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短信预约 国家公务员考试动态提醒 立即预约

请输入下面的图形验证码

提交验证

短信预约提醒成功

2008年公务员医疗体制改革问题复习资料

|0·2009-10-19 15:27:29浏览0 收藏0

一、现象与材料

从1980年开始,我国就开始了“医改”的漫长之路。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实施之后,却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作为一种特殊的服务,医疗卫生服务涉及公共卫生、疾病预防、医疗保障、临床服务等内容。它既不应由政府大包大揽全部承担,也不能简单地推向市场,推给社会和居民,而应实行以政府为主导、适当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方针。因此,推进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发展,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加大政府在医疗卫生事业中承担的责任,强化政府的干预行为。

    材料:
1. 卫生部统计数据表明,我国医疗服务费用增速超过了人均收入的增长,医药卫生开销已成为家庭食物、教育支出后的第三大消费。
一方面,从1997年到2002年6年期间,我国卫生总费用从33849亿元上涨到2002年的51503亿元,上涨幅度为52.16%;在卫生总费用中,居民个人承担的卫生费用支出从1997年的19251亿元上涨至31133亿元,个人承担费用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从1997年的56.87%上升到2002年的60.45%,其绝对额上涨幅度为61.72%。
另一方面,在这六年间,我国居民工资总收入从1997年的94053亿元上涨到2002年的131611亿元,上涨幅度仅为39.93%;其中国有单位的工资总额从1997年的7211亿元上涨到2002年89486亿元,上涨幅度仅为24.10%。
从以上两组数据可以看出,个人卫生费用支出无论是从总额还是从相对额角度来说,其上涨幅度都高于卫生总费用支出的指标,同时,个人卫生费用支出上涨幅度也远远超过职工工资收入上涨幅度。
其结果是正如卫生部高强部长在《关于我国医疗卫生改革的报告》中列举的那样:“群众有病时,有48.9%的居民应就诊而不去就诊,有29.6%的居民应住院而不住院”。这也是造成社会对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产生不满的因素之一。
2. 在我国的医院医疗收入中,药费收入的比重平均达到60%以上,少数中小医院高达70%-80%。同国际比较,我国药费收入在医疗费用收入中所占比重过高。例如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OECD)国家同类指标在5%-20%,一般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同类指标为15%-40%。药费在医疗收入的比重说明医院的运行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药费收入,“以药养医”的体制使得有的医生不愿开低价药。治疗感冒,可以用几毛钱一支的青霉素,但很多医生都直接开数十元甚至上百元一支的“头孢”三代或四代。
另外,药品定价越高越好卖。以阿莫西林为例,0.25g×24粒装的生产成本只有1.5元,医药公司底价4元,医院进价11.8元,医院零售价达到15.5元。一些降价药也摇身变成所谓的“新药”。几元钱的奥美拉唑成分不变,换个包装就变成了50多元一盒的“新药”。
3. 医疗卫生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卫生统计表明,虽然我国人口还在增长,但全国医疗机构的总门诊量却在下降。2004年全国医院和卫生院门诊量为22.03亿人次,比1994年减少了0.41亿人次。但同期城乡居民的两周患病率却从140.1‰提高到143.0‰。这说明,并非健康改善减少了城乡居民对医疗服务的需求。
同时,医院的床位使用率也明显下降,全国医院的病床使用率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一直维持在80%以上,进入90年代便一路下滑,2005年全国医疗机构病床使用率也不过是62.9%。
