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短信预约 导游证考试动态提醒 立即预约

请输入下面的图形验证码

提交验证

短信预约提醒成功

2021年导游证考试《全国导游基础知识》复习资料:中国历史文化常识

环球网校·2021-05-21 08:46:16浏览88 收藏26
摘要 2021年导游证考试时间为11月6日,距离考试还有一段时间,大家可以安心备考。为了方便大家,环球网校导游证频道整理了2021年导游证考试《全国导游基础知识》复习资料:中国历史文化常识,快来学习吧!

编辑推荐:2021年导游证考试《全国导游基础知识》复习资料汇总

如今旅游这个行业是越来越受人欢迎,对导游的需求量也大大增加,因而吸引了很多人想要报考导游证考试。不过想要顺利通过考试还是要下一番功夫的,下面是2021年导游证考试《全国导游基础知识》复习资料:中国历史文化常识,码住哦。

温馨提示:     免费预约短信提醒,届时我们会短信通知您2021年导游证考试考试报名时间、考试时间等相关信息。

2021年导游证考试《全国导游基础知识》复习资料:中国历史文化常识

第五节 中国历史文化常识

一、国号名称的主要由来

国号就是一个国家的名称、称号。在历史长河中,每一个新王朝的确立都会定一个新的国号,以示正统。纵观整个中国古代史,各朝代所定国号主要有以下几个缘由。

(一)根据创建者所在部族、部落联盟的名称定国号

如历史上的商(汤为商部族)、周、秦等。

(二)根据创建者原有的封号或爵位定国号

如历史上的晋(司马炎曾封晋王)、隋(杨坚曾封隋王)、唐(李渊曾袭爵唐国公)、魏(曹丕曾袭位魏王)等。

(三)根据创建者的发迹地定国号

如历史上的汉(刘邦从汉中起兵)、宋(赵匡胤陈桥兵变后发迹地宋州)等。

(四)根据所建政权的地域名称定国号

如三国时的蜀和吴等。

(五)根据创建者发迹地的特产定国名

如历史上的辽。“辽”在契丹语中为“镔铁”(上等的精炼铁,契丹特产)之意。

(六)以寓意吉祥的字意定国号

如历史上的元。忽必烈根据汉臣刘秉忠的建议,以《周易》乾卦的彖传“大哉乾元”定国号,寓意开辟了新天地。

(七)根据谶语(预言)定国号

如历史上的齐,就是根据“金刀利刃齐刈之”谶语定的国号,以示只有“齐”方可平定天下。

(八)根据创建者的姓氏定国号

如历史上的陈(为南朝的陈霸先所建)。

(九)为克前朝而定国名

如历史上的金。女真人曾受契丹人压迫,所以女真统治者针对“辽”(镔铁之意)。定国号“金”。寓意比铁更坚强有力,可以克“辽”。再如历史上的清。努尔哈赤在东北地区崛起时初定国号“后金”。但明朝德运为火。在五行理论中金不能克火,反而要遭火克,所以皇太极在位时,将“后金”的国号改为“清”。一方面“清”同音通假“金”,另一方面,清主水,以克明朝之火。

(十)根据社会上流行的口号定国号

如历史上的明。红巾军起义时,流行一句口号“弥勒降生,明王出世”。朱元璋自比明王,所以定国号“明”。

二、帝王、皇族、皇戚称谓及君位继承制度

(一)帝王、皇族、皇戚的称谓

1.帝王称谓

中国古代奴隶社会的最高统治者称“后”“王”“天子”。其中“后”与“王”的称谓源于原始社会。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统治者都称“王”。“天子”名称出

P48

现于西周。周朝衰落后,诸侯小国的君主们开始称“王”。

秦王赢政统一中国后,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高五帝”,所以把“皇”“帝”二字结合起来开始称“皇帝”,这一称呼被后世历代君主沿用。“皇帝”也可以简称单字“皇”或“帝”,如历史上著名的“唐明皇”“汉武帝”。

皇帝自称“朕”“寡人”等。先秦时期,“朕”(指自身)和“寡人”为第一人称,不分贵贱,人人可用。但秦始皇时规定“朕”“寡人”只能皇帝自用。皇帝自称“寡人”有两层意思。第一,表示皇帝是天下独一无二的人。第二,也是君主的谦称。臣子尊称皇帝为“陛下”。“陛”原指帝王宫殿前的台阶。“陛下”的称谓含有帝王宫殿台阶下的臣属向皇帝进言之意,即卑者向尊者进言之意。“殿下”一词也有此意,但“殿”比“宫”低,所以“殿下”的称谓是臣子们对太子、亲王、皇太后、皇后等人的尊称。

