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信预约提醒成功
“缺啥”之问,回答“偏物质”,在很大程度上表明,中国城市社会的进步,尚有很大潜力和空间。
或许一名人文学者听到媒体随机走访街头市民、询问“还缺啥”时得到的答复,会觉得怅然若失。
这些答复很实在,看得出来,大多数受访者所说的确是他们的心里话。
这些可爱的街头市民所给出的“缺啥”答案,绝大多数都与物质有关:钱、房子、车子本身就是物质需要(当然某位大妈调侃的“水表”其实也是);爱情、工作、时间、团圆,虽则是精深层面的匮乏,但在许多人的思维定式里,同样是因为“物之缺”直接或间接所致。许多思虑深远的朋友不免会觉得有些失望,难道国人心目中的缺失感,就只能停留在这样的“低层次”?难道就不能有些更丰富、更多层面的向往和追求――比如理想、才情、风度、信念、追求、精神文化享受、价值观等等?
在当今中国社会,物质生活虽谈不上富裕,比过去的匮乏却强得太多。和前面提到的,那些“非物质”层面的无形财富相比,恐绝不是许多朋友所最缺乏的,那么,何以面对“缺啥”的问题,答案是这样的态势?
实话说,“还缺啥”真不好回答。
首先,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将改善物质生活,追求物质财富,以及能获得更多物质财富的手段、途径,当作最主要的奋斗目标,尽管许多人在这条路上走得颇为成功,也开始尝试追求更多层次的东西,以弥补自己的缺憾。但昔日“缺物质”的岁月并未走远,将物质追求当作首要追求的社会惯性依然巨大而顽固,在这种情况下,即便本来不乏更多“非物质缺”想法的朋友,在街头乍被陌生人拦住问“缺啥”,也很可能本能说出“缺钱”、“缺女朋友”之类“台词”,何况许多人真就是这么想的呢?
其次,越复杂、越“非物质”的缺,就越个人、越私密、越不容易一两句话说清楚。真有这样想法的朋友,往往会在这方面字斟句酌,不敢轻易露怯;相反,缺钱、缺东西一张嘴就说得明白,自然容易上镜。
第三,人总是获得越多,所知自己的缺失也越多、越丰富。一个尚未温饱的人多半只知道自己缺吃的,而一个刚刚小康的人心中之缺,恐也无外乎上班上学,家人朋友,衣食住行这些事。“缺啥”之问,回答“偏物质”,在很大程度上表明,中国城市社会的进步,尚有很大潜力和空间。
其实大家也无需过于纠结。历史表明,在公众场合越“深沉”、“丰满”的言辞,越可能带有迎合、表演性质,那些听着怎么都像“私字一闪念”的台词,却往往带有更多的“人间烟火气”――如今许多节目缺啥?不就缺这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