改革开放造就了不同层次的收入群体,不同层次的收入群体对医疗服务的有着不同的需求。而我国多数综合性医院走的是“大而全”的发展模式,水平比较接近,服务类型比较单一,未能满足患者不同层次的需求。于是就出现这样的情况,低收入阶层对得不到最低医疗服务不满意,中等收入阶层对得不到与自己收入水平相适应的医疗服务不满意,富裕阶层对自己花钱买不到超值的医疗服务也不满意。
4. 我国卫生事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医疗卫生资源总体不足,配置不合理,农村居民、城镇居民和城市居民享受的医疗待遇有很大的差别。
以医疗卫生资源分配为例,我国医疗资源约80%集中在城市,其中2/3又集中在大医院。在医疗服务层次和结构方面,卫生资源集中在二、三级医院,基层卫生服务和农村的卫生资源严重不足。大医院规模越来越大,条件越来越高,设备越来越好,收费也越来越多。相比之下,广大农村医疗机构医务人员不断流失,设备老化,房屋破旧,患病者被迫到外地,到大医院求医问药。
进入90年代以后,城市医疗服务供不应求的矛盾已基本解决,却没有及时把扩大供给的政策调整到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内涵发展上来。在多方办医的形势下,卫生行业管理未能得到相应的健全和加强,致使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越来越不合理。
卫生部高部长就此指出:“过去我们经常说,中国的卫生事业走的是低投入、高产出、低成本、高效益的路子。但用科学发展观来审视,这是以影响群众利益和加重医疗卫生人员,特别是优秀医务人员负担为代价的。”“根据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群众承受能力,我国的医疗卫生服务应该走低水平、广覆盖的路子,而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却走了一条高水准、低覆盖的路子”。
5. 医疗保障体系不健全,相当多的群众靠自费就医。目前在城镇地区,医疗保障(保险)制度所覆盖的人群大约有1亿人左右,不足全部城镇从业人员的半数;在农村地区,则只有全部人口的10%左右。城镇医保的目标人群只包括就业人员及符合条件的退休人员,将绝大部分少年儿童、城镇非就业人口、非公有制部门的从业人员,以及以农民工为代表的流动人员排斥在外。农村医保由于采取自愿参加的原则,事实上只有农村中相对富裕的群体才能参加。而最贫困的农村居民,通常也是最需要帮助的人,却因为缺乏缴费能力而无法参加医保。
近年来,全国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到2005年年底已覆盖1.8亿多人,但筹资力度小,保障力度还不大。据调查显示,目前有60%以上居民没有任何医疗保障,基本上靠自费看病。一些农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居民占贫困人口的1/3。
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有关官员介绍,目前我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主要存在四大难题。
一是医疗服务管理效力有限。虽然现阶段医疗服务管理工作有所加强,但控制医疗费用支出不合理上涨的机制建设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目前医疗服务管理的措施还主要是加强日常监督检查、签订协议、事后审查,管理效力非常有限,医疗费用上涨压力仍然很大。
二是基金管理成本高、手续繁杂,部分统筹地区医疗保险统筹基金当期收不抵支。
三是国有关闭破产、转制企业退休人员的医疗保险费用来源没有明确稳定的渠道。
四是对部分人群缺乏制度性安排。当前,制度适用范围虽然已从城镇职工逐步扩大到灵活就业人员和农民工,但原公费、劳保医疗制度遗留的职工家属和大学生的医疗保险问题还没有相应的制度性安排,城镇其他要求参加医保的居民也越来越多。
6. 河南2006年悄然进行的医疗体制改革,引起行业震动。
2006年8月10日,河南省发改委、省卫生厅公开宣布,从即日起,将在新乡医学院一附院、焦作市二院、信阳市六院三家医院进行首批试点,对顺产孩子或者做单纯性阑尾炎阑尾切除术等30种疾病治疗将执行“按病种收费”,也即单病种定价。这种由政府主导、实行单病种定价的医院收费制度改革在全国尚属首家。
