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信预约提醒成功
为了帮助考生系统的复习城市规划师考试课程,全面的了解城市规划师考试的相关重点,小编特编辑汇总了城市规划师考试辅导资料,希望对您参加2012年考试有所帮助!
广州市第十次党代会提出,推进新型城市化作为广州未来五年工作的重点。其实不止是广州,新型城市化这一概念,全国很多城市都很热衷。新型城市化被摆在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社会建设与管理等热门词汇同等重要的地位。笔者试图梳理新型城市化形成和发展的背景(语境),以探析其概念建构的具体过程。其次,总结其内涵;第三,结合广州近几年城市发展与规划领域的做法,分析广州新型城市化道路的实践。最后,对新型城市化面临风险进行分析。
城市化是世界发展的必然规律,中国的城市化更是令世人瞩目。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有一句名言:21世纪对全人类影响最深的事件有两件,一个是美国的高科技产业,另一个就是中国的城市化。2010年3月25日,联合国发布了《世界城市化展望(2009年修订版)》。该报告指出,截止到2010年,全球有50.5%的居民,或者说35亿居民生活在城市,世界人口总体上开始呈现城市人口大于农村人口的态势。其中,北美洲、拉丁美洲、加勒比地区,欧洲和大洋洲处于高度城市化,城市化水平从大洋洲的70%至北美洲的82%之间不等。同时,预计这些地区城市化的水平将继续增加。预计到2050年,除大洋洲以外,这些地区的城市化水平有望超过84%。而相比之下,2010年非洲和亚洲仍以农村为主,分别只有40%和42%的城市化水平。预计到2050年,这些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将远低于其他主要的地区,非洲和亚洲的城市化水平将分别达到62%和65%。
2012年2月9日,中国社科院社科文献出版社和上海社科院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发布首部国际城市蓝皮书《国际城市发展报告2012》:2011年末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首次超过50%,在统计学意义上,中国已成为“城市化”国家。城市化程度是衡量区域经济社会发达程度,特别是城市现代化水平高低重要标志。
提出新型城市化,其基础和假设在于,原有城市化道路是有问题的和需要改进的。回顾我国城市化进程,在城市化水平告诉增长的同时,也出现了很多这样那样的问题。在理论表现形式为:假城市化、伪城市化和半城市化。现实城市化进程中,充满着太多的不和谐因素,城市远非天堂:各级政府会坏着极高的热情和效率去搞拆迁,大肆修建楼堂馆所;2004-2009年,中国农民工中超过1/4的人工资没有任何上涨;珠三角农民工在过去12年薪水仅仅上涨68元;广东作为世界工厂,同时也是血汗工厂;这里,发生了富士康16连跳事件,还发生了大敦村事件。我国作为一个如此热衷于在哲学上谈论“天人合一”的国度,却在今天制造出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生活环境。同时,我们那么轻易抹除有着千年历史的家园和记忆。在西安、大同等众多历史名城,当地政府在无情地毁掉自己的古代城市遗产很多年后,突然反悔,又再一次毁掉自己积累了几十年的近现代城市遗产和人居社区,重新用现代材料,修建仿古城市,打造出和今天老百姓生活八竿子打不着的唐朝、明朝的幻象。作为广州城市转型和演变历史的见证,我们可爱的城中村,被当局下令全部拆除,听说只留一个村作纪念。我们城市化水平的快速提升,往往通过行政区划调整,农民洗脚上田实现从农民身份向市民的蜕变。将上述问题进行归纳:1)以城市为本,城乡和工农剪刀差,实现城市繁荣和发展,城乡差距拉大,城乡二元分割,城市二元结构。2)城市发展驱动力:传统工业化的特征是“两高一低”(高耗能、高投入、低产出)。3)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千城一律,特色与传统文化消弭。4)城市阶层分化,社会矛盾显化,中等收入陷阱,贫富差距拉大,社会结构呈现哑铃型,高风险社会。5)经济发展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收入增加的同时,没有带来生活质量和品质的同步提升,有钱了,不一定就一定幸福。
面临上述种种城市问题,在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和加快转型升级多重背景下,我们提出“新型城市化”。其定义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以统筹兼顾为原则,以民生幸福为方向,以新型工业化为基础,遵循工业化与城市化、农村与城市、人口与城市协调发展的城市化规律,倡导建立政府主导、市场主体、社会参与的城市化机制,着力推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集约型、可持续的城市化模式。在新型城市化过程中,强调布局上必须科学合理,功能上必须宜居宜业,品味上必须特色鲜明,产业上必须高端化,管理上必须精细化,执行上必须落实到位。包括五大内涵:1)集约高效:新型城市化加新型工业化;2)功能完善:完善城市各种功能,城市发展要有个性与特色,教育、培育和人的成长与全面发展;3)社会和谐:社会公平公正,社会结构稳定,橄榄型社会,社会建设与管理与经济发展同步;4)环境友好:生态保护,自然和人居环境舒适;5)城乡一体:城乡互动,统筹发展,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均等化布局,乡村也同等发展机会。
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广州市,在过去十几年,一直在探索新型城市化道路稳步前行。从城市定位看,从上世界50-70年代的“生产城市、工业城市”,到80年代的“国际化大都市”,到90年代初提出的“区域中心城市”,到2000年的“北优南拓东进西联”八字方针和“山水城田海”的生态空间格局,到2007年增加的“中调”,到2009年的“国家中心城市、综合性门户城市、国际大都市”,到2011年的“国家中心城市、国际商贸中心、世界文化名城”,城市定位的转变无疑反映了城市的深刻转型,也是广州践行新型城市化的具体行动。从城市理念方面,广州近些年改变了过往一味向外实现物理扩展的做法,进而从增量扩展到提升提升,强调城市的巩固、优化与提升。具体而言,实现五大转型:从城市到区域、从制造到创造、从实力到魅力、从安居到宜居、从二元到一体。
广州新型城市化建设过程的经验在于,从GDP增长到民生福利转变,从经济到社会与文化,从硬件条件到幸福感等软实力。具体路径和措施包括:旧城改造、万亩果园湿地建设、绿道、白云湖、海珠湖、南沙新城和中新广州知识城等战略性平台和载体。
最后,或许也是最重要的,谈谈新型城市化可能存在的风险。坦言之,现行新型城市化多是因为现行各种城市问题引致的倒逼机制,政府主导下的新型城市化过程,而非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必然发展结果,具有强烈的“被新型城市化”、“被转型”的嫌疑。我国城市化水平和城市发展阶段真的到了实施新型城市化的时候吗?有没有揠苗助长的嫌疑?我们为实施新型城市化提供了何种制度和体制准备?我们现有的制度设计是否有信心和足以应付因实施新型城市化而引致的负面效应?新型城市化道路真的会剔除原有粗放式城市化道路吗?会不会换汤不换汤?是新瓶装旧酒?会不会是一把火烧过了也就完了,等到遇到GDP提升或增长缓慢乃至停滞,会不会又死灰复燃?结果我们会不会又折回到粗放型发展的老路上去?
总之,现行新型城市化非自然法则过程的自然结果,政府主导痕迹明显,缺乏新型城市化所需的良好顶层设计制度支撑。笔者希望看到,新型城市化是城市化过程的自然产物,是我国城市发展的“顺产”,而不是“剖腹产”或“早产”。
(作者简介:博士,广州大学广州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