2.皇族、皇戚的称谓

(1)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嫔妃

皇帝的祖母称“太皇太后”;皇帝的母亲称“太后”;皇帝的正妻称“皇后”(注:夏商时王的正妻称“妃”。周时开始称“后”。秦始皇称“皇帝”后,其正妻称为“皇后”)。皇帝的诸妾通称嫔妃。历代嫔妃又分许多等级名称。如美人、贵人、才人、昭仪、婕好,贵嫔、贵妃,清代时还有答应、常在等。太皇太后和皇太后可以自称“哀家”,因为死了丈夫,含“悲哀先帝”之意。皇后在皇帝面前自称“妾”,在臣子面前称“我”“吾”或“本官”。嫔妃也如此。

(2)皇太子

皇帝诸子中皇位的法定继承人称“皇太子”“太子”。又因皇太子居所位于皇宫东侧,东方主未来,所以人们又称太子为”东宫”“东宫太子”。

(3)皇太弟、皇太孙、公主、驸马

中国历史上,当皇帝指定自己的弟弟为皇位继承人时,即称皇太弟。历史上的晋怀帝司马炽、唐武宗李炎、唐昭宗李晔均以皇太弟身份即位。

由皇帝册立的有皇位继承权的嗣孙为皇太孙。如明代的建文皇帝朱允炆即以皇太孙身份即位。

皇帝的女儿称公主(注:汉代时皇帝的姐妹称长公主;皇帝的姑母称大长公主)。皇帝的女婿称驸马,清代时称额驸。

(二)君位继承制度

中国古代君位继承制度主要有两种形式:

1.父死子承

中国自夏朝建立到清朝灭亡,近4000年的历史发展中,历代王朝大都采用君位世袭制来进行权力的交接。即帝王生前在自己的儿子中,选中一人作为皇

P49

权的法定继承人,他死后将君位传给他。但父死子承的君位继承制又有两种方式,一为嫡长子继承制,二为秘密立储制。

(l)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社会中称正妻为嫡或嫡亲。嫡妻所生的儿子为嫡子。皇后是皇帝的正妻,她所生的长子称嫡长子。嫡长子继承制在周朝初期确立下来。其主要内容是:天子的王位由嫡长子继承,余子封诸侯。诸侯之位也由嫡长子继承,余子封为卿大夫。卿大夫之位也由嫡长子继承,余下封士;士以下则为庶人。中国古代大多数王朝均采用了此方法。

(2)秘密立储制

清代雍正皇帝为了避免皇子们为争夺皇权而相互残杀,精心设计了秘密立储制度。内容是:皇帝将选中的太子名字写在密诏中,一式两份,分别放在两个匣子内。一份命人放在乾清官“正大光明”匾的后面,一份由皇帝亲自保存。帝崩后,文武大臣同时将两个匣子打开,核对两份诏书内容,确定无误后,宣布新帝登基。

2.兄终弟及

兄终弟及即由皇帝的弟弟继承皇位,这种方式往往用在皇帝无子嗣的情况下,明代的崇祯皇帝就是通过这种方法继承皇位的。

三、帝王的谥号、庙号、尊号、仝称、陵号、年号

(一)谥号

谥号是古代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按其生平事迹评定后,给予的褒贬或同情的称号,往往用固定的字表现出来。谥号的使用始于西周。

谥号大致分三类。第一类属于褒扬的,有“文、武、景、惠、庄、烈、昭、穆、英、成、康”等。如明成祖朱棣的谥号“文”。第二类属于贬义的,有炀、厉、灵、幽等。如隋炀帝的“炀”。第三类属于同情的,有哀、怀、愍、悼等。如汉哀帝的“哀”。

谥号一般不独立使用,会与庙号结合或与全称结合而用。如明长陵圣号碑书写着“大明成祖文皇帝之陵”的字样等。

(二)庙号

帝王供奉祖先、祭祀祖宗的地方为太庙。先皇驾崩后,新帝要去太庙奉祀,追尊先皇为“某祖”或“某宗”,并刻在神牌之上。这种死后神主奉祀于太庙的称号即为庙号。一般来说,开国皇帝或为国家立过特殊功勋的皇帝可以称祖号,其他大多称宗号。如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清圣祖康熙、清高宗乾隆等。