河南省发改委收费处孙西林副处长介绍说,这是指某一单纯性疾病患者从入院到出院,整个过程的医疗服务费用,患者就按这个定价付费,超出部分由院方承担。根据河南省卫生厅提供的资料称,本次制定的30个病种价格是指患者从确诊入院,按治疗临床路径最终达到临床治愈标准出院整个治疗过程发生的各类就医费用,是单病种的最高限价。各试点医院可在不超过最高价格的前提下,自主确定实际执行价格。此前4月1日,河南省已在全省443家二级医疗机构推行单病种限价管理,该项医改推出不到半年,其规模之大、执行之彻底,同样在全国尚属首例。
新乡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下称一附院)医务科长肖志坚对记者表示,“执行限价后,我们30个病种的平均费用较去年平均降低了19%-20%。”
在大量调研基础上,2月9日,河南省卫生厅联合省中医管理局一同发布了《关于全省二级及二级以上公立医疗机构实行单病种限价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具有实质性意义的单病种收费改革措施公之于众。从4月1日正式实施,涉及医疗机构达到443家。效果显而易见。限价病种的总费用大幅降低。以正常分娩为例,河南省人民医院去年出院患者平均费用2700元,实行限价管理后则降至1900元,降价幅度近30%。按年度收治360例计,仅此一项该院就将向社会累计让利28万元。
但是,单病种限价并非一剂万能药。“现在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医院内部对实施单病种限价积极性不高。”肖志坚称,“由于临床科室早已习惯了传统式的治疗手段和用药,现在彻底规范了,个人和科室的利益必然受到影响。”为缓冲压力,一附院提出,要对年度考评中排名前10位的单病种限价科室进行奖励,以此作为其减收部分的适当补偿。“作为医院来说,虽然限价病种目前在医院总病种中的比重只有5.56%,对经济收入的影响也十分有限,但若想长期可持续性发展,院领导在兼顾社会效益的同时,也不得不考虑经济效益和成本问题。”
据市场人士分析,正在各地四面开花的单病种限价改革正在面临不正当竞争的威胁,尤其是在一些中小城市。
肖志坚说,“我受卫生厅委托在下面督导检查的时候,就发现有这样的现象:三家医院,同时对单纯性阑尾炎限价,你定2000元,他定1900元,我就定1800元。如果我们是同级别医院,病人肯定会选择我。如此单纯地拼价格,难免会在质量上打折扣,这也是政府部门最不愿意看到的。”实际上,单病种限价遭遇的挑战远比这复杂。“如果你报出了最高限价,病人通过临床路径痊愈出院自然皆大欢喜,但如果中间出现一些并发症,这时你往往很难界定是谁的责任,那么纠纷就.可能产生了。”
二、原因分析
1. “医药不分”、“以药养医”的机制不合理。
我国公立医疗机构的补偿方式有三种,即财政补助、医疗服务价格收入和药品批零差价收入。但是国家对医疗卫生拨款相对额逐年下降,医疗服务价格长期又不能弥补成本。在这两种补偿不到位的情况下,又允许医疗机构在业务范围内向患者零售药品,按药品批发价,西药加成15%、中药加成25%-30%销售,并免征流转税和所得税,售药收益全部归医院,这样,医院销售的药品越多、越贵,医院的发展和医务人员的收入就越有保障。据调查,医院等级越低,诊疗手段越缺乏,对药品的依赖程度越高,药品收入比重越大。
另外,一些地方政府利用“以药养医”政策把医院作为创收单位,迫使公立医疗机构扭曲的商业化,逐利行为不断强化。攀升不止的医疗费用负担不断地压到了居民个人身上,中低收入人群医疗费用负担的日益加重。
2. 药厂低水平重复生产,药品“高定价、高回扣”导致药价虚高。
由于市场准入标准较低,药品生产和流通领域的低水平重复建设相当严重,造成同种药品有几十家、甚至上百家企业生产,仿制药品严重供大于求。现在80%药品通过医院销售,众多生产经营企业面对数量有限、且“以药养医”的医院,只得把价格折扣、回扣等作为推销药品的主要手段,通过自销、总经销、省市代理等多种形式,千方百计将药品打入医院。为了能让药品顺利进入医院、药店,企业还想方设法将价格定得高一些,以留下更多的折扣空间吸引医院,于是出现了“价格越高越好卖”这种有悖于市场竞争规律的怪现象。此外,由于竞争激烈,为了地方制药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在参考生产成本的前提下,各地价格部门也会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对本地主要企业的重点品种在价格上给予扶持。


