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信预约提醒成功
我们的空气怎么了?这是一个科学命题。污染的加剧,生态的蝴蝶效应,都可能飘荡成今日有毒有害的那一颗颗尘埃。眼下而言,第一要紧的不是追根溯源,而是以下三个问题:
一是城市的信息发布机制“该出手时就出手”了吗?雾霾迟滞不散,环境问题随时可能演变为公共卫生事件。及早将有害天气的讯息传达给公众,借助短信、微博、广播、电视、社区宣传等网络平台,告知真实的天气情况、提升公众预防能力。事先未雨绸缪,好过事后的仓促应对。
二是公共应急机制更有智慧了吗?多条高速多个收费站关闭或交通管制,因进出港航班延误或取消、千万旅客出行受到影响。在这些链式反应的背后,是一个个被雾霾天气改变的人生。在城市肌体之上,雾霾改变了一些稳定的秩序,如何应对这种“改变”,不仅是决策机制问题,更是民生取向的拷问。譬如北京出台“在遭遇极重污染过程的区县采取党政机关带头停驶公务用车30%等强制措施”,不仅加大对燃煤锅炉、机动车排放、工业企业等重点大气污染源的执法检查频次,更直接要求土石方施工工地减少土方开挖规模、停止建筑拆除工程等。类似应急之举,不仅应推而广之,更应成为常态的制度。
三是防治大气污染,明确责任了吗?前不久发布的《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首次明确大气质量改善的目标,要求到2015年重点区域PM2.5年均浓度下降5%,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下降6%。尽管在具体目标上各有各的差异,但从大气治理的格局看,谁也不能独善其身,任何以邻为壑或投机取巧的作为,都可能加剧雾霾天气的形成与治理难度。
越是雾霾蔽日,越是怀想风清气爽、天高云淡。减少雾霾发生,不仅是政府责任,更是公民义务。少开一次车,少浪费一点资源,天空都会明媚清爽一点。面对雾霾袭城,但愿别只火了防毒面具而已。今天,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空气,一切是那么地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