(三)尊号

尊号是指古代对皇帝、太后、皇后在生前或死后所上的颂扬、尊崇性的称号,又称徽号。

(四)全称

全称是指古代帝王的庙号、尊号、谥号的合称。如清代乾隆皇帝的全称是:高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其中高宗是乾隆皇帝的庙号;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22字是乾隆皇帝的尊号;纯皇帝是乾隆皇帝的谥号。

(五)陵号

陵号是指皇帝死后所葬陵寝的名号。如明成祖朱棣的陵为长陵、神宗朱翊钧的陵为定陵。清代乾隆皇帝的陵称裕陵等。

(六)年号

年号是指某皇帝在位之年的名号。如朱棣统治时期称永乐。爱新觉罗·玄烨统治时期称康熙。永乐和康熙就是年号。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继位后首创年号,以后成为制度。历代帝王凡遇到“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等大事、要事,都要更改年号。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明清皇帝大多一人一个年号,故后世即以年号作为皇帝的称呼,如永乐皇帝、乾隆皇帝、康熙皇帝等。

四、职官与官吏制度

职官指在国家机构中担任一定职务的官吏。官吏制度也称“官员制度”,指中央管理职官的制度。

(一)中央官制的变化与发展

秦汉处于封建社会确立的初期,为加强君主专制,确立了以三公九卿为主的一套完整的官僚机构。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九卿则指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和少府。汉武帝开始,历代皇帝以各种手段不断扩大内廷权力,而外朝(三公九卿为外朝)的权力逐渐被削弱,专制皇权得以加强。

隋唐为封建社会的繁荣期,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度。三省指中书省(秉皇帝旨意,掌管机要,发布政令);门下省(可与中书省共议国政,负责审查诏令,签署奏章,并有封驳权);尚书省(是中央执行政务的总机构)。六部指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六部是尚书省的组成部分。三省六部制将秦汉时丞相的权力一分为三,三省长官皆称宰相,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宋代则设置宰相掌行政;枢密使掌军务;三司使掌财政。三者间各有所专,却又相互牵制,而结果是便于皇帝控制。

元代中央最高行政机构为中书省+首领为中书令,往往由太子兼任。

明代,废丞相,设华盖殿、谨身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等大学士,成为皇帝的顾问和谋士。成祖即位后,命官品较低的翰林院编修等人文渊阁当值,参与政务,称内阁。明仁宗后,内阁职位渐高,实际掌握了宰相的权力。

清袭明制,初期最高决策机构为议政王大臣会议,后设内阁。雍正七年( 1729年),以西北用兵之名,设军机处,并一直延续至清末。军机处主要负责承旨草诏及处理军政事务。军机处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必然产物。

(二)勋、爵、品级、补子

1.勋

勋也称勋官,为授予功勋者的官号,但无实权。如上柱国、柱国、上护军、护军、上轻车都尉、轻车都尉、上骑都尉、都尉等十二等级。明代又分文勋、武勋。勋官之制始于南北朝,清代被废。

2.爵

爵是古代贵族封号的等级。周朝分封诸侯,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汉承周制。以后历代沿袭,具体规则不尽相同。凡受封者皆有食邑。明朝宗室封爵分为八等,分别是亲王、郡王、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辅国中尉和奉国中尉。其他贵族仍按公、侯、伯、子、男等级封爵。清代爵位有三个系统:宗室爵位、异姓功臣爵位和蒙古爵位。顺治六年(1649年)后,清代宗室爵位共分十二级,只授予爱新觉罗的子孙们,分别是: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共十二等。“不入八分”指不能享受八种待遇标准。

3.品级

品为古代官员的级别。周朝官员级别分为九命。从魏晋开始,将官员分为九品,一品最高,九品最低。北朝时又将每品分出正、从两级。从此,官员品级定为九品十八级。如清朝的知县是正七品,知府是从四品。未入九品的称“流外”,清代称其为“来人流”。“未人流”者须经过专业的考试才可“人流”。

