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信预约提醒成功
一、原因分析
1. 近年来,农民收入虽然逐年增多,但城乡居民收入扩大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农民增收渠道不宽、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依然是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突出矛盾。总的来说,当前影响农民增收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我国长时期实行以牺牲农业为代价支持工业优先发展的城乡二元发展战略,是造成我国农民负担过重、收入增长缓慢的最根本原因。据有关统计,仅从1953年开始实行农产品的统购统销,到1985年取消粮食统购统销这个期间,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农业和工业一直出现“剪刀差”。而改革开放后,在发展战略上直接导致城乡公共产品供给上的巨大差异,在教育、医疗、基础设施、社会保障等很多领域农村都远远落后于城市。同时,对农民进城的种种限制,导致农村劳动生产率的低下,农村劳动力浪费,阻碍了农民收入增长,加重了农民负担。
(2)农产品品质差、价格低,目前大宗农产品如粮、豆、果、菜多是传统大路产品,销售不畅,价格低下,造成农业增产不增收,有的甚至增产反减收。另外,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产业链脱节严重。目前,我国农产品的加工率仅为10%-20%,绝大多数农产品都以原料的形式出售,严重影响了农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和效益。
(3)国家对农业的投入不足,又缺乏必要的金融支持。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世界上不少发展中国家已对农业实行保护政策,而我国还在对农业实行抽取。2001年国家财政对农业的投入是1500亿元,如减去农民向国家上缴的各种税费1200亿元,实际对农业的净投入只有300亿元。多年来,国家财政收入是增加的,但从所占财政支出的比例看,对农业的支出却是逐年下降的。1978年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重的13.4%,1990年下降到10%,2001年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又下降到8%。
(4)农民负担沉重。一方面,乡镇政府“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为了弥补财政缺口,将各种支出转嫁到农民身上,乱收费屡禁不止;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在修房嫁娶、子女上学、人情交往等方面的费用越来越高,支出明显增多。
2. 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不足,导致农村基础设施脆弱。一是资金投入来源不足。虽然国家和地方每年投资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的资金不少,但相对于农村经济发展对基础设施的要求来说还远不够。二是对基础设施的市场经营欠力度。对农村基础设施的管理主要集中在对设施的实物管理,对已有的设施没有形成资产的市场化经营模式,基本为无偿服务、无偿供给、无偿消费,致使供给越多,需求缺口越大,实现扩大再生产就愈是步履维艰。三是基础设施保障能力下降。大部分农业基础设施年久失修,功能老化,配套不全。同时,由于税费改革以及农业税全免,缺乏维修资金支持,致使一部分设施不能发挥正常作用,一些处于半瘫痪状态,或者是使用效率不高。四是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于经济发展水平。过去,在基础设施建设中,由于缺乏统一科学的规划以及强有力的措施保证,设计不超前,没有实现同步发展,致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远远不能满足现有经济发展水平,在存量上与农业的发展不相适应,增量上也不能满足农业发展的要求,表现在设施建设工程规模小,骨干工程少。
3. 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后,各地纷纷付诸行动。但有些地方在具体实践中,把新农村建设简单地理解为“新村庄建设”,把精力更多地用在了“村容村貌”的整治上。有的脱离自身实际,或者修华而不实的广场,或者盖“农民式别墅”,或者搞和城市一样的“精品小区”,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工作。凡此种种,反映出对新农村建设的理解上还存在着误区。
新农村建设需要规划先行,但目前规划往往存在着质量不高、难以落实等问题,制约了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步伐。其主要原因是在认识上、工作上、经济条件上存在某些障碍,亟待按照统筹城乡和惠农政策的方向,搞好村镇布局和村庄内部两个层面的规划。
4. 农村的环境恶化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仔细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环保意识淡薄,重视程度不够。环保意识淡薄、缺乏科学发展观是导致污染产生的根本原因。一是部分地方领导没有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和政绩,在招商引资过程中没有把环境和生态优先考虑,没有将科学发展观真正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在处理环境与经济关系时,片面强调眼前和局部利益,以致在决策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求一时的经济增长,走“先污染、后治理”的弯路。二是相当部分企业环保法制观念不强,在利益驱动下,在防治污染上消极对待,有的甚至闲置污染处理设施搞偷排。
(2)乡镇环保力量薄弱,难以适应形势需要。由于对农村环保宣传教育的力度不够,群众环境保护的意识总体还不够强,许多群众往往会对涉及自身利益的环境违法行为进行举报或投诉,而对自身破坏或影响环境的行为缺乏自我约束。
(3)环保资金投入不足。目前,环保投入严重不足,仍是各地普遍存在的问题。环保投入不足,导致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环保队伍自身建设难以跟上形势需要,环保机构设置滞后,缺乏有效的手段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4)环境规划的制定和实施难以到位。无论是农村城镇化建设还是农村经济的发展,都缺乏科学系统的环保规划,没有充分地考虑到环境因素。城镇发展布局和产业结构不合理,一些小作坊和乡镇企业“遍地开花”,造成严重的农业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5)农民落后的生产、生活习惯。长期以来,农村生产技术落后,信息资源匮乏,科学文化素质不高,农民养成了许多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的不良生产、生活习惯。譬如缺少科学种田的指导,滥用化肥和农药;卫生条件差,垃圾随处扔。这种淡薄和落后的环保意识在农民身上根深蒂固,造成制造污染的主体十分庞大,因而污染现象十分普遍,难以根治。
