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信预约提醒成功
2020年导游证考试《全国导游基础知识》考点:西南部分少数民族
一、藏族
1、称谓:“藏”是汉语称谓。藏族自称“博巴”,意为农业人群,是最早起源于雅鲁藏布江的农业部落。两汉时期是西羌人的一支,7世纪松赞干布建立王朝,唐朝时称“吐蕃”,直到清康熙年间才称“西藏”。开始称藏族。
2、分布:主要青藏高原上,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地。
3、经营:从事牧业、农业。
4、语言:汉藏语系,7世纪根据古梵文和西域文字制定的拼音文字。
5、宗教:藏传佛教,少数信仰原始宗教苯教。
6、文娱:《格萨尔王传》是藏族民间口头传说巨作,与蒙古族的《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并称为中国的三大史诗。锅庄是藏族最普遍的一种圆圈舞,因最早围着火塘举行而得名。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藏族入选的项目最多:锅庄舞、藏戏、唐卡、藏医药、雪顿节等。《格萨尔王》和藏戏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7、民居:农区多垒石建房,房屋平顶多窗,有的三到五层,称为碉房;牧区则住帐篷。
8、服饰:长袖、宽腰、长裙、长靴。
9、礼仪:献哈达。表示对客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敬意,五色哈达用于佛事。
10、节日:藏历年、雪顿节、花灯节、赛马节、望果节等。
11、禁忌:禁食驴肉、马肉和狗肉;行路遇到寺院、嘛呢堆、佛塔等宗教
设施,必须从左往右绕行;经筒、经轮不能逆转;进寺庙禁忌吸烟,摸佛像等,喇嘛随身携带的法器不能摸;藏包男左女右坐,不得混杂而坐。
二、彝族
1、称谓:旧称“夷族”。解放后毛主席提议改名“彝族”,有米有丝,有吃有穿,象征生活富裕,鼎彝又是古代祭祀用的器物,郑重美好的意思。
2、文明:以农业为主,畜牧业是主要的副业,手工业比较发达。
3、分布:聚居于云贵川、广西等地。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是最大的彝族聚居地。
4、语言:属于汉藏语系,六种方言,有自己的语言文字,中国最早的音节文字。
5、宗教: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祭司称“毕摩”。
6、文娱:《阿诗玛》是著名的民间叙事长诗;云南白药是医学的杰作;列入非遗的:阿诗玛和火把节;“抢婚”习俗很著名
7、住房:干栏式建筑;土掌房。
8、服饰:男士穿黑色窄袖右斜襟上衣和宽裤脚长裤,头顶留一块二三寸头发,“子尔”(汉称“天菩萨”);裹以长达数丈的青蓝布帕包头,在右前扎成锥形的“子贴”(汉称“英雄结”)。外出时男女都穿“擦尔瓦”。
9、食物:玉米、荞麦、大麦、小麦等。“汉人贵茶,彝人贵酒”,酒可以解决纠纷和结交朋友。坨坨肉是彝族著名的食物。
10、节日:彝族年、火把节及祭祀活动。彝族的传统年多在农历十月上旬择吉日举行。
11、禁忌:忌摸别人头上留着的一撮头发;严禁砍伐“神树”;祭祀时忌外人观看;忌骑马进入彝族寨子,到寨门或是竹篱笆前必须下马;到彝族人家做客要坐在火塘的上方或是右方,忌用脚踏三脚架;彝族用酒肉接待客人,不能饮酒也必须喝一点,表尊敬;忌把款待客人的食物带走。
三、苗族
1、称谓:起源于原始社会的蚩尤部落,西周时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建立“三苗国”,经过多次迁徙之后进入西南地区和云贵高原。
2、文明:农业为主;同时经营畜牧业、纺织业和养猪、养鱼等副业。
3、分布:云贵川、两广、湖南、重庆、海南等地区;黔东南、黔西南、黔南和湘鄂川黔交界处有聚居地。。
4、语言:属于汉藏语系,三大方言——湘西、黔东和川黔滇方言。文字已失传。
5、宗教:形成自己的原始宗教——自然、图腾、祖先、鬼神崇拜;清代天主教和基督新教传入;祭鼓节是最大的祭祀活动。
6、文娱:“盘歌”是对歌的一种古老形式;芦笙舞是流传最广的民间舞蹈,芦笙是最具代表性的乐器。非遗:芦笙、苗绣、蜡染、吊脚楼等。
7、住房:通常是三层木质建筑;最有特色的是“吊脚楼”。
8、服饰:男士右衽;女士盛装,头饰就有几十种,以银饰为主。
9、食物:大米为主,辅以玉米、红薯、小麦。每逢节日或是重大活动,都要吃糯米粑粑和耨米饭;有客人来必须杀鸡宰鸭。“分鸡心”是苗族的交友礼节;远道来的贵客,请客人饮牛角酒。
10、节日:龙船节、赶秋坡、苗年、赶歌节、吃新节、芦笙节、爬坡节、四月初八等。
11、禁忌:不吃羊肉;忌狗肉上灶;忌在屋里煮蛇肉;险恶环境中忌嬉笑;忌刀口朝上;忌用凶器指人。
四、纳西族
1、称谓:源于远古时期居住在西北河(黄河)湟(湟河)地带的古羌人。
