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信预约提醒成功
春节期间读知名记者凌志军的《重生手记》,书中对北京某大医院的几个国内著名的医学权威表达了“愤慨”,因为这些人对待患者不用心、不负责;节后读新闻,又看到山东潍坊的环保部门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当地企业严防央视记者的暗访;继续翻看新闻,又有“国家正规报纸驻连云港工作站”的记者疯狂敛财,威胁采访对象“不给钱就登报”。随后,又得知广东惠东要求科级干部书面承诺,不借婚丧收礼敛财。
这些出现在不同地方的新闻表明:各行各业,因职业道德的缺失,导致出现众多跌破底线甚至违法违纪的行为,使得社会道德滑坡、信任缺失。有网友说:一旦职业道德普遍不彰,总有一款遭遇“适合”你!为寻求安全感,减轻潜规则带来的伤害,人们则需要投入额外的金钱、精力、关系去获得基本的“保障”,这推高了社会生存的成本,恶化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职业道德可被视为社会道德的“晴雨表”,整个社会道德滑坡,实际上是各行业各部门职业道德失守的综合体现。职业道德跌破底线,社会伦理的构建也就失去了重要的基础。因此,恪守职业道德正是纠正社会失德的关键支点。在各行各业大力倡导“遵守职业道德”,不仅必要而且急需。感动中国的那些人物,是当前恪守职业道德的典范,也为社会注入了纯净的血液。
茅于轼先生在《中国人的道德前景》中写道,“职业道德仍渊源于利益考虑的监督关系”;张曙光教授在《经济学家如何讲道德》中说,“关键还在于各种各样的具体的制度安排是否有效地惩戒各种不道德的恶行”。空谈道德于事无补,靠感动中国式的典型人物也无法力挽狂澜。关键还在于想方设法让制度、纪律、法律等切实充当“明规则”的保护伞,而让“潜规则”成为众矢之的。如此,才能确保一个可信、安全、舒适的社会网络的形成。
毫无疑问,对社会管理负有改革规划、顶层设计,占据各种权力资源的官员,应有最大的道德担当。民间对即将召开的全国两会满怀期待,经济学家张维迎最近也呼吁国家成立“改革委员会”,推动真正的改革,这些声音实际表明了民众对官员们职业道德担当的期待,希望以庙堂之高,惠及江湖之远,上下合力,提升我们整个社会的清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