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短信预约 国家公务员考试动态提醒 立即预约

请输入下面的图形验证码

提交验证

短信预约提醒成功

2011国考申论热点:推进结构调整 构建消费大国

|0·2010-11-25 09:01:06浏览0 收藏0

  【背景链接】

  [理论背景]

  我国在经历了改革开放30年持续快速增长后,发展阶段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开始由生存型阶段进入到发展型新阶段,并带来需求结构的战略性升级。在发展阶段变化和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共同作用下,支撑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内在因素和外部条件开始发生重要变化。中国从生产大国走向消费大国的关键在于政府转型的突破,而政府转型也与经济增长方式、公共需求变化、政府自身建设和行政管理体制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在此背景下,以调整经济结构为重点,以建设消费大国为主线的发展方式转型的战略作用凸显,并成为我国经济第二次转型与改革的历史新起点。

  [政策背景]转自环 球 网 校edu24ol.com

  2010年10月,《****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消费”首次被提到了第一的位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表示,“三驾马车”顺序已经发生根本性变化,消费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经济结构的调整,除了“三驾马车”的调整,也要靠科技创新。

  2009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促进经济增长动力将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这是针对我国经济结构中消费与投资、内需与外需比例严重失衡的局面提出来的。实现从“投资大国”、“制造大国”、“出口大国”向“消费大国”转变,大幅度降低投资率,提高居民消费率,稳定出口率,是后危机时期我国需求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

  【标准表述】

  [权威警句]

  我们不仅要通过发展,做大社会财富这个“蛋糕”,也要通过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把“蛋糕”分好,让全体人民人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要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改革分配制度,逐步扭转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

——******

  [意义]

  国力的强大,既离不开生产,也离不开消费。生产为消费服务是世界强国发展的客观规律,而消费又反作用于生产。真正的强国不仅在于能够为人类创造大量的财富,也有着强大的个人消费实力。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强国之所以强更多地表现在对全球经济的贡献上,而动力主要来自于国民消费。居民消费能力提高到一定水平,中国的进口贸易将会加快增长,国际产品可以在中国获得更大的市场,更多的产品在中国得到消化,而这又有助于减少中国同一些国家之间的贸易顺差。对国内市场来说,居民消费能力高了,可以改变目前靠投资和外贸支撑的经济增长结构,推动中国经济更加健康的发展。

  [问题表现]

  推进结构调整是解决国内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的根本举措。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目前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前三位,成为全球具有重要影响的最大新兴经济体和世界工业与制造业大国。但我们的发展也付出了很大代价,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矛盾长期积累,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日益显现,突出表现在需求结构失衡、供给结构不协调、要素利用效率低下、环境损害大、空间布局不够合理等方面。转自环 球 网 校edu24ol.com

  第一,从需求结构看,主要是内需与外需、投资与消费失衡。多年来,我国经济对外贸的依存度不断上升,经济增长在较大程度上依赖国际市场。同时,投资率偏高,消费率偏低。消费不足又与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相关,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偏低,影响了居民消费需求的提高。我国作为一个大国,长期主要依赖投资、外需拉动经济增长,会加大经济的不稳定性,不利于国民经济良性循环。

  第二,从产业结构看,主要是三次产业发展不协调、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发展滞后,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与此同时,我国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则已超出发达国家工业化时期的最高值。产业结构不合理,加大了资源环境压力和就业压力,也制约着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提高和经济的持续发展。

  第三,从城乡和区域结构看,主要是城镇化发展滞后、中西部地区发展滞后、城乡和区域之间生活条件和基本公共服务差距较大。城乡和区域结构不合理问题,不仅关系到内需扩大和发展空间拓展,也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

  第四,从要素投入结构看,主要是资源消耗偏高,环境压力加大,资源环境的约束日益突出。我国主要资源性产品消费占全球总消费的比重,明显大于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经济的比重。虽然生产的产品有不少是用于出口的,但单位产品资源消耗明显高于发达国家水平。同时,水资源和土地资源消耗也很大,生态环境的代价也很大。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需要长期面对的重大挑战。

