个地儿,不想在工地搬砖了去饭店端菜,职业没有连续性;而这些职业里,要么是简单的体力劳动,要么是长长流水线中的一环。他自始至终就没有形成自己的职业规划,也就谈不上练就一技之长,把自己变成优势人力资源。
在这一点上,发小甚至比不上自己的父辈。他的父亲是一名老石匠,多年的捶打,让他练就了一身传统工艺,在建筑工地里属于技术工种――大工,工作强度不大,却可以拿到高工资,而且每每得到包工头的哄抢,总有干不完的活儿。
老石匠通过民间的教育传承,学会了安身立命的手艺;他的儿子选择了与传统割裂,却没有在现代教育中找到人生的方向。
最直接的原因,是技术培训的缺乏,背后是公共服务不到位。假设发小离开校园后,能及时获得专业技术培训,再加入流动大军,没准能找到不断为自己加码的职业路径。在流动过程中,如果能很便捷地获得培训机会和渠道,人生也会迎来转机。只有社会提供足够多的教育机会,进城的农民工才能不断获得提升,牢牢把握自身命运。
而教育,不仅仅是培训而已,教育的目的应该包括帮助个体认识自己、发展自己,成长为一个全面的人。一些发达国家从小学开始就有一门课叫“职业生涯教育”,这门课的重点不是职业,而是生涯,它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和特质,形成自己的梦想和憧憬。如此教育下,孩子的梦想必是多元多彩的,而他成长过程中,为了完成梦想,也会不断自主选择进行自我教育。
十几年间,发小也完全可以先停下来充充电,重新规划一下自己的职业生涯,以便获得更好的发展。但显然,他接受的教育,并未教给他这些。上学的时候,他和大部分人一样,考大学就是终极目标;当有人问“你长大了要干什么?”标准答案是“科学家”。当他的学业戛然而止,先前的教育便显得迂阔可笑,于他的人生失效了。
浩浩荡荡的城镇化所带来的不仅是GDP的增长,还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平台,也为社会打破阶层隔阂提供了良机。可以想见,在这场社会变革中,一定会诞生精彩的创业史和英雄谱,记载时代弄潮儿的风采。
但机会只会垂青有准备的人。人的城镇化,显然不是打开城市大门便自然实现,从农村到城市,是飞跃而非坦途,对每个进城的人来说,都需要更有力地起跳。
而对发小来说,也唯有获得更有效的教育,才能跳脱困境,跳出未来。
环球网校友情提示:如果您在此过程中遇到任何疑问,请登录环球网校公务员频道及论坛,随时与广大考生朋友们一起交流!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