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信预约提醒成功
被称之为“史上最热”的7月刚刚过去,8月份的热浪接踵来袭。截至目前,我国南方地区已连续18天发布最高级别高温预警,局部地区气温连续多日突破40℃。气象老师表示,原先预计的12日开始“退烧”,现在看来还要推迟3到5天,这也意味着未来短期内,高温“烧烤模式”仍将持续。
高温天气既是民众的煎熬,也是对社会公共应急能力的一次大考。针对各地出现的高温天气,国务院办公厅、国家电网[微博]公司等均紧急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制定积极应对措施,最大限度地减轻影响和损失。目前气象部门已经首次与卫生部门等联动,以便解决目前可能出现的范围较大的疾病问题。
“当持续的高温渐成常态,不仅影响到公众正常生活,甚至会威胁社会的公共安全。高温预警已然不是单纯的气象预报,而应视为‘非常时期’对各公共部门发出的号令。”13日,山东财经大学教授、导报特约评论员李德荃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应当在高温预警的基础上建立一种囊括气象预报、生产生活特别应对措施、补贴制度、抗灾、保险、救济等方面的高温应对联动机制。
缺乏统一应急预案
“启动高温预警后,我们会第一时间通过传真、电话等形式向这些单位发送专报,这些单位都有专人负责接收。”济南市气象局气象中心蔡姓预报员一边指着标有“市应急办”、“市交通运输局”等部门字样的表格一边告诉导报记者,气象部门作为发布高温预警的信息源,每天定时向30多个相关部门发布信息,提醒其做好相关防范工作。
济南市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赵姓处长表示,应急办在接到高温预警信息后,会分别要求交通、卫生、人防办等部门开展针对高温天气的安全生产工作,同时指导其制定相关应急预案。他坦言,应对高温天气,首先要保证劳动者生产生活的安全进行,对此,山东省政府曾于2011年7月下发《山东省高温天气劳动保护办法》(下称《保护办法》),通过省级立法的强制性,保证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记者注意到,为响应济南市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的通知,人防、交通运输、疾控等部门在6月份各自启动了应急机制。据人防办负责人介绍,人防办目前合计开放3个纳凉点,共设置1350多张座椅,19处饮水机,89台电视机,并准备了300份娱乐读物。为保证市民纳凉安全,开放前,每个纳凉点都要进行安全检查,开放后每天还安排两名安全员负责巡逻。
与此同时,针对高温天气,山东省交通运输部门为确保夏季道路运输安全也作出部署,以防高温、防中暑、防疲劳、防车辆自燃、防爆胎、防洪水等“六防”为主要内容,重点对客车驾驶员进行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其安全生产技能和应对突发险情的能力。
采访中记者注意到,相比暴雨预警启动后,由城市防汛抗旱指挥部负责统筹指挥的防汛联动机制,国内尚没有设立专门针对高温天气的应急部门,而山东亦没有发布应对高温天气的应急预案,只是地方应急办接到当地气象部门的高温预警信息后,再向各部门传达,由各个部门根据自身情况发布各自行业内的应急预案。
“这归咎于国内的防暑降温往往是依赖个人和单位行动的,而对于社会整体而言,缺少像暴雨预警机制一样统一的实时应急预案。”李德荃认为,高温天气可衍生多种灾害,需要各部门的联动配合。由气象部门发布的预警信号不应当仅仅是没有实质性救援措施的警报,而应当形成与预警相对应的救济机制。
强化联动机制
值得注意的是,为预防和及时处置由高温气象条件引发的中暑事件,济南市气象局和市卫生局曾于2010年联合制定并印发《高温中暑事件卫生应急预案》,对高温中暑气象等级预报和高温中暑事件监测、报告、预测、预警、应急响应以及保障措施进行了明确规定。但针对其他一些对高温天气较为敏感的部门,气象局仅负责气象信息的传达,并不负责提供指导性的建议。
李德荃对此建议,有关部门应强化联动机制,细化应急措施。一旦高温预警发出,立即启动,这样更有利于防暑降温。例如当气象部门启动高温黄色预警这一“号令”时,各个部门应该采取相应行动,高温补助标准、户外工作时间等也应有具体规定,同时结合《保护办法》由相关部门落实监管。
据了解,上海市早在2009年就发布了《上海市应对高温天气应急预案》,明确了气象、发改委、经信委、教委、公安局等21个联动部门和单位,对应于不同等级的高温预警,都有明确的联动措施。比如预计日最高温达40℃以上的“红色预警”拉响后,公安部门应加强道路交通监控并及时发布安全行驶等相关提示信息;安全监管、交通、港口等部门联合加大对违反危险化学品禁运规定行为的查处力度;加强施工人员的高温防范,停止非必要的户外施工等。
同时,针对一些对高温天气特别敏感的部门,气象部门也会提供一些特殊的气象服务。上海市气象局应急与减灾处处长张晖表示,自电力迎峰度夏开始,他们每天都会通过传真、电话等形式向电力、经信委及时通报最新的高温情况。
合理规划可缓解“热岛效应”
高温天气,也给城市规划敲响警钟。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设计研究室主任朱子瑜向导报记者坦言,随着城市地面的硬质化,近年来城市的“热岛效应”也呈现逐年加剧的态势;同时,建筑空间布局不合理也对加剧高温有一定影响。
济南市气象局提供的一组数据显示,7月31日,济南龟山观测点中午12时的温度为34.5℃,而山东省农科院观测点的同期温度为38.5℃。据济南市气象局气象人员介绍,龟山观测点周围以土壤和草坪为主,该地气温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郊区气温;而山东省农科院观测点周围以水泥建筑为主,排除可能有特殊原因导致温差较大外,龟山观测点的温度平均低于其他观测点的温度约2℃以上,这说明城市“热岛效应”对加剧高温具有一定影响。
“为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城市规划时应当根据夏季风向预留城市的通风通道。”朱子瑜表示,以北京市为例,由于夏季风由东南向西北方向吹,在城市规划中留出这样的廊道作为绿化用地,有助于城市“散热”。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城市土地寸土寸金的当下,最初规划预留的绿地往往在建设时被其他建筑所占用。朱子瑜建议,要重视“口袋型绿地”的建设,尽量将不起眼的城市空间利用起来,比如开展屋顶绿化项目就不失为一种有益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