3. 医疗卫生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
(1)医疗卫生资源浪费严重。目前,供方诱导需求是一个相当普遍和严重的问题。所谓供方诱导需求,是指医疗服务提供者为了自身的利益,利用掌握的知识和信息影响患者进行不必要的消费。在我国,供方过度服务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大处方、抗生素滥用、大检查、大手术等。
(2)医疗卫生资源没有用于成本效益好的项目。越来越多的医疗卫生资源用于购买昂贵的城市医院服务,但用于购买低廉的社区医疗服务的经费很少。同时,这也挤占了购买成本效益较优的公共卫生服务的经费。
(3)多层次办医格局不完善,未能提供多层次的医疗服务。多层次的医疗服务需要多层次的医疗服务提供主体。然而在我国,国家基本上对医院进行垄断经营,无论是乡镇卫生院还是城市大型综合性医院,民营者只占很小的比例,绝大多数依然为政府所办。比较合理的办医格局应该是公立医院和私立医院同时存在,并且在医疗服务领域都有相当影响。公立医院负责基本医疗服务,保障医疗服务的公平性;私立医院负责医疗服务的超值部分。
4. 指导思想不明确,导致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
(1)我国计划经济下原有的“条块分割”管理体制,致使行政管理机构重叠。医疗资源的设置不是从区域内人群卫生服务需求出发,对服务半径,人口和交通便利程度,贴近和方便群众考虑不多,难以实现全行业的宏观管理。
(2)鉴于我国的国情并考虑到国际上的普遍做法,对医疗服务机构进行分类改革是合理的选择。但是在抓什么、放什么的问题上,有关改革的基本导向是“抓大放小”。
然而,在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方面,要想充分保证医疗卫生服务的普及性,就需要优先发展初级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而不是那些三级以上的城市大型综合医院。特别是城市医疗体系已经相对完善,三级以上的大型综合医院已基本具有自己运行能力的情况下,改革投入的重点应该是广大农村地区和城市的社区医疗。从这个意义上讲,可能“抓小放大”比“抓大放小”更为合理。按照“抓小放大”的思想,我国的医疗卫生资源应该更多的向农村地区和城市社区倾斜。
(3)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医疗保障制度。定点医院全在大医院,缺乏引导需求向社区分流的机制。同时,医疗保障制度也缺乏对卫生服务供需双方行为的规范,直接造成卫生资源的浪费。
5. 医疗保障体系建设滞后,医疗保险体系建设需要进一步健全。
(1)90年代之前,我国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享受全面的公费医疗,企业和集体所有制的城镇职工由所在单位共同集资形成劳保医疗,而农村居民依靠农村合作社提供合作医疗。1994年,政府开始缩减公费医疗的覆盖范围,并开始在城镇职工中试点推广社会基本医疗保险。社会基本医疗保险的基本原则是:由用人单位按职工工资总额的6%缴费,而职工按其自身工资收入的2%缴费,同时政府补贴一部分,三方共同形成统筹账户,用来为职工支付70%-90%比例不等的医药卫生费用。至今,社会基本医疗保险覆盖了1.3亿城镇职工,大约只占城镇职工的30%。
(2)在农村,起源于抗日战争时期的合作医疗制度,由群众自发集资,实行互助共济,这在很长一段时间为占80%人口的农村地区提供了较为成功的基层卫生保健,它给广大农民提供了低价、适宜的医疗保健技术服务,满足了大多数人的基本卫生需求。到1976年,全国农村约有90%的行政村实行了合作医疗制度。20世纪70年代末期,由于农村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经济体制改革,建立了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原有的“一大二公”、“队为基础”的社会组织形式解体,农村合作医疗也随之大幅衰减,1989年的统计表明,继续坚持合作医疗的行政村仅占全国的5%。
2003年,政府在农村开始推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这一制度的推行得到了各级地方政府和广大农民的积极响应,试点范围不断扩大。由于试点运行时间较短,目前新型合作医疗的农村人口覆盖比例不足40%。
(3)医疗保障具有充当保险者和第三方购买者的功能。医疗保障的保障功能能够使低收入者不会因为费用问题而对医院望而却步;医疗费用可以在健康人群和病患之间分摊,也可以在人们健康时段和生病时段分摊,从而避免目前大部分医疗费用均由病人在某一特定时间段负担的局面。医疗保障的另外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建立医疗服务的第三方购买者。当人们把医疗费用交给医疗保障机构之后,医疗保障机构就可以以集体的力量,成为医疗服务市场上具有强有力的购买者,从而有能力运用各种手段来控制医疗服务机构的行为,确保医疗服务的质量与价格相匹配。正是我国医疗保障的保险者、第三方功能发挥有限,医疗费用增长过快没有得到有效控制。

