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信预约提醒成功
“6个月的见习期刚过,新招聘的22个大学生已经走了8个。”近日,青岛一家农产品企业人事部负责人张先生苦恼地告诉记者。这不由得让人想起今年5月份复旦大学“2012中国人力资源发展与管理论坛 ”上发布的《2012中国薪酬白皮书》,其中80、90后员工离职率达30%以上,高出平均水平5%。记者通过调查发现,工作与预期想象差别大、自我调节能力差是导致职场新人辞职的主要原因。
“勇敢辞职”让企业伤不起
10月23日至25日,记者采访了市南区、城阳区等多家企业,这些企业分管人事的主管说起了一个现象――刚毕业的大学生很难留得住。
“近三四年,有的大学生工作两三个月之后,就选择辞职,有的并没有找到下家,所以还说不上是‘跳槽\’。我单位今年需要一名文员,去年12月份就开始了招聘,选了好几个,好不容易敲定人选,可这姑娘毕业来干了1个月就走人了,我们正好掉空里了。”这家刚成立3年的文化产业公司负责人无比郁闷地告诉记者。
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从招聘开始,开宣讲会、笔试、面试(现在往往要多轮)、发放就职邀请、体检等一套下来,“光时间就4个多月,花了好几万元,招聘成本太高,一旦失败真是伤不起。”
工作与预期不一致促辞职
小孙是今年从山东某高校毕业的本科生,刚结束了为期2个月的见习期,却不等转正就向上级递交了辞呈。他坦言工作内容与自己想的不一样,“本来说让我做销售,却没有明确的客户群,领导说让我自己寻找。”问题在于,极度厌恶喝酒的他却不得不与人推杯换盏。与领导交涉了几次没有结果,小孙决定辞职。
除了工作与专业内容不相符导致的失望外,还有的大学生觉得自己受到了“歧视”。陈怡是吉林某高校2011年毕业的文学硕士,前些日子应聘了青岛一家杂志社,每日负责撰稿及网上发布工作。她告诉记者,那些与她同时进入单位的人少有硕士学历,却与她的工资待遇完全一致,而且没有达到单位曾经承诺的“月薪4000+”。陈怡告诉记者,6个月后她就辞了职,专心复习事业编考试并于2012年顺利通过。
■调查
26个应届毕业生15个换过工作
职场新人“留不住”真的像大家说的那样,已经成为社会常态?记者随机采访了2010~2012届青岛大学、青岛农业大学、鲁东大学等多所高校共26位毕业生。结果发现,有15人换过工作,辞掉第一份工作最短的是两个月,最长1年,有个毕业生两年换了3份工作 ,直到考上教师才逐渐稳定下来。被问到离职原因,这个毕业两年的大学生王齐雯说:“感觉那几个企业人情冷漠,没人关心,实在喜欢不起来。”
不少企业也在积极应对新人甩手而去这一现象。“大学生刚进入社会难免不适应,我们每年都会组织新入职的员工进行拓展训练、培训,让他们在实践 、学习中熟悉企业文化,并不定期地组织员工出去玩,以此来增加刚毕业大学生的归属感。”青岛某房地产公司负责人陈磊认为,让新入职的员工感受大家庭氛围很重要 ,这会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
陈磊也提到,新人毕竟是新人,有些业务不熟悉,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能过关斩将进入理想单位的大学生在学校里都很优秀,因此刚入职可能不适应,觉得不受重视,有怀才不遇的感觉。单位应该积极引导,多与新人沟通。不能等到员工有辞职之意后才发现。”
■建议
做好职业规划要对选择负责
青岛某大学大四生孟飞认为,整天带着抑郁的心情工作肯定不行,“实在不合心意,就该换份工作”。不过,该校中文专业的冯霞则表示,现在找份工作很难,不能说换就换,“关键是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对此,青岛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与管理科科长郭纳说,很多大学生找工作具有盲目性,“人家考公务员我也考,人家找工作我也找,这样容易产生疲倦心理”。而且,现在的80后、90后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往往抗压性不足。学校要扮演好指导者的角色,让学生对有个明确的职业规划,学生在校期间也要多参加社会实践,学会对自己的选择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