4.补子

补子是指古代官员所穿官服的前胸和后背上用金丝和彩丝绣成的标志其品级的图饰。所以,官服又称“补服”“补褂”。补子出现于明朝,至清更明文规定:文官绣鸟、如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雀、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及八品鹌鹑、九品练雀;武官绣兽,如一品麒麟、二品狮、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六品彪、七品及八品犀牛、九品海马。

五、天干、地支、时辰、生肖

(一)天干与地支

天干地支简称“干支”,取意于树木的“干枝”。中国古代的历法中将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称十天干,将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称十二地支。

十天干与十二地支按固定的顺序依次搭配,组成60组,通称六十甲子(见表2-1)。60之后又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天干地支在中国古代成为记录时间顺序的符号,古人用它来纪年、纪月、纪日、纪时。

(二)时辰、生肖

l.时辰

中国古代将一个昼夜称一日,将一日划分为十二个时间段称时辰(一个时辰为2小时)。时辰用十二地支表述。

2.生肖

生肖共12个,又称12属相。起源于战国,东汉时已有明确记载。生肖是古人用自然界中的11种动物与传说中的龙对应12地支进行纪年的方法。使人们方便记忆自己出生之年。

十二生肖是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六、古代天文与历法

(一)古代天文

中国占代天文学是世界上起步最早、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也是我国古代最发达的四门自然科学(天文学、农学、医学、数学)之一。

我国古代的天文学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多年的尧帝时代,当时就有专职的天文官,以“观象授时”,历经了几千年,我国的古代天文学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经过几千年对天象的观察,记载了世界上最完整、最丰富的天象资料,为天象的研究奠定了基础。第二,创造性地设计和制造了多种观察天象的仪器。如最古老的天文仪器土圭、东汉张衡设计制造的浑天仪等。我国对公元前240年彗星的记载是世界上最早的哈雷彗星资料。第三,古人观察日月星辰的位置及变化,目的是通过观察掌握准确的天象资料,从而用来确定四季、编制历法,为生产和生活服务。

我国占代天文学将天上的恒星分为儿大星区,即三垣、四象、七曜、二十八宿、北斗等。

1.三垣

三垣指北方天空的三个星座,即太微垣、紫微垣、天市垣。紫微垣居中,位于天的最高处,由15颗星构成。紫微垣在中国古代被认为是天帝居住之处。太微垣是天上的政府机关所在地。天市垣是天上的市场。

2.四象

地球一年绕太阳转一圈,而古人将人眼从地球上所看到的太阳在天球上移动的路线叫作黄道。黄道分为四个星区,将每个星区中的星宿串联起来,想象为四种动物的形象,称四象。东方七宿如飞舞的巨龙,故称东方苍龙(或青龙);西方七宿犹如跳跃的猛虎,故称西方白虎:南方七宿像展翅飞翔的朱雀,故称南方朱雀;北方七宿似龟蛇,故称北方玄武。

3.七疆

七曜又称七耀。古人称日、月及金、木、水、火、土五星为七曜(另说七曜指北斗七星)。

4.二十八宿

古人将人眼所看到的月亮绕地球运行时在天球上留下的轨迹称白道,白道基本上沿黄道运行。月亮运行一天,在黄道上留下的距离称“一舍”,该舍所在的星宿称“一宿”。月亮绕黄道一周共28舍(28天区),此为二十八宿的由来。二十八宿分属四象。东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西方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南方七宿:井、鬼、柳、星(七星)、张、翼、轸;北方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

二十八宿分四组,分别与四个地平方位、四种颜色、四组动物相匹配,即为四象。

5.北斗

北斗即北斗星,西方天文学称大熊星座。

北斗是指在北天(紫微星垣外)排列成勺形的七颗亮星。北斗星在夜间可以帮助人们辨别方向。

(二)古代历法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历法的国家之一,历法的出现对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传统历法之一的农历,又称“阴历”“黄历”“旧历”等。采用阴阳合历的方式,即以太阳的运动周期作为“年”,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作为“月”,以闰月来协调年和月的关系。另外,古人还根据太阳运动在一年中的位置变化及由此引起的地面气候演变的次序,将一年又分为24段,即24节气。24节气分列在12个月中,反映了四季、气温、植物生长变化的情况,与农牧业发展息息相关,因此人们称其为农历。

1.年

年,原始含义为庄稼成熟一次。以地球绕太阳运行一周为一年,古人测出大约365. 25天为一个太阳年,并用于支纪年。元代郭守敬所编著的《授时历》,将一年的时间确定为365. 2425天为一年,这比地球绕太阳一周的实际时间只差了26秒。《授时历》比西方的公历早了300多年。

