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短信预约 城乡规划师考试动态提醒 立即预约

请输入下面的图形验证码

提交验证

短信预约提醒成功

城市规划的工作内容和编制程序教案(1)

|0·2009-10-19 15:27:29浏览0 收藏0

第一节 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一、前期城市化时期
从西方古代社会来看,早在古希腊的城邦建设中便出现了希波达摩斯(hippodamus)的城市建设体系。建筑师从当时的哲学思想和实用两方面出发,探讨了城镇的形态,从而发展了这一体系。其主要特征是采用了方格网式的街道系统,并与城市的市场和公共建筑群结合起来。古罗马奥古斯都军事工程师维特鲁威(vi~vius)在公元前1世纪博采众说,写成《建筑十书》,并在其中用一定的篇幅论述城市规划设计的经验与理论(尤其表现在从军事防御出发而设计的城市模式方面),在伴随文艺复兴运动到来的新的建设高潮中,又涌现出一大批卓越的艺术家和建筑师,诸如阿尔伯蒂(albeai,14n―1472年)、达?芬奇亿?d?vinci,1452―1519年)、帕拉第奥(a?p~adiv,1508―1580年)、斯卡摩锡等。他们在论及建筑时也提出了一些有关城市的理论和城市模式。阿尔伯蒂在其《建筑论》中开宗明义地谈选址与环境,述及用地划分,郊区道路景观设计等广泛内容。斯卡摩锡在设计其“理想城”时,设想了各种不同功能的广场,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商业的兴盛和城市生活的多样化。在西方古代和中古社会中,虽说还没有独立的城市规划学科,但建筑学中包含着城市规划和设计的内容。当然,在其它有关学科中也已经有人注意到对城市的研究。
从中国封建社会看,春秋战国时期是早期城市建设大发展时期,也是一个城市建设思想大繁荣的时期。《周礼?考工记》、《商君书》、《管子》、《墨子》等古籍中都记载有当时人们对城市建设的看法。
在这些论述中,比较辩证地阐明了城市与区域的关系(在一定地区,山川、陵谷、都邑、道路和农田的占地应有适当的比例;城池的大小要与耕地面积、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呈一定比例关系),关于城市的用地选择与规划布局(城市建设如何“因天材,就地利”,要讲求实效……),关于城市建设如何符合军事要求(如城址的选择,城市的规模,土地的利用,筑城的原则……)等等;都是基于当时的政治需要,实际建设经验的总结或理论的探讨。中国古代城市的建设成就中最为重要的是都城建设,都城被认为“四方之极”,“首善之区”,历代的统治者对之特别重视,立定典章,指导建设。因此它典型地体现了各个时代的成就,我国古代文献中对都城规划的论述也甚多,其中以《周礼》所定的一些原则最为完整也最重要,影响后世达二千多年之久。《考工记》的价值主要有两点:第一,它反映了早期城市规划最完整的思想与体系;第二,它对后来的都城建设起了重大影响,特别是元大都及以后都城,有人称之为中国古都规划形制的“红线”。
我国长期封建社会都城建设一脉相承,不断发展,逐渐形成完整的规划体系。战国时期的列国都城还采用了大小城的制度,体现了“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的要求。演变到汉长安,都城中的宫殿、闾里、市肆、道路、园林等城市的各个要素的建设,已集中在一个城垣内,城市开始组合成整体汉长安城形制的形成,是我国都城前期规划形制的开端。其后,曹魏邺城和北魏洛阳进一步加强了全面规划,它的规划布局,对我国前期城市建设的高峰――隋唐长安的形成起了重要的影响。
唐长安在中国城市规划史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城址的选择,规划分区的形成,宫城坊里、市肆园林的划分,方格形街道系统的拟定,水系的开拓,中轴线的运用,街道绿化的建设,城廓的建造,宫廷、坊里、宗教、园林建筑群体的组合,个体建筑的构成及艺术形象与风格的创造,建筑绘画雕塑的结合等等,既吸取历史经验,又都有重要的创造。长安的城市建设成就是灿烂的盛唐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是“最为巨大的艺术晶”。
元大都、明清北京,继承和发展隋唐长安和宋东京的优秀传统,结合北京的历史地理条件,并有意识地参照《考工记》的模式,它在城市的规划和设计上的成就,可以说是集我国都城形制之大成,经过进一步的创造,达到了我国后期都城发展的新高峰,也是最后的结晶。北京至今仍然不失为中国古代城市建筑遗产中规模最大,保存得比较完整的实例。
都城的建设规划对地方城市的发展也饶有影响,如唐以后的州县城制,就多是从“里坊”之制影响演化而来。由于我国封建社会的集权统一,城市建设多有规划。总的说,城市布局用地分区,建筑布局和道路系统等等,比较严整,有严格的等级划分。地方城市布局受制度的约束相对要少些,更能结合具体条件,不拘一格,因而更富于变化。例如同为行政中心城市,居于江南的平江府(苏州),与成都、广州的布局形态就很不一致。
无论东西方城市,城市园林建设均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中国的造园活动历史悠久。早有战国时期人们便造园囿,筑台榭,以至修建离宫别馆。到明清时皇家禁苑和私家园林均达一时之盛。在两河流域,人们在乌尔城等观象台建筑群中种植树木,在巴比伦建设了“空中花园”,在古君士坦丁堡(今土耳其伊斯坦布尔),1453年建都后设黄金角(the goldenhom)建设园林。西欧中世纪的城镇内部虽很少有园林建筑,但它们的规模很小,故也能与大自然结合。欧洲城市中在文艺复兴运动之后兴造园林之风大盛,并一直持续到近代。可以说,在古代环境建设中,城市规划、建筑、园林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

