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信预约提醒成功
民间组织推动“动物福利”执著前行
“小动物也是生命,凭啥不能活得更好呢?”这是黑龙江哈尔滨市民刘春丽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今年60岁的刘春丽从事伤残小动物救助工作已经10年。在这10年的时间里,作为“哈尔滨小动物保护协会”的负责人,刘春丽对这些被她称作“孩子”的伤残动物一直不离不弃。
哈尔滨市经纬九道街一间不足50平方米的地下室就是刘春丽的“办公室”。饲料、纸箱、塑料泡沫等动物用品占据了地下室的大部分空间,狭窄的水泥通道一次只容一人侧身通过,阴湿狭小的空间不时飘过阵阵刺鼻的气味。
艰苦的条件没能阻挡这位老人坚持伤残动物救助工作的步伐,她像一个活跃的年轻人一样对这项工作投入了巨大热情。10年间,几乎每个夜晚,刘春丽都要到周边的饭店收集剩饭剩菜直至深夜,回家后把这些残羹冷炙搅拌在饲料中做成动物们的“口粮”。
“没办法,协会现在仅靠我每月1200多元的微薄退休金和一些爱心人士的捐款‘硬撑\’,虽然儿子做生意能帮我一把,但起到的作用也有限。”刘春丽感叹道。如今,刘春丽带领的“哈尔滨小动物保护协会”每月在救助伤残动物上的开销在1万元左右,长期入不敷出。目前,协会还拖欠哈尔滨市三家宠物医院近2万元。
翻看刘春丽的账本,半月谈记者看到协会实名登记的每一笔捐助,捐助人姓名、捐助时间、用途都有详细记载。在志愿者的帮助下,刘春丽开通了协会论坛,并组建了QQ群,为哈尔滨关爱伤残动物的热心人士提供了信息交流平台。“协会里面能经常参加伤残动物救助工作的只有20多个人,但我们会一直坚持!”刘春丽说。
中国动物学会副秘书长张永文表示,“哈尔滨小动物保护协会”的境况是民间动物保护组织的典型,资金缺乏和人力不足一直制约着此类组织的发展。但是,民间组织在推进“动物福利”理念上一直发挥着积极有效的作用,在补充政府职能方面仍有很大的空间可以作为。许多民间动物保护组织的活动具有极强的参与性和宣传性,让很多人对“动物福利”从一无所知到逐渐理解和接受。
据了解,“动物福利”理念源于发达国家,如今已为各国普遍接受,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台了“动物福利法”。
按照当前国际普遍观念,人类能提供的“动物福利”包涵五项内容:不受饥渴,提供动物保持良好健康和精力所需的食物和饮水;生活舒适,提供适当的房舍或栖息场所,让动物能得到舒适睡眠和休息;不受痛苦、伤害和疾病,保证动物不受额外疼痛,预防疾病并对患病动物进行及时治疗;无恐惧和无悲伤,保证避免动物遭受精神痛苦的各种条件和处置;自由表达天性,提供足够的空间、适当的设施以及与同类伙伴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