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信预约提醒成功
人民网评:再现蓝天不能只靠应急 治本之策让人期待
1月14日,笼罩我国多地数日的雾霾天气仍在持续,对交通运输和公众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各地各部门正在采取多方措施积极应对。然而,想要远离雾霾,留住蓝天,仅仅做好应急还不够,治本之策让人期待。
1月14日,北京空气质量连续5天严重超标,北京城看上去就像是机场里的吸烟区,污染程度达到了极重污染。
北京市环保监测中心主任张大伟说,北京污染物排放量大,燃煤、机动车、工业排放、扬尘,这些污染源排放量大,是造成本次严重污染的根本原因;扩散条件极端不利,是形成本次污染过程的直接原因;区域污染和本地污染影响叠加,特别是PM2.5污染区域性及相关联区域污染传输,加重了污染水平。
面对灰霾,根据北京空气重污染日应急方案,北京环保、住建、教育、卫生等13个部门从11日起开展应急行动。
本次污染程度达到了极重污染,根据应急方案,要停驶30%的公务车。对此,市交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交管部门接到指令后,立即通知通州、大兴、房山等区县的相关单位停驶了公车。北京环保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方力表示,这些公车在交管局都已经备案并录入系统,如果上路,电子眼能抓拍到,并在后台有督促和检查。
张大伟说,随着扩散条件改善,北京此次污染过程15日夜间有望告终。
中国雾灾,我们同呼吸共责任
1月10日到14日,北京的空气质量已连续5天严重超标。根据空气质量监测结果和气象预报分析,目前我国华北、黄淮、江淮、江南等中东部地区仍被雾霾天气笼罩,多地遭受严重污染。
面对这起环境灾难事件,我们该做什么?该反思什么?雾灾事件的发生,向发展中的中国提出严重警告:如果连人民最“底线”的生存权利都无法保障,何谈其他?
新华社撰文:如果连人民最“底线”的生存权利都无法保障,何谈其他
蔓延多日的雾霾天,已经成为一起环境灾难事件。对于这样的事件,需要思考,更需要行动,以?卫人民群众的“底线”生存权。
2012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思路做好民生工作。
民生工作要守住底线,生存更需要守住底线。干净的水、清新的空气,就应该是这样的底线,因为生命的存在离不开水和空气,生存的质量离不开干净的水和清新的空气。
曾几何时,喝干净的水、呼吸新鲜的空气,成了不少人的奢望,以至于2005年政府工作报告就明确提出,要抓紧解决严重影响人民群众健康安全的环境污染问题,“我们的奋斗目标是,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新的空气,有更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卫“底线”生存权,政府在行动。这么多年,环境保护不能不说做了很多工作,生态建设也不能不说下了很大功夫。但是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粗放,利益藩篱的固化,使许多规划、措施离百姓的期望有距离,环境保护的效果离群众的要求也有不小差距。
这场环境灾难事件,向正在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奋进的中国发出了严重警告:实现科学发展,并非易事;建设美丽中国,任重道远。如果连最“底线”的生存权利都无法保障,何谈其他?
2013年是“科学发展观”提出十周年,也是贯彻落实十八大提出的“美丽中国”战略部署的第一年。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治理大气污染,需要下真功夫、苦功夫、细功夫;治理环境污染,需要动真格的,从一点一滴做起,从每一个人做起。
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究竟应该怎样落到实处?是每个人、每个地方和部门、每个企事业单位必须认真思考和回答的问题。
我们的空气怎么了(深阅读?当日新闻的背后)
近几天,受雾霾天气影响,我国各地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引发热议。空气质量数据怎么看?空气污染如何应对?本报记者采访了有关老师。
33城市空气严重污染,北京PM2.5浓度达700微克/立方米以上
记者查阅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网站1月12日全国重点城市空气质量24小时均值(21时更新)显示,北京的可吸入颗粒物浓度为786微克/立方米,天津的可吸入颗粒物浓度为500微克/立方米,石家庄的可吸入颗粒物浓度为960微克/立方米。面对高的监测数值,不少网友惊呼“空气有毒”,也有人表示看不明白。
可吸入颗粒物浓度意味着空气污染程度吗?