三、对策与措施
1. 坚持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应该是:在理顺政府职能的前提下,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因此,在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时,必须坚持以下三条基本原则:
(1)坚持走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不能变,不能盲目照搬外国的发展模式;
(2)坚持卫生事业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宗旨和公益性质不能变,医疗卫生机构不能变成追求经济利益的场所;
(3)政府承担公共卫生和维护居民健康权益的责任不能变,增加卫生投入、提供公共服务、加强医疗卫生监管依然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
2. 整治药品和医疗器械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的市场秩序,建立高效的医药监管机制。
(1)政府应对药品和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实行严格的生产许可制度、质量检查制度、等级管理制度,建立完善的药品流通领域监管机制。
(2)完善药品价格管理机制,从有代表性的制药企业中筛选部分药品进行严格审查,确定出厂价格。同时,政府定价应经过老师论证和公开听证两道程序,合理确定药品价格。
(3)进一步完善医药集中招标采购办法。公立医院的药品和医疗器械需求由医院报计划,政府通过公开招标直接向生产厂家统一采购。另外,定期对医疗机构的用药情况进行检查,防范随意扩大药品使用范围的行为,严厉处罚药品生产企业和医疗机构的违规行为。
(4)要成立专业的卫生监督执法队伍,依法对医疗机构的从医人员执业资格、执业范围、执业行为、广告宣传内容和收费价格进行经常性的监督检查。对滥开检查、开大处方、增加收费项目、提高收费水平、诱导消费、医疗欺诈、超范围行医,无证行医等违规违法行为进行有力的惩治。对索要红包、拿药品回扣等不正之风进行坚决纠正。
3. 加大政府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人等多方面的社会力量参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
在社会经济有了迅猛发展、医疗资源有了极大丰富、医疗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之后,政府重新挑起全面干预卫生事业、改善医疗资源分配公平性的重担是应有之义。我国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政府投入占医疗费用的30%以上,以后政府投入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2004年医疗卫生费用,政府投入仅占17.1%,社会和单位负担29.3%,个人负担53.6%。而泰国、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政府投入占医疗卫生总费用均在50%以上。政府投入的不足,医疗卫生机构尤其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普遍生存困难,被迫自谋出路,用市场运作方式经营管理医院,结果造成了公立医疗机构公益性质淡化。
因此,我们要明确政府对公立医疗机构的投入补偿责任,加大政府财政投入,逐步改变医疗机构“以药养医”的做法,不仅是投入的绝对数量加大,投入的比例也应加大,以此确保医院经费正常运转,确保群众能够享受最低医保待遇。
4. 加快卫生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行医院分离、医药分离和营办分离。
(1)实行公益性医院与营利性医院分离。将一部分公共医院或准公共医院,做成公益性医院,满足中国医疗的最低需求,体现医疗的普遍性、福利性及社会性,为低收入人群提供服务。其医疗、药品的价格由政府定价,运营费用完全由政府支付。而另一部分具备市场运作的医疗机构,应该实施改革,通过产权多元化、民资或外资进入、股份制变更等途径,使之变成市场化、商业化的医疗机构,为特需人群提供高端服务、特殊服务。
(2)推行收支两条线的机制,最终实现“医药分离”。医疗费用难以控制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中国医院实行“以药养医”的机制,这样的机制在缺乏监督的情况难免会走上歧路,出现大处方、滥用抗生素等情况。为此我们要转变一个机制,这和现在医院的机制是不一样的。我们叫它“收支两条线”。就是社区卫生服务的收入不是自己的,支出由政府来保障。而且医生的收入和医疗服务的收费是不挂钩的。实行“收支两条线”只是过度,最终的目标还是彻底实现医药分业管理,医院药房变成社会药房,完全成为不同的医疗机构,隶属于不同的部门监管。
(3)实行营办分离。这是医疗体制改革的重要保证。政府行政部门不能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要解决其职能缺位、错位和不到位的问题,要提高政府对医疗市场管理监督、设计及规划水平。实践证明,管办分离路线的确定在解决一定的医疗行业问题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5. 实现医疗改革方案的公众参与和透明化。