2.季

古人将一年分为四季。正月、二月、三月为春季,分别称孟春、仲春、季春。四月、五月、六月为夏季,分别称孟夏、仲夏、季夏。七月、八月、九月为秋天,分别称孟秋、仲秋、季秋。十月、十一月、十二月为冬季,分别称孟冬、仲冬、季冬。

3.月

古人将月亮圆缺一次的周期称“月”。一年共有12个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每月初一称“朔”,十五称“望”。另外,每月还有“上弦”日(初七或初八)和“下弦”日(二十二或二十三)。古人还将每月的30天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10天称上旬;第二个10天称中旬;最后10天称下旬。通常离立春最近的那个“朔日”(春节)所在的月为正月。

4.日

古人以一个昼夜交替为一日。

5.节气

节气又称气。古人将一年分为24个节气,用来表示气候、降雨的变化。24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几千年来成为中国各地农业活动的依据。

24节气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为了方便记忆,人们还编了一首“24节气歌诀”: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七、阴阳、五行、八卦

(一)阴阳

阴阳原指向日为阳,背日为阴的日照相背。后被引申到自然界相互对立、相互消长的现象、事物和联系中。如:日为阳,月为阴;天为阳,地为阴;君为阳,臣为阴;男为阳,女为阴;气为阳,血为阴;夫为阳,妻为阴;动为阳,静为阴;上为阳,下为阴;南为阳,北为阴;脏为阳,腑为阴等。

(二)五行

五行指金、木、水、火、土,古人认为这五种元素构成了宇宙万物。五种元素相互滋生,相互制约,使自然界不断发展变化(见图2 -1,表2-3)。

五行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相克: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

五行还被人们附会、引申于各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中,衍生出五色、五方、五脏、五音、五性等。五行的生克规律被人们在传统医学、建筑学中广泛应用。

(三)八卦

八卦是八种符号,各有名称,象征着八种基本自然现象。

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了一首八卦顺口溜:乾三连,坤三断,震仰盂,艮覆碗,离中断,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

八卦分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两种。先天八卦相传为远古伏羲氏所创,后天八卦相传为周文王所创。周文王时又推演出64卦(由上下两个经卦叠合而成)。

八、科举制度

(一)科举制与科举考试

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方法,所以称科举。中国古代的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为止,历经1300多年。1300年中通过科举考试产生了700多名状元,近11万名进士,数百万的举人,为封建国家提供了大量优秀人才。中国的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开创性和平等性的官吏人才选拔制度。

以明清为例,科举考试从下至上分为童试、乡试、会试、殿试。

1.童试

童试又称童生试、院试、郡试、道试,是获取生员资格的入学考试。参加童试的人不分年龄大小统称童生。考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

2.乡试

明清两代每三年在省城举行的考试。因为在秋天举行,所以又被人们称为秋闱。参加乡试中榜的称举人,举人的第一名称“解元”。

3.会试

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考试。因为考试在春天进行,所以人们又称其为春闱。会试由礼部主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的监生都有资格参加,中榜的称贡士,贡士的第一名称“会元”。

4.殿试

殿试也称廷试,是科举考试的最高级别,殿试名义上由皇帝主考。录取者分为三甲,一甲也称鼎甲,共三人,赐“进士及第”。其中一甲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人,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赐“同进士出身”。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二)科举盛名

1.连中三元

如果一名考生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即乡试中中了“解元”、会试中中了“会元”、殿试中中了“状元”,则被人们称为“连中三元”。自隋代至清代 1300年的科举考试中连中三元的只有13人。

2 .独占鳘头

唐宋以来,在皇帝大殿前有~块雕刻着龙和大龟(鳌)的大石板,每次殿试后的金殿传胪的仪式上,新科状元在行礼时都要单独站在这块石板上,所以人们又称状元为“独占鳌头”。

3.蟾宫折桂

“蟾宫折桂”典故说的是晋武帝与大臣郄诜的一段对话,郄诜用月宫广寒殿的桂枝来形容自己是出众的人才。唐以后,蟾官折桂用来比喻中榜的进士。

4.金榜题名

殿试之后录取的进士名单,一般用黄纸书写,多为皇帝点定,称皇榜、金榜、黄甲。所以,考中进士就是“金榜题名”了。

九、四书五经、三纲五常、十三经

(一)四书五经

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宋代所定。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始有“四书”之名。前两种是从《礼记》中抽出的,是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科举考试的必读书。

