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信预约提醒成功
国家选派一批优秀公务员到美国等发达国家各部门挂职,请对这件事情发表看法。
【试题类别】综合分析之社会现象类
【考查要素】综合分析能力:能否辩证、全面、客观地分析问题
【参考解析】
到外省市挂职锻炼,对机关干部来说实属稀松平常,其实,近年来,出国培训、国外挂职已非新鲜事物。四川省就曾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签订培训协议,并派干部到当地州政府部门进行“挂职”学习,重庆九龙坡区也曾派出两位“80后”女公务员赴韩国仁川政府部门挂职半年,各地政府派公务员到国外挂职锻炼,几乎蔚为风潮。
到国外政府部门挂职的积极意义毋庸置疑,开阔眼界,熟悉国际规则,学习国外先进的行政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这对于培养全球化环境下的公务员队伍助益良多。国外挂职之后,可广收博纳,取长补短,进而优化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改善公共服务。毫无疑问,派公务员挂职有利于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管理经验,提升公务员的素质和能力。
国外挂职的本意可谓用心良苦,但同时也不容否认,国外挂职尚有很多制度漏洞急需弥补。
第一是法律上的问题。从法治理念而言,普通公民“法无禁止即自由”,但公务员代表政府履行法定职责,则是“法无授权则禁止”,所作所为须有法律授权或准许,否则就是违法。而我国《公务员法》关于公务员挂职锻炼的规定是“根据培养锻炼公务员的需要,可以选派公务员到下级机关或者上级机关、其他地区机关以及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挂职锻炼。”这里的“其他地区”显然不包括国外。由此看来,派公务员到国外挂职锻炼于法无据。
第二是舆情压力。众所周知,目前的官员干部出国考察培训已经污名化,所谓“考察”、“培训”,多是“公款旅游”的“马甲”,此前沸沸扬扬的“温州出国考察团”一事就将其中的黑幕展露无遗。随后,很多地方政府对官员出国考察培训项目严加规管。在出国项目难获民众信任的情况下,花费巨资派公务员到国外挂职,依然难脱“公款出国”的嫌疑。“提升党政人才素质”固然重要,但是起码一点,“提升”的方式必须经得起制度和人心的检验。
第三是经费和人员的问题,即钱咋花、派谁去的问题。从经费上来说,在国外生活成本比较高,用在干部国外挂职上的资金肯定不在少数,但“列入年度财政预算”的是整个人才发展专项基金,具体到干部国外挂职用多少,具体到每个干部每年花多少钱,都花在什么地方,鉴于国内地方政府财政预算的水平,监管控制恐怕难尽如人意,此间的合理利用资金问题,仍需制度性求解。从人员上来说,国外挂职本为培养干部,且僧多粥少,那么,究竟谁去国外挂职就至关重要。既为培养干部着想,就需秉持公正原则,选拔“真材实料”,不能让裙带关系、“官二代”等杂音扰乱了培养干部的主旋律,也不能让其落入按资排辈、关照性福利的窠臼。因此,一个严格、公正的选派制度自然不可或缺。
诚然,国际化交流乃大势所趋,干部出国培训、国外挂职也是题中之义。但是,在当前环境下,干部国外挂职需要一揽子制度约束来“保驾护航”,否则,国外挂职难免又会沦为“公款消费”式的“官员福利”,成为“公款出国旅游”的新“马甲”。这就需要我们从法律上、宣传上、资金管理和人员选派上都有相关的明确制度,另外,国外挂职的目的和方式也要和国内有所区别。可以这样说,如果真有这样的机会和资金支持,派相关老师交流无疑是个更好的选择。毕竟,国外的学习除了专业知识外,还有外语等方面的限制。再者,老师学习、吸收也会较公务员更快,而且,可以避免出现公款旅游、公款消费等方面的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