  经济结构调整涉及许多方面,上述结构性问题是我国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不高的主要根源。未来一个时期,这些结构性矛盾将更加凸显。不调整经济结构,就难以保持经济平稳运行,就难以实现经济持续发展。

  [深度剖析]

  向“消费大国”转型

  扩大居民消费、破除经济增长中的消费短板,不仅是走出危机的应急之策,也是转变发展模式的长远之计。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再分配中的比重,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增强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消费能力,解决“无钱可花”问题。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增加社会福利开支,解除居民的后顾之忧,解决“有钱不敢花”问题。调整居民消费结构,积极培育新的消费热点,扩大消费领域,满足多层次消费需求,解决“有钱没地方花”问题。另外,还可以考虑增加政府赤字,缓解居民储蓄过剩、个人不愿意花钱问题,形成以居民消费为主的内需结构。

  从国际比较来看,当前我国贸易依存度仅次于德国,远远高于日本和美国。这次国际金融危机拖累外部市场需求萎缩,表明中国作为一个大国,不可能长期把自己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主要奠定在外部需求上。据统计,我国已连续15年成为遭遇反倾销调查的国家,连续4年成为反补贴调查的国家。面对全球范围内贸易保护主义,我国出口驱动型传统工业模式难以为继。在后危机时期,我们必须适时对出口导向经济结构进行改革,尽快完成从“出口大国”向“消费大国”转型,逐步降低经济增长对外部市场的过度依赖。

  调整经济结构,扩大消费与收入分配改革的关系

  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根本出路之一是加快推进国民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全面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大力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居民收入是影响居民消费支出的最主要的因素。排除其他影响居民消费支出的因素,居民消费支出必然随着居民收入的变化而变化。近十年来,我国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也在逐年提高;与此同时,城乡居民消费支出亦逐年得到增加。但由于主要受农村居民收入?长慢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的影响,使得原有的城乡消费差距不仅没有缩小,而且越来越大。

  我国目前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由于各自所处消费环境、收入水平、消费观念及消费偏好不同,因而在消费结构上存在显著差异。农村居民目前偏向于满足吃、住等基本生存条件的消费,而城镇居民则偏向于衣着、精神文化等高质量生活的消费。

  居民消费行为是由居民消费意愿支配的,而消费意愿的形成不仅由居民收入决定,还同时受消费环境和相应消费模式的制约。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长期以来经济发展不平衡,不仅形成城乡之间居民消费水平的差距显著,还同时形成地区之间居民消费水平的差距显著。除居民收入水平外,还有诸如基础与公共设施、消费倾向、消费内容、消费规模和环境等都有很大不同,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后,造成了我国居民消费水平在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

  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更多地表现在收入水平和对未来预期两个方面。因此,继续采取多种措施,努力增加民众收入依然是经济工作的头等大事,只有使民众收入持续较快地增长,才能为消费的增加创造更好的前提。

  增加民众收入,既要从劳动报酬等基础环节入手,也要从减税、完善信用消费政策等辅助环节入手,多方面保证民众收入的稳定增加。当前,要更多地从提高工资收入、提高土地要素所得、降低个人所得税等方面增加城市与农村普通居民的收入,使社会中低收入阶层有更强的购买能力。

  与此同时,也要在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卫生、住房等多方面加强政府的保障作用,要大幅度增加社会保障的投入,抓紧建立健全一个覆盖面更广的社会保障网,使老百姓减少后顾之忧,以进一步改善民众对未来的预期,调动民众即期消费的积极性,敢于增加消费需求。当然,努力生产合格消费品和提供合适的生活服务,增加社会有效供给,增强消费的安全感,也是各方面在促进消费中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

  [措施]

  第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确立全面扩大国内消费需求的理念。结构合理的消费不仅是拉动当前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动力,而且也是我们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讲经济发展,不能只讲生产和流通,而忽视消费对经济拉动的重要作用;讲优化经济结构,不能只讲优化产业结构甚至工业结构,而要进一步处理好生产与生活、投资与消费、内需与外需等经济关系。当前影响我国扩大内需和居民生活的原因,既是体制性的,也是结构性的。