老师介绍,在环境监测技术规范中,空气质量指数与可吸入颗粒物等污染物浓度的对应关系比较复杂,单以某一项污染物浓度判断空气质量并不科学。但是,如果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PM2.5)浓度达到500微克/立方米以上,空气质量肯定好不了。
按照国家统一部署,今年1月1日,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等区域的城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共计74个城市,都按照新的空气质量标准监测并发布数据,并以空气质量指数(AQI)描述空气质量。
据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网站的空气质量实时发布平台显示(1月12日21时更新),城区空气质量指数大多超过400,首要污染物为PM10和PM2.5等可吸入颗粒物。按照技术标准,空气质量指数大于300,指数级别为六级,属于严重污染。
截至13日零时,记者统计发现,在全国74个监测城市中,有33个城市的部分检测站点检测数据超过300,即空气质量达到了严重污染。
雾霾与气象、污染排放有关,PM10和PM2.5是近日空气首要污染物
事实上,雾霾天气持续,空气质量下降,并不是今年的新现象。这几年,每到秋冬特别是入冬以后,我国中东部地区时不时会遭遇这样的情况,其中既有气象原因,也有污染排放原因。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马学款表示,近期中东部地区出现的雾在气象学上称为辐射雾,其形成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这些地区近地面空气相对湿度比较大;二是没有明显冷空气活动,风力较小,大气层比较稳定;三是天空晴朗少云,有利于夜间的辐射降温,使得近地面原本湿度比较高的空气饱和凝结形成雾。
环保老师指出,导致空气质量下降的污染物有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可吸入颗粒物、臭氧等。在一些地区,尤其是大城市,工业生产、机动车尾气、建筑施工、冬季取暖烧煤等排放的有害物质难以扩散,导致空气质量显着下降。这几天,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PM2.5是首要污染物。
老师介绍,PM2.5是比PM10更小的细颗粒物,它的一次生成,基本来源于工业排放和面源污染。建设项目增多,也是造成PM2.5浓度居高不下的原因。
“十一五”期间,全国二氧化硫浓度和排放量有了明显下降,但是,由于目前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等污染物排放总量依旧巨大,加上空气氧化性不断增强,导致污染因子活性增加,许多污染物发生复杂的化学反应生成二次PM2.5,这样危害更大。
需建立区域联防联控机制,实现多项污染物协同减排
如何防治空气污染?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总工程师王金南表示,从大的方面说,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调整是必由之路。PM2.5等污染物的治理,难就难在需要综合手段,实现多项污染物协同减排。污染治理是一个多环节密切咬合的链条,只要有一个环节掉链子,PM2.5减排就会受影响。同时,大气污染呈现区域性特征,必须建立区域联防联控机制来应对。
“我们一定要认识到PM2.5治理的长期性、复杂性。如果措施到位,在‘十二五’末会有所降低,但是要明显改善空气质量,还有很大难度,需要很长时间。”王金南说。
针对雾霾天气,中央气象台同时发布防御指南,提醒公众雾霾天气使空气质量明显降低,影响身体健康,居民需适当防护;由于能见度较低,驾驶员应控制速度,确保安全;机场、高速公路、轮渡码头应采取措施,保障交通安全。
雾霾天气能否开窗通风?
尽量不要开窗,通风透气每次以半小时至一小时为宜
北京读者李先生问:在12日这种雾霾天气下,能否开窗通风?
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天佑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刘丽敏答:在大雾天气升级的情况下尽量不要开窗;确实需要开窗透气的话,开窗时应尽量避开早晚雾霾高峰时段,可以将窗户打开一条缝通风,不让风直接吹进来,通风时间每次以半小时至一小时为宜。她同时提醒,家中以空调取暖的居民,尤其要注意开窗透气,确保室内氧气充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