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短信预约 国家公务员考试动态提醒 立即预约

请输入下面的图形验证码

提交验证

短信预约提醒成功

公务员考试经验交流:申论复习指南

|0·2009-10-19 15:27:29浏览1 收藏0

      许多考生已开始公务员录用考试的复习准备。最近,不少考生通过多种方式向我们咨询复习的方法、技巧等方面的问题,为充分满足广大考生的期待和要求,现就申论复习有关问题,公开答复如下。

  诸位都知道,全国的公务员录用考试笔试成绩中,申论的分数偏低,中央、国家机关的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的平均分数仅为30~40分。何以至此?主要原因是:考生的基础比较薄弱,在复习备考中,不得要领。愚以为,要想在申论考试中取得高分,必须在复习中紧紧抓住以下几个最为紧要的问题:

  1、掌握写作模式与解题模式

  现在距考试,仅有三、四个月的时间,复习时间紧迫,如果从申论的应试基础知识学起,肯定是来不及了。怎么办?我们以为,当下之计,最简洁的策略,就是从申论各类型试题的基本框架、基本模式直接入手,迅速掌握各题型的写作模式和解题模式,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各种题型的写作模式和解题模式可以区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基本题型的写作模式。我们知道,申论试题有三大基本题型:其一,概括给定资料的主要内容或主要问题;其二,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对策;其三,写作一篇议论文或某种公文。

  另一类是新题型的解题模式和写作模式。

  2、演练近年真题

  所谓近年真题,是指近几年公务员录用考试的试题。人所共知,真题不大可能重新拿出来再考,那么为什么要演练它呢?我们认为,演练真题的意义有二:一是通过演练真题,可以加强对写作模式的理解和运用;二是通过演练真题,有助于加深对新的命题趋势、特点的理解,强化对解题技巧和解题方法的把握。近年全国的公务员录用考试中,有不少好的试题,其中有几套题更具典型性、代表性,值得考生关注:

  (1)2006年,北京(社招)申论试题(关于“文化遗产保护”);

  (2)2006年,山东申论试题(关于“证人不愿作证”);

  (3)2007年,北京(社招)申论试题(关于“北京街头摊贩”);

  (4)2007年,国家申论试题(关于“关于土地问题”);

  (5)2008年,山东申论试题(关于“不知感恩”);

  (6)2008年,国家申论试题(关于“怒江水电开发”)。

  3、研究现实热点

  我们所说的“现实热点”,指的是与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密切相关的重要现实问题。近年申论的每套试题,都围绕某一现实热点,提出问题。“热点”往往与当年发生的重大事件或尖锐问题相关。考生要取得高分,必须在备考中,熟悉和掌握社会现实热点。但是,要做到这点,光靠通过媒体了解“新闻”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新闻”主要是提供事件的“信息”,而申论考试主要是考查考生对“信息”的政策性思考,进而实现对考生实际能力的考查。所以,考生要想取得好的成绩,必须认真阅读关于政策性“思考”的有关资料。根据我们的了解,如下资料可作为掌握“热点”的重要参考:

  (1)《半月谈》 (刊物);

  (2)《新华文摘》 (刊物);

  (3)《理论热点面对面》 (2008年,中宣部编);

  (4)《十七大报告》 (胡锦涛);

  (5)《政府工作报告》 (温家宝)。

  4、自学与听辅导相结合,“阶段渐进式”复习

  自学无疑是备考的主要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有的考生认为,公务员考试的复习比较简单,只要临考前买上一、二本书,翻看一下就可以了。我们认为不然。自己看书自学备考,是有作用的,但作用有限。辅导书内容大多比较全面,但不够精炼,实战性、可操作性差,针对性不强,给人的印象不深,课堂培训正可以弥补书籍的不足。二者应相互配合、相得益彰。

  考生不妨把自学与听辅导结合起来,跟随辅导班,看书自学,采取“阶段渐进式”的学习方式:

  (1)参加基础强化班——参考相关辅导书,掌握基本题型及新题型的

  写作模式和解题模式;

  (2)参加考题精讲班——参考相关辅导书,通过对真题的解剖和演练,

  掌握解题规律及解题诀窍;

  (3)参加冲刺精讲班——参考相关辅导书,掌握重点、难点和命题方向;

  (4)参加预测押题班——参考相关辅导书,掌握命题方向的基本点,特别是重要问题的相关范文。

  5、时间安排

  考生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安排申论的学习时间与步骤。就大多数考生而言,我们认为,从当下开始,一直到考试,可分为以下几个时间段进行复习:

  (1)8~9月,结合真题,以掌握写作模式为主;

  (2)10月,以演练真题为主,进一步消化、掌握模式;

  (3)11月,在熟悉社会热点的同时,以演练模拟题和熟悉范文为主。

  以上仅是一点建议,仅供考生在复习中参考。

 

展开剩余
资料下载
历年真题
精选课程
老师直播

注册电脑版

版权所有©环球网校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