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信预约提醒成功
【背景链接】
2011年11月,由“爱国、创新、包容、厚德”为内容的“北京精神”表述语正式对外发布,引发了全国上下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和探讨。许多城市紧步后尘,纷纷开始征集或准备更新当地城市精神表述语。越来越多的中国城市在加快实现“做大做强”的同时,努力转向发展的质量、成果的共享和精神的弘扬,“城市精神”已成为新的时代标签。
【热点时评】
上海的“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杭州的“精致和谐、大气开放”,成都的“和谐包容、智慧诚信、务实创新”,长沙的“心忧天下、敢为人先”,南宁的“能帮就帮、敢做善成”等,都是一座城市对自我精神的总结、提炼和诠释。
城市精神本就是时代刻下的烙印。历史学家、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熊月之介绍,在不同时期,上海城市精神各有千秋。近代开埠以后,上海较突出的是“崇洋”和“爱国”:崇洋,是由于近代上海是中国居住西方侨民最多、移植西方制度最多、西方建筑最多、西方生活味最浓的城市;爱国,是说上海人崇洋不媚外,来自全国各地的移民集聚上海,所以上海人与各地有着千丝万缕、血肉相连的关系,形成了“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意识。
而新的时代又孕育并呼唤着新的城市精神。当今世界,城市数量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城市联系越来越密切,新兴的城市在物理景观上越来越趋同,大城市内在精神特点越来越明显。在这种背景下,为了定位、彰显、突出、强化本城市特点,探讨、塑造城市新精神便成为全世界范围内的一种潮流和时尚。今年11月举行的九届上海市委十六次全会提出,为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结合上海的历史文化积淀和现阶段的发展实际,要重点倡导公正、包容、责任、诚信的价值取向。这为上海自改革开放以来所提炼出的城市精神作出了新的注解。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的演进与发展道路,大体上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拼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的体量。第二阶段是做形象,大兴标志性建筑和形象工程。第三阶段是比内涵,为城市发展注入精神之力。前两个阶段属于自然发展阶段,两者之间没有非常明显的界限,目前我国仍有不少城市处于甚至刚刚开始这个阶段。第三阶段则是城市发展的新阶段。
如今,步入新阶段的城市开始将城市精神的塑造放到了最重要的位置。由重外到重内的变化,实际上是对过去城市发展方式的一次及时反省,也说明我国城市发展正渐入佳境。北京大学教授郑也夫介绍,20世纪中叶,一些西方城市的开发呈现这样一种模式:不动产的经济利益与各种新技术的研发实验,成为推动大规模的城市更新及郊区发展的动力。许多旧城变成了高密度、高容量、物质化的商业中心、会议中心以及无情的快速干道,破坏了原有城市空间的尺度和多样性,破坏了传统城市的景观与品质。置身于这些城区,主体失去了昔日熟悉的参照物,已经找不到城市场所的集体记忆与归属感,出现了空间迷失等现象。
当下,我国一些城市的发展也逐渐类似于上述模式,要规避空间迷失,必须要注重城市内功的修炼。与外在的城市建筑不同的是,城市精神构成了一座城市内在的气质和品格。比如,梦想、创造、竞争的纽约精神,时尚、浪漫、文化的巴黎精神,干练、优雅、合作的东京精神,都极大地推动了这些城市在不同的轨道上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