2、分布:云川藏三省相邻处;丽江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和滇川间的泸沽湖畔。
3、文明:主要从事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也有发展。
4、语言:纳西语属汉藏语系,文字有东巴象形文字和哥巴音节文字。现在通用汉文。
5、宗教:普遍信奉“东巴教”,部分信奉藏传佛教。
6、文娱:《创世纪》是一部歌颂劳动、反应男女忠贞爱情的长篇史诗。用东巴文撰写的《东巴经》是纳西族的宗教经书,是古代纳西族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用象形文字写成的《东巴画谱》是罕见的艺术珍品,而长达15米的《神路图》堪称稀世瑰宝;《白沙细乐》被誉为最古老的交响乐。 摩梭人“走婚”、“阿夏”、“阿注”。人类社会家庭婚姻发展史的活化石。
7、民居:土木瓦结构,“三坊一照壁”的形式。摩梭人居住的称为木楞房。一般有正房、祖母房、经房、花楼等几部分组成。
8、服饰:妇女的“七星披肩”,两肩各有一个大的,肩上并列七个小的,象征日月星辰,表示“披星戴月,勤劳不息,恶鬼不敢近前。”
9、饮食:玉米、大米和小麦为主食。丽江的火腿粑粑、宁蒗的琵琶猪和泸沽湖的酸鱼、鱼干,是纳西族的特色食品。
10、节日:纳西族以农历纪年,所以节日与汉族相似。“三朵(本民族的保护神)节”,每年的二月初八和八月羊日,要隆重祭拜,并举行庙会等娱乐。
11、禁忌:纳西族祭天堂、祖先、战神时,忌外人观看;不能打纳西人家的狗;不能主动进入老人、女人的卧室和女孩的“花楼”;不能问“阿夏”的情况;忌触动大门两边的石头“门神”;忌手摸门上的“代口神”;忌乱砍伐“神树”;不能脚踏做饭的三脚架;在屋里不能靠神位就坐。
五、白族
1、称谓:具有多源性。先民由洱海边上的土著昆明人、河蛮人、及青藏高原南下的氏人、羌人等多民族融合而成。
2、分布: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散居在云南、贵州、四川及湖南等地。
3、语言:汉藏语系。有大理、剑川、怒江三种方言;
4、宗教:祭拜“本主”(即村社神)。“本主”被认为是本村的保护神。
5、文娱:大理崇圣寺三塔、剑川石宝山石窟、鸡足山建筑群,都是建筑艺术的精华,具备鲜明的民族特点。《望夫云》《美人石》故事传说。霸王鞭、八角鼓舞是民间最普遍的舞蹈。白族的扎染技艺和绕三灵习俗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6、民居:平坝住瓦房,“一正两耳”“三坊一照壁”;山区住茅草房;高寒地区则是单间或两间相连的垛木房,用横木垛成。
7、服饰:崇尚白色;姑娘头饰上显示着“风花雪月”,垂下的穗子象征下关风;花饰象征上关花;白色象征苍山雪;弯弯造型代表洱海月。
8、饮食:平坝地区大米、小麦;山区玉米、洋芋、荞麦为主;名菜“砂锅弓鱼”;“一苦、二甜、三回味”——“三道茶”。
9、节日:三月街、绕三灵、耍海节、火把节等。三月街又称“观音街”“观音市”,每年3月15日,为期5到7天,在点苍山中和峰下举行。
10、禁忌:倒茶忌满杯、倒酒忌半杯,所谓“酒满敬人,茶满欺人”;白族人家火塘是个神圣的地方,忌讳向火塘内吐口水,禁止从火塘上跨过;白族人家的门槛也忌讳坐人。
六、傣族
1、称谓:傣族与壮族、水族、布依族等有密切关系同源于古代的“百越”,以“断发文身”为共同习俗。
2、分布:云南热带河谷及高原盆地。
3、语言:汉藏语系。傣文来源于梵文字母的拼音文字;现通行西双版纳和德宏两种傣文。
4、宗教:信奉上部座佛教。同时保留信仰万物有灵和多神崇拜的原始宗教。
5、文娱:象脚鼓舞是男子流行舞蹈;孔雀舞、泼水节列入国家非遗。傣族“串寨子”傣历新年“丢包”是青年男女选择对象的方式;傣族有镶牙套、染齿和文身的习俗。
6、民居:傣族多住平坝,临江傍水。干栏式建筑为主。
7、服饰:挎自织的简帕,撑平骨花伞是傣族妇女的标志性服饰。
8、饮食:大米为主食,喜食糯米、嚼槟榔。用昆虫为原料制作各种风味菜肴和小吃;青苔入菜,是傣族特有的风味菜肴。
9、节日:泼水节、开门节和关门节等。泼水节是傣族辞旧迎新的传统节日,又称“浴佛节”;时间在傣历六月(农历三月中旬)。关门节主要是要关起婚姻、爱情之门,专心农事。开门节反之。
10、禁忌:进入傣家竹楼要把鞋托在门外,在屋内走路要轻;不能坐在火塘上方或是跨过火塘;不能进入主人卧室,忌头朝向主人家卧室睡觉;房子内的中柱忌挂东西或靠背;不能做门槛;进佛寺要脱鞋,忌讳摸小和尚的头及佛像、旗幡等佛家圣物;忌从妇女脚上跨过或触摸妇女头上的发髻。
环球网校小编温馨提醒:为避免错过2020年导游证考试报名入口开通时间,您可 免费预约短信提醒服务。我们会在2020年导游证考试报名开通时及时短信通知您。更多导游相关复习资料、模拟试题和历年真题,请您点击下面按钮进入题库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