  第二,宏观经济政策应进一步向消费倾斜,着力扩大即期消费需求。国家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采取的政策,一是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大力加强基础设施投资;二是积极稳定外需,促进出口;三是兼顾消费、市场、民生、社保等。在当前严峻的经济形势下,中央采取上述政策是必要的、正确的。但要看到,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的即期带动是有限的。同时,我国将面临外需长期低迷的现实,应把扩大居民消费作为工作重中之重来抓。要借鉴国外应对危机的有益做法,通过实施减税、加强职工培训、创造就业机会等措施,扩大消费。要倡导现代消费理念,引导和鼓励居民适当超前消费。要继续搞活流通,完善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加大农机、家电下乡力度,稳定城市房地产市场,促进汽车等耐用消费品消费。要大力发展社区商业、物业、家政等便民消费,加快发展旅游休闲消费,扩大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等服务消费。

  第三,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着力优化社会结构。要真正转型为大众高消费国家,就必须改革国民收入分配体制,完善收入分配结构,扩大中等收入者阶层规模。为此,一要使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更趋合理。要努力提高劳动报酬占国民收入的比例,近年内争取提高到50%以上,适当减少政府和企业收入所占比例。对行业垄断和部门垄断行为造成的不规范收入进行限制和调节,实行阳光工资制度。继续减轻企业税费负担,缩小银行存贷款利率差,降低企业融资和经营成本,为进一步提高企业职工工资创造必要条件。全面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保障职工权益。二要加强国民收入再分配的调节作用。大幅度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积极培育和壮大社会中间阶层,为增强社会消费能力提供牢固基础。加强对高收入阶层的税收调节和征管,缩小居民收入差距。提高对低收入群体的转移支付,重点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农村居民以及城市中低技能劳动者、失业人员、无养老金和养老金偏低人员的支持。三要大力发展社会慈善事业,鼓励社会捐助,建立健全扶贫济困长效机制,更好地发挥三次分配的作用。

  第四,完善社会福利与保障制度,着力改善国民消费预期。建立基本福利制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能够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减少因收入差距和贫富分化而导致的社会对立,还有助于提高居民消费倾向,提升有效需求,实现宏观经济的均衡。为此,要加快公共财政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逐步增加民生财政支出,并建立与物价和财政收入变动紧密结合的保障基金体系。要处理好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关系,争取把以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为核心的各项民生支出比重提高到财政总支出总额的40%以上。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进一步加大政府对学前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高中教育的投入,加大对各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的资助力度。深化住房制度改革,严格监控商品房市场价格,完善廉租房政策,探索建立民工廉租房供应体系。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强化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扩大社保覆盖面,不断提高低保费、离退休费、优抚人员抚恤标准。

  第五,加强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着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这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基本条件,也是促进社会消费、推动经济社会的基本推动力。要建立健全各级劳动者就业培训体系,建立完善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就业市场网络。引导大专院校毕业生到农村、社区等基层就业,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提高农村集体土地征地费标准,增加农民从土地中获取的收益。抓住城市化加速发展契机,鼓励农民就近进入中小城镇购房定居,有条件地引导和支持进城务工农民有序转为城市正式居民,防止出现城市或城郊贫民区。畅通社情民意和群众利益表达渠道,完善信访制度,注意处理好日趋复杂的人民内部矛盾。积极稳妥地发展社会中介机构、民间团体等非政府组织,促进公民社会建设。加强公共卫生防控体系建设,完善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维护社会公共安全。

  【预测分析】

  十二五规划中把扩大内需独自成章,可见扩大内需被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位置。这表明,国家把促进经济增长的中心放到了国内,放到了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构建消费大国上来。构建消费大国,首先是要让居民手里有钱花,敢花钱。因此,这一主题下,首要的是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提高居民收入,增强居民消费能力,以包容性增长实现经济转型。经济结构调整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把经济结构调整到有利于扩大内需,更多关注民生的道路上来,这是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任务,也是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的前提。