5. 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不仅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农村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造成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的原因比较复杂,既有历史的因素,也有现实的原因;既受农民主观因素的影响,也受现实客观条件的制约,但总的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1)农民本身受教育的程度较低,导致农民学历文化大多偏低。由于受经济、地理、人文及传统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农民受教育的程度要大大低于城市居民。根据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农村劳动力受教育年限仅为6.79年,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农村劳动力高达54.17%。
(2)近年来,各地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加快,导致了农村务农劳动力结构发生变化。因为城乡预期收入的明显差距,农村大部分有知识、有能力,年富力强的年轻人及男性劳动力外出打工,获得工资性收入。一些文化程度较高的劳动力即便留在农村,也多在农业流通、加工领域工作,从而导致直接从事种、养殖业生产的务农劳动力多为文化水平较低的中老年人。
(3)教育培训资源不足,培训体系不健全。在现阶段,对从事农村务农这一职业的劳动力,几乎没有文化素质的前置条件,更谈不上面广量大的农民务农的职业培训。在多数时候,农民接受农业技术的渠道来源于左邻右舍的“示范户”。
6. 当前,我国的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基层医疗卫生基础薄弱,义务教育的办学条件亟待改善,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急需健全。存在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包括:一是思想观念相对落后,“重经济、轻社会”,忽视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现象还不同程度的存在;二是社会事业资源配置不合理,区域性统筹难以实行,卫生、教育等领域城乡差距较大;三是农村社会事业投入严重不足,筹资渠道单一,制约了农村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进程。
7. 随着农村的不断发展,各项改革也在不断深化。但是城乡的二元结构仍未彻底打破,土地、资金等影响农村发展的因素未能得到有效、合理地配置,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也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农村综合改革和其他各项改革的任务仍然相当艰巨。
8. 认真分析农村基层党组织目前存在的问题,发现其原因大致有以下三种:
(1)党员意识、执政意识淡薄,共产党员带头作用意识、榜样意识不够。同时,基层党组织中有些干部脱离群众,官僚主义思想严重,面对当前新农村建设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时束手无策,对党的基本路线贯彻不力,工作上放不开手脚,迈不开步子,跟不上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2)基层党组织党员队伍年龄老化,年富力强的基层干部和青年党员普遍偏少,加上现有的党员培训方式已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造成了基层党员干部的素质明显落后时代发展的要求。
(3)家庭联产承包与农民的分散经营给村级党组织领导新农村建设造成困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取消农业税以后,使农村基层党组织与分散的家庭之间的经济链条断裂,经济关系淡化,农村党支部可控制的经济资源大幅减少,公共事业无法办,使村民对村级党组织的经济依赖性大大减弱,失去了赖以发挥作用的经济资源支撑,客观上对村级党组织核心作用发挥造成困难,致使聚心力减弱,离心力增强。
三、对策与措施
1.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积极探索建立农民持续增收长效机制,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1)继续加大农村剩余劳力的转移力度。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就业,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开展定向培训和订单培训,促使农村劳动力尽快就业;要切实保护好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免费为外出务工农民提供政策咨询和就业服务;要完善农民工劳动合同制度,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建立农民工工资合理增长和工资支付保障制度,使外出务工农民的付出能够得到合理回报。
(2)大力实施科教兴农战略。要积极利用现代农业科技推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精品农业、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深入实施科技农业,提高科技对农业的支持力度,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根据市场需求,不断调整产品结构,实现由粗加工向精深加工方向发展,由单一产品向高质量、高附加值的系列产品转变,使农民在农业产业链的延伸中获得更多的收入。
(3)积极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和广大农民自主创业。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和在乡农民自主创业,是解决农民增收难的客观需要。要制定出台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和农民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引导农民领办、创办、合办民营企业,就地吸收消化本地富余劳动力,在致富自己的同时实现共同富裕。