五经是指:《诗》《书》《札》《易》《春秋》五部儒家经典,汉武帝时定。也是科举考试必读书。

(二)三纲五常

三纲和五常的合称,简称“纲常”。“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即仁、义、礼、智、信,这是封建伦理道德的规范化教条,对维护封建统治秩序起到巨大的作用。

(三)十三经

十三经是指十三部儒家经典,经汉、唐、宋形成。它们是:《诗经》 《尚书》 《周易》 《周礼》 《仪礼》 《札记》 《春秋公羊传》(《公羊传》)、《春秋毂粱传》(《毂梁传》)、《春秋左氏传》(《左传》)、《孝经》《论语》 《尔雅》 《孟子》。

《周礼》 《仪礼》 《札记》合称为“三礼”。

《公羊传》 《毂粱传》 《左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十、中医

中国传统医学中中医是指以汉族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传统医学,也称汉医。中国其他传统医学如藏医、蒙医、苗医被称为民族医学。

中医相传始于神农氏尝百草。《周礼》中已有了最早的医学分类。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看成一个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法,探求病因,归纳出症型,以辨证论治原则制定治法,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法,使人体达到阴阳凋和而康复。

(一)中医诊疗方法

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根据民间流传的经验和自己多年的实践,总结出了诊断疾病的四种方法,即望、闻、问、切法。望诊就是看病人气色,观察病人外部的神色状态及排泄物来推断疾病。闻诊就是通过听觉和嗅觉,根据病人说话的声音和气昧,作为判断病症的参考。问诊是通过询问病人或知情人,来了解病人的症状、病因等病情,作为诊断的依据。切诊就是切脉,根据病人的脉象,了解病人患病的内在情况。

(二)中医的治疗方法和手段

大夫对病人诊断后,针对不同病人的体质特征和对疾病的反应,辨证论治,选择“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不同的治疗手段。

中医的治疗方法很多,主要有:

1.针灸

针灸由“针”和“灸”构成,是典型的“内病外治”的物理治疗手段。针灸利用金属的针或艾炷、艾卷,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在人体特定的部位进行针灸或施灸,以达到治疗疾病、解除病痛的目的。

2.推拿

推拿又称按摩,是一种非药物的物理疗法。是医生运用双手在特定的穴位、病痛的地方,运用椎、拿、按、摩、揉、捏、点、拍等手法,达到舒筋通络、扶伤止痛的作用。

3.刮痧

刮痧时利用牛角、玉石等器具,在人体皮肤的相关部位刮拭,直到刮出皮下出血凝结成像米粒样的红点为止。通过这种良性刺激,使经络穴位处充血,改善局部微循环,祛除邪气,清热除湿,消肿止痛。

4.拔罐

拔罐是利用火罐形成的负压,造成充血现象,产生治疗作用。拔罐对风湿病、腹痛、哮喘、腹背肌肉劳损效果突出。

5.方剂和成药

方剂是医生开出的专为某一位患者调配的药剂。

中成药是以中草药为原料,经制剂加工制成各种不同剂型的中药制品,包括丸、散、膏、丹各种剂型。

另外,东汉时期,华佗发明的麻沸散,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医疗麻醉药,为外科手术创造了条件。16世纪时,我国还发明了“人痘接种法”,有效地预防了天花的扩教传播,这种方法通过俄国医生传到土耳其、英国及欧洲。

历史上中医著名的医学著作有《黄帝内经》 《神农本草经》 《伤寒杂病论》 《千金方》 《本草纲目》等。著名的十大名医是:扁鹊(战国)、华佗(东汉)、张仲景(东汉)、皇甫谧(魏晋)、葛洪(西晋)、孙思邈(唐)、钱乙(北宋)、朱震亨(元)、李时珍(明)、叶天士(清)等。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1年导游证考试《全国导游基础知识》复习资料:中国历史文化常识。小编还为大家整理了2021年导游证考试考试模拟试题、真题解析等备考资料,可以点击下方按钮免费下载。

展开剩余
资料下载
历年真题
精选课程
老师直播

注册电脑版

版权所有©环球网校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