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信预约提醒成功
昨日从《人民日报》读到人民时评专栏有一篇评论文章《“国考”如何“考德”》,很受启发。又看到昨天《北京日报》报道全国96万、本市8.8万考生参加国家公务员考试的消息,社会道德重建也进入考题。我对“考德”这个问题很感兴趣,也愿意谈一点看法。
选拔国家公务员(微博)强调“以德为先”,没有人不表示赞成。人民时评文章说:“如果其中的‘德考’难以科学考察与量化,规则难以明晰,就有了暗箱操作的弹性空间……‘德考’要成为一道失德者难以逾越的门槛,还须做到可操作、有实效,找到足以服众的路径。”
国家公务员考试比高考难度大一些,这是应当的。但是,难度不应当在各类学科的知识深度方面,也不应当在道德水准方面,重点在于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提出对策的水准。我们首先要明确,国家公务员是干什么的?既不是为了让他们在国家机关攻克高精尖的科技难题,也不是为了让他们都成为全社会的先进分子、道德楷模。老百姓是要公务员办事的,也就是“为人民服务”。只要他们能够认真负责,实实在在地为老百姓服务,就是一个称职的公务员。如此说来,考公务员的人只要达到全社会普遍的公共道德水准,就可以入选。
个人的道德好坏、高低、优劣,一般地说,不是考场上考试能够反映出来的,也不能由判卷的老师说了算。因为判卷老师的道德水准也很难保证一律比考生高,如果让某些道德水准低的老师评判考生的道德考卷,很有可能闹出笑话。即使是出题老师也未必就一定道德一流,仍然不能胜任“考德”的任务。尽管“国考”里有关于社会道德重建的考题,其实,考生的卷面答案应当还是一篇策论类文章。一个人的道德文章写得再好,与自己能否达到这个境界还是有很大差距。“国考”要“考德”的出发点无论怎样正确,都难以通过一次或几次笔试、面试达到把“失德者”完全拒之于公务员队伍的目的。
邓小平同志说过,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因此,国家公务员队伍建设的着力点不是在“国考”如何“考德”,而是要建立一套完整科学的管理、监督机制,道德水准低于老百姓的人成为公务员,也不敢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鱼肉百姓。今年有近百万考生,竞争约1.8万个国家公务员岗位,超过50∶1的比例。我们应当相信,按照这样的比例,大多数考上公务员岗位的人道德、学识都不会太差。哪怕有若干人在工作岗位上发现有道德方面瑕疵,或帮助教育,令其进步,或予以辞退,另谋职业。我们还应当相信,只要现有的千万公务员大军道德高尚,区区几个新入岗位的小公务员不可能拖累整体水平。我们担心的是如何防止挺好的孩子进了公务员队伍,沾染上官僚主义等恶习,在不良的官场文化里摸爬滚打几年,变成了一个个新型小官僚。
国家公务员考试只是解决公务员入门的公平竞争问题,千万不要让这个考试承担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更不要造成落选考生是因为“考德”不过关的社会误解。当年搞“政审”的教训值得记取,不能让它以“考德”的面目重返考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