从社会制度的安排观点看,一个健全的社会制度,须同时具备民意表达、市场激励、社会整合与救济机制组成。在一个重大公共政策形成过程中,应当具有社会各方利益群体充分参与的制度设计与安排。只有在社会各界意愿充分表达的基础上,对社会各方利益之间权衡利弊之后,在理论上才能形成符合社会总体利益的公正合理的选择。
具体到医疗改革方案的形成,虽然人们不能否认老师在制度设计方面理论与技术上的优势。然而以社会眼光看,老师毕竟只是社会的一个阶层,也有着自身的特定利益诉求,加上现有老师决策制度本身也缺乏相应的约束机制。因此,一项公共政策,特别是一项涉及社会公共与公众利益的决策形成,就决不能少了社会公众、特别是不能少了社会弱势阶层的参与程序。因为一项公共决策的形成,如果只有老师与有关部门的共识,在理论上并不天然等于社会共识,而且从程序公正与民主决策的立场看,任何社会群体都应享有自己对社会公共事务的表达权利,也没有任何社会阶层可以不经公正程序,有擅自代表其他阶层发言的权利。
所以,医疗改革方案形成仅仅只有老师与相关部门的共识是不够的。合理的做法是,应该在医疗改革方案的形成过程中广泛地听取民意,根据民意进行修改,形成全社会认可的医疗改革方案。这样医疗方案将在程序上更具有社会公正的制度特征,同时也能得到社会公众最大程度的认可,并将极大地降低改革方案执行过程中的成本。
6. 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逐步形成功能合理、方便群众的卫生服务网络。
社区医疗是指一般的医疗保健,即病人在转诊到医院或专科前的一些医疗。在中国的医疗体系中,社区医疗建设还很不完善,也很落后,群众对社区医疗比较陌生,因此也不大相信社区医生。现在很多的常见病,甚至是头疼脑热,人们都去大医院排队,这也是看病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造成的资源浪费也是相当严重的。
建立完善的社区医疗服务体系应根据中国的国情:
(1)在城镇社区建立社区卫生服务网络。按一定人口设立一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标准进行布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承担公共卫生安全和基本医疗服务双重任务,是贯彻落实“预防为主”的基础性机构。主要职能包括社区健康信息收集、疫情监测报告、计划免疫、健康教育与保健、社区康复和小病治疗、大病初诊与转诊、建立并管理家庭病床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通过建立高效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运行机制,提高社区医务人员技术水平、服务水平,制定低廉的收费标准,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成为社区居民的第一道健康防线,减少传染性疾病的发生,有效预防慢性病,即时医治一般常见多发病,真正做到小病不出社区。
(2)在农村建立以农村卫生院为主体,以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按每一建制乡镇(街道)设置一所卫生院,每一个行政村设立1-2家村卫生室的标准建设。农村卫生院承担疾病预防控制、计划免疫、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常见多发病治疗和负责技术指导辖区内卫生室等工作。
7. 全方位,多渠道的建立健全医疗保障体系。
医疗保障的保险者和购买者功能是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重要途径。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国家不可能拿出大笔资金为国民看病买单。发动社会、集体、个人参与,组织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商业医疗保险,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覆盖面广,形式多样的医疗保障制度是适应我国国情的可行办法。由政府主导的基本医疗保险较好解决了部分公民的医疗保障问题,但参保人数太少,覆盖面过窄,应加大力度迅速扩大覆盖面,尽量做到应保尽保,政府要为那些交不起基本医疗保险费的困难群体缴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农村受到普遍欢迎,应该进一步加以完善,做到全员参加,提高集资水平。具体说来,有如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1)完善医疗保障体系,针对不同的层次不同需要,建立基本医疗服务保障制度、社会医疗保险制度以及商业医疗保险制度。基本医疗服务保障制度解决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公平;社会医疗保险制度解决大病风险;而商业医疗保险则提供特色服务,解决不同层次的需要。
(2)建立多渠道的医疗保障基金投入机制:医疗保障体系目前存在的问题,其重要原因是投入不足。我们应当建立多渠道的投入机制,共同承担医疗费用。基本医疗服务由国家承担,而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则由国家、雇主,以及个人共同承担。商业保险由公民自愿加入,自已承担费用。
(3)加强医疗保障基金的监管机制,国家逐步加大财政投入,督促检查雇主的交费、对商业保险机构理赔行为进行监管,加强保险基金的运作的监管.

 

展开剩余
资料下载
历年真题
精选课程
老师直播

注册电脑版

版权所有©环球网校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