  内需不足和中国的劳动力结构、城镇化进程、收入分配改革的滞后等紧密联系。因此,考生备考的时候需要对提高居民消费水平的最根本的目的有一个深刻的认识,才能利用相应的对策措施解决问题。既可以从促进收入分配的角度展开论述,也可以从加快城镇化的角度,还可以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行论述,考生需要根据考试提供材料,综合考虑来把握主题。

  【范文】

推进结构调整 构建消费大国

  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方向,把扩大内需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扩大内需不仅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任务,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内容。“十二五”期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重要的是坚持以内需为主导,贯穿结构调整这条主线,积极扩大居民消费,构筑经济发展的内需动力,实现我国由生产大国向消费大国转型。

  我国人口众多,地域广阔,市场庞大,内需潜力是发展的最大优势。但长期以来,内外需求失调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块心病,国内消费占经济比重过低、内需对经济发展的拉动力量不足,与我国作为大国的持久发展需求不相适应。只有把经济增长建立在国内需求的基础之上,才能更好地抵御外部冲击,牢牢地把握发展的主动权。形成以内需为主导的经济发展动力,由生产大国向消费大国转变,这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

  “十二五”规划建议将扩大内需、增加居民消费需求作为战略任务,表明中央对内需问题重要性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也为未来五年的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从我国当前的现实情况来说,扩大内需、促进居民消费增长最关键的一环是提高居民收入,使居民不断增长的消费意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消费能力。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中国居民消费率为35.3%,美国为70.1%,印度为54.7%。这表明大部分民众手头拮据,缺乏足够的消费能力。制约居民消费的主要问题,一是收入增速不高,从1978到2006年,我国居民收入年均增长6.7%,远不及同期经济增速,这表明百姓手中可用的钱不多;二是物价水平上涨较快,特别是今年粮、油、蔬菜等生活必需品价格全面上涨,在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中切掉了很大一块;三是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滞后,居民在教育、住房、养老、医疗等方面需要投入的资金较多,极大影响了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同时,税负较高也是影响居民消费的一个重要原因,一些新税种如房产税、汽车消费税正在酝酿开征或扩大征收范围,税负提高了,意味着居民实际收入的减少,对消费需求具有抑制效应。

  有鉴于此,扩大居民消费,关键是要让老百姓兜里有钱,多种渠道提高居民实际收入,改善消费预期,增强消费能力。首先,要通过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调整居民收入占初次分配的比例,改变“初次分配”中资本所得偏多、劳动所得偏少的局面。要以工资改革为核心,严格落实最低工资和劳动监察等制度措施,提高就业、创业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确保劳动者收入随经济发展不断提高。其次,要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更加重视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在二次分配中的作用。加大公共教育投入,推动医疗保险等制度城乡并轨,实现城乡社会保障网普遍覆盖,平抑商品房价格,为居民消费减少后顾之忧。再次,扩大内需要更加注重发挥投资对消费的协调拉动作用,把投资增长更多与调结构、扩消费、惠民生结合起来,实现一举多得。通过加强对投资方向的引导,使更多资金流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民生领域,如增加保障性住房的供给,在城镇化进程中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等,必将带动居民消费需求的增长,并为经济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扩大内需事关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全局,通过多种措施,调整经济结构、扩大消费需求,不仅将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社会公共需求转型,也将推动政府转型,给政府的公共服务带来深刻变化,并使内需成为我国的长远发展核心动力。早日建成一个消费型大国,必将打造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巨大战略优势。

·2011年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辅导
·2011年公务员考试行政能力辅导
·2011年公务员考试公共基础辅导
·2011年公务员考试面试全程指导

更多信息请访问:公务员频道    公务员考试论坛    公务员博客圈

展开剩余
资料下载
历年真题
精选课程
老师直播

注册电脑版

版权所有©环球网校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