第二节 现代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与发展
一、 现代城市规划的理论渊源
(1)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
托马斯。莫尔在16世纪时提出的。乌托邦中有50座城市,城市与城市之间最远一天能到达,城市规模受到控制,以免城市与乡村脱离。乌托邦对后来城市规划理论有一定影响。
(2)康帕内拉的“太阳城”
(3)罗伯特。欧文“新协和村”
1852年在美国印第安纳州买下3万英亩土地,900名同志去实现。
二、 田园城市理论
三、 卫星城镇规划的理论和实践
20世纪初,如何控制及疏散大城市人口出突出问题。
恩维在田园城市理论基础上提出最大城市周围建立卫星城市,以疏散大城市人口,控制其规模,在1922年提出一种理论方案。
(1) 1912~1920年,巴黎制定了郊区的居住建筑规划,“卧城”
(2) 1918年,分局建筑师沙里宁在赫尔辛基新区提出一个17万人口的扩展方案,称为半独立式卫星城。
(3) 1928年编制的大伦敦规划方案中,采用在外为建立卫星城镇的方式。
(4) 第三代卫星城实质上是独立的新城 ,以英国在20世纪60年代建造的米尔顿。凯恩斯为代表。人口由5~8万扩大到25~40万人。
四、 现代建筑运动对城市规划影响与《雅典宪章》
(一)柯布西埃的理论:大城市的主要问题是:(1)城市中心区人口密度过大,(2)交通矛盾;(3)绿地少; 因此要从规划着眼,以技术为手段,改善城市的有限空间,以适应这种情况,主张提高城市中心区的建筑高度,向高层发展,增加人口密度。
(二)赖特于1935年发表《广亩城市:一个新的社区规划》,充分地反映了他倡导的美国化的规划思想,强调城市中人的个性,反对集体主义。相信电话和小汽车的力量,认为大都市将死亡,美国人将走向乡村,家庭和家庭之间要有足够的距离。
以上两极端的规划理论,有共性:
1、 都有大量的绿化空间在他们“理想的城市”中,
2、 都已经开始思考当时所出现的新技术:电话和汽车对城市产生影响。
(三)《雅典宪章》:
这个大纲集中地反映当时“现代建筑”学派的观点。
1、 《大纲》首先提出:城市要与其周围影响地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指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改组、游憩与交通四大城市功能的正常进行。
2、 《大纲》认为居住的主要问题是:密度大绿化低;太近工业区;公共服务设施少;
3、 《大纲》认为工作的主要问题是:工作地点无计划地布置,
4、 《大纲》认为游憩的主要问题是:绿地太少。
5、 《大纲》认为道路的主要问题是:宽度不够,交叉口过多,
6、 《大纲》还提出,城市发展中应保留名胜古迹及历史建筑。
7、 《大纲》最后指出,城市应按全市人民的意志进行规划,要以区域规划为依据。
五、 马丘比丘宪章
1、 1978年12月,一批建筑是在秘鲁德利马集会,对《雅典宪章》40年的实践作了评价,认为实践证明《雅典宪章》提出的某些原则是正确的,而且将继续起作用。
2、 认为《雅典宪章》的功能分区牺牲了城市的有机组织,忽略了城市中人与人之间多方面的联系,而应努力去创造一个综合的多功能的生活环境。
3、 提出城市急剧发展中如何更有效地使用人力、土地和资源,如何解决城市与周围地区的关系,提出生活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无问题。
六、 邻里单位、小区规划与社区规划
1、 邻里单位:思想要求在较大的范围内统一规划居住区,使每一个“邻里单位”成为组成居住区的“细胞”。幼儿上学部穿越交通道路,内部设置一些居民服务设施。
2、 二战后,在欧洲一些城市的重建和卫星城市的规划建设中,“邻里单位”的思想得到进一步应用,并且在他的基础上,发展成为“小区规划”理论
3、 小区规划不限于一个小学的规模来控制,也不仅是由一般的城市道路来划分,而是趋向于由交通干道或其他天然或人工界线为界,把居住建筑、公共建筑、绿地等予以综合解决。
4、 20世纪60年代后,城市规划领域中对城市的社会问题的认识逐步提高,居住区规划设计不再局限于住宅和设施等物质环境 ,社区规划的概念逐步取代了小区规划的提法,规划师的责任重心更趋多元化,给社区中弱者更多关怀。

展开剩余
资料下载
历年真题
精选课程
老师直播

注册电脑版

版权所有©环球网校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