(4)治理发展环境,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对有碍于农村经济发展的各种违法违纪行为要严肃查处,落实好有关减轻农民负担的一系列政策规定,切实抓好财务公开、民主管理等各项制度规定的落实,严格控制支出,最大限度地节约开支。
2. 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1)转变观念,树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先行的意识。要切实解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就必须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农村基础设施是农业和农村经济赖以发展的“先行资本”,认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因此,在取消农业税后,乡镇应尽快增强服务职能,县级应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加强服务和引导,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基础工程”来抓,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走投资主体多元化之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关键是要解决投入问题。由于政府财力的不足、村社集体经费的缺乏,在投资方式上,应切实改变过去由乡镇政府和村集体大包大揽的做法,充分发挥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以优惠的政策吸引个人、集体、政府等各类主体投资建设。
(3)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一是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资金投入,探索建立长效的管养机制。二是继续推进农村公路建设。要继续抓好农村公路建设,逐步把乡村公路延伸到规划的农民集中居住点。三是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要做好农村改水工作,优先解决农民饮水安全问题,让农民都能饮用上清洁、安全的自来水。四是加强农村能源建设。要积极推广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以民用沼气带动农村改圈、改厕、改厨,切实改善农民群众的生活和居住环境。
3. 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新农村建设
(1)新农村建设决不是简简单单的“新村庄建设”。村容村貌建设能搞到什么水平、什么程度,是由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农民收入水平决定的。新农村建设必须科学规划,把重点放在整治环境、完善配套设施、节约使用资源、改善公共服务、方便农民生产生活上。
(2)解决新村建设与“空心村”的矛盾。一是新村建设最好不要搬迁新址,应以旧村改造为首选方案;二是即使需要整体搬迁,也要精选新址,少占良田,同时,加强监管,强化对新村的规划和监督;三是采取有效措施对旧村合理利用,宜农则农,宜工则工。
4. 大力保护环境,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
(1)加强领导和组织,建立健全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长效管理机制和干部考核机制。各级党委、政府要清醒认识、认真分析农村环保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正确政绩观,进一步增强抓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和自觉性,真正地把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摆上各级党委和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
(2)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财政政策逐步向农村环境保护如农村环保重点工程、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等倾斜。另外,根据“工业反哺农业”有关精神研究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逐步建立和完善政府、集体和个人多渠道融资机制,保证稳定有效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资金投入。
(3)加强对农村环境的综合管理和整治力度。突出以水污染治理、饮用水源保护、固体废弃物治理和综合利用、人畜粪便污染治理和综合利用为重点,结合村庄建设规划编制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计划,明确综合整治任务。
(4)加强对资源的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坚持资源合理开发和节约并重,增强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积极推广沼气、太阳能,加强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着力提高农村环境质量,构建生态优美、和谐稳定的新农村。
(5)广泛宣传环保意识,形成共同参与农村环保工作的合力。一是向广大农民宣传公益意识、环保意识,从而在全社会营造人人关心环境、个个参与环境保护的氛围;二是加强对农民的科普教育和政策引导,引导广大农民革除陋习,倡导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帮助农民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5. 加强培训教育工作,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1)加大投入,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将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因此,我们必须加大对农村教育工作的资金投入,大力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的的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促进城乡教育事业均衡协调发展。
(2)建立健全农民技能培训体系。一方面,充分发挥基层农技部门和科技人员的作用,鼓励农业科技特派员下乡,培育和造就新型农民,实现政策与农民需求的有效对接,使农民能够掌握新技术,了解新信息,增强致富发展的本领;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农村成人教育,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增强农民就业创业的能力。
(3)加强农村的思想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要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积极开展“文明家庭”、“和谐村组”等的创建活动,提倡移风易俗,反对封建迷信,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要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办好农民图书馆、文化馆、老年活动室等,满足农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的文化需求。
6. 推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1)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建设。一是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工作,加强以乡镇卫生院为重点的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和医疗救助体系;二是建立与农民收入水平相适应的农村药品供应和监管体系,规范农村医疗服务;三是加大农村地方病、传染病和人畜共患疾病的防治力度;四是增加农村卫生人才培养的经费预算,组织城镇医疗机构和人员对口支持农村,鼓励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发展农村卫生事业。
(2)增加对农村文化发展的投入,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保护和发展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农村文化生活的载体和手段,引导文化工作者深入乡村,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3)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应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逐步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投入,进一步完善农村“五保户”供养、特困户生活救助、灾民补助等社会救助体系;探索建立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其他保障措施相配套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7. 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改革,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动力。
(1)统筹城乡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大力发展农业,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尽快由“剥夺农业”向“扶持农业”的宏观经济政策转变,采取必要的经济、法律、行政手段,调动和引导社会资源流向农业及其相关产业部门,合理配置经济发展资源。
(2)深化农村土地使用权制度改革。要在切实保护农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不受侵犯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有序推进土地经营权合理流转,解决当前农村部分外出务工家庭“土地抛荒”、“胡种胡收”的现象,切实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3)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一是要全面深化农村信用社的体制改革,为发挥其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提供体制基础;二是在加强和改善金融监管的同时,适度放松农村金融的市场准人条件,允许农村民间金融组织合法化,允许外资金融介入农村金融业务,重点支持农民自主参与的各种形式的合作金融,以增加农村金融的服务供给。
8. 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1)加强农村基层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着力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素质。要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逐步打破身份、年龄和地域等壁垒,在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农村经济、维护农村稳定的实践中考察和识别干部,把党性观念强、清正廉洁、群众拥护,热爱农村、熟悉农业、了解农民的人选进基层领导班子,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2)积极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工作创新。一是在工作推动上,以提供服务为主,及时为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经济搞好服务;二是在做群众思想政治工作中,采用说服教育、示范引导和典型引路的方法;三是在处理村务上,完善、落实好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四是在处理矛盾和纠纷上,注意扩大基层民主和运用法律的手段。
(3)切实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积极推行党务公开。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用“管理民主”来激发广大农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调动农民群众投身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把加强党的领导、充分发挥民主和严格依法办事有机结合起来。要充分发挥村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推进村民自治,保证农民群众当家作主,行使民主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