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信预约
城乡规划师考试动态提醒
立即预约
注册城市规划师城市发展史资料8-2
|0·2009-10-19 15:27:29浏览0 收藏0
3?4 秉承“融贯”的学术研究思想
多层次、多侧面的研究不意味着内容的分解隔离,反倒更要增强“全面、综合、系统”的意识,即贯彻“融贯”的学术研究思想。融贯需要在两个层次上进行:
一、学科外部――建筑学、城市规划学与历史学、自然与人文地理学、社会科学、环境科学、工程技术科学等多学科的交叉融贯;
二、学科内部――把分解了的城市研究的各个方面统一起来,建立内在的有机联系。
多年以来,学术界从不同的专业角度对中国传统城市有许多深入的研究,取得了相当的成果。
董鉴泓主编的《中国城市建设史》(1989)、贺业钜的《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1996)、吴良镛的英文版《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纲》(a brief history of ancient chinese city planning,1986),注重城市的规划原理、物质形态与结构方式的分析。
汪德华的《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文化思想》集中论述了古代城市规划演变过程中科技文化思想的作用。
宁越敏等的《中国城市发展史》(1994)、何一民的《中国城市史纲》(1994)相对更多地涉及到城市的社会、经济状况。
杨宽的《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1993)考察了古代城市的平面格局与政治制度之间的关联。
吴刚的《中国古代的城市生活》(1997)以及湖南出版社的唐、宋、元、明、清城市生活长卷系列丛书(1996)考察了古代城市生活的各个层面。
吴庆洲的《中国古代城市防洪研究》(1995)是一项极具价值的专项成果。
集中以都城为考察对象的有叶骁军的《中国都城发展史》(1988)、丘菊贤和杨东平的《中华都城要览》(1989)、李洁萍的《中国历代都城》(1994)等。
史念海的《中国古都和文化》(1998)收入了作者多年研究中国古代都城地理、文化及兴衰变迁的成果。
中国古都学会的《中国古都研究》已出版了十二辑,汇集了对古代都城多学科的专题研究成果。
另外还有许多分别关于城市建筑、城市园林、城市基础设施及其它城市要素的专项研究成果。
考古方面,大量的成果已经并将继续为城市史研究奠定基础,徐苹芳的《中国古代城市考古与古史研究》(1997)综论了考古总结的中国古代城市型制演变。
以上成果涉及到了城市作为人居环境的多个方面,但从目前的状况看,却缺乏自觉的在“人居环境”意识下的相互联系与统一,可以说,把中国传统城市作为“人居环境”的全面、综合、系统的研究显得非常的不足。但是,以上成果又已经为进一步的融贯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只要我们有意识地去工作,相信能很快取得成绩。
南北朝
南朝,从420年刘裕代东晋到589年陈亡为止,经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史称南朝。都城建康。
北朝,4世纪初,中国北方处于十六国分裂时期,439年由北魏统一。534年北魏分裂为东、西魏,北齐又代东魏,北周代西魏,北周再灭北齐,581年北周为隋所代,历149年。这时期正与南朝对峙,历史上称为北朝。
南朝都城――建康。
北魏都城――盛乐城(今内蒙古自治区乌兰查布盟和林格尔北土城子村)、平城(今山西大同)、洛阳城。
东魏、北齐都城――邺。西魏、北周都城――长安。
南朝(宋、齐、梁、陈)的都城建康
建康作为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的都城,历经160多年的经营,又进一步发展和繁荣起来。
城市在东晋修建的基础上,四朝都有所扩建。梁武帝时,建康的范围已西至石头,东至倪塘(今江宁县方山附近),南至石子岗(今雨花台),北过蒋山(今紫金山),东西南北各四十里。居民近28万户,人口百万余(有质疑),是当时第一大城市。南朝改土墙为砖砌。
1. 建康城的经济。1.1建康城的手工业
冶炼技术水平高,用于铸造兵器、钱币。当时已经能生产高级的百炼钢,叫“横法钢”。用这种钢制成的宝刀叫“百炼钢刀”。建康地区著名的匠师谢平和黄文庆(皇室作坊的匠师),曾为齐、梁两代的皇帝两批高级刀剑。据说,这些刀剑“穷极精巧,奇丽绝世”。铸钱有铜钱、铁钱等。造纸。织锦。制陶。
1.1. 建康城的商业
是当时最大的商业城市。城中有四个市。秦淮河北岸有大市,还有小市十余所。出现了专业市场,如谷市、牛马市、纱市、盐市、花市等。商业发达,史称建康“小人率多商贩,君子资于官禄,市廛列肆,埒(lie,等同)于二京(长安、洛阳)。”士人和贵族经商受到免税等政策鼓励,故经商者众,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从水路运到建康的货物有:
――三吴(会稽、吴郡、吴兴)地区的丝绵竹席、青瓷器、食盐、粮食、家禽等;
――长江中游的铜锡等矿产和砖木等建材;
――广东、福建的南方及海外土特产,如漆、蜜、蜡、朱砂、海味、琉璃、珊瑚、珍珠、象牙香料等。
建康的江河码头经常停泊着数以万记的船只,其中最大的船载重量达百石左右。
1.2. 科学、文化、艺术
南朝在建康设立四馆:儒学馆,位于城东北的紫金山麓;玄学馆,位于鸡笼山东麓;文学馆,位于城南;史学馆,位于城南。
文化艺术方面:
南朝文化成就,尤以诗歌最为突出。古体五言诗到了南朝已转入律诗的新境界。代表人物是晋末宋初的谢灵运和颜延之。南齐武帝永明年间(483~493),诗歌出现了音律化的新诗体,特点是平仄谐调,音节谐美,诗采清丽,对仗工整。称为“永明体”。在南朝建康完成的几部总结性文学著述:
――《文选》,三十卷的文学总集,收集了上起周代,下迄梁朝的各种重要文体,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梁昭明太子薛统所撰。
――《诗品》,汉魏以来五言古诗的总结。作者梁钟荣。
――《文心雕龙》,文学评论,共五十篇,西周以来文学的大总结。作者刘勰,齐朝末年撰成。
北魏洛阳
北魏(386~534),鲜卑族拓跋?(魏道武帝)建立。都城依次是:乐盛――平城――洛阳。
魏孝文帝元弘,太和十七年(493),决策迁都洛阳,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其欲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册府元龟?帝王部?都邑》)
守旧贵族强烈反对。
493年秋,以进攻南朝为名,率二十万人马(又号称三十万)出发,兵到洛阳,秋雨连绵,行进困难,元弘仍下令继续行军。群臣记取太武帝南征刘宋大败而归的教训,跪哭于马前劝阻。孝文帝说:“今者兴动不小而无成,何以传之后代。苟欲班师无以垂之千载。”便提出“若不南征,即当移都于此”。群臣两相比较,只好同意迁都。
太和十七年(493年)十月,孝文帝元弘“幸金墉城(在洛阳的西北部,曹魏明帝所筑,原是魏晋被废的帝后所居,城小而坚)。诏征司空穆亮与尚书李冲、将作大匠董爵经始洛京”(《魏书?高祖纪》),又设“坛于滑台城东告行庙以迁都之意”。正式宣告迁都洛阳。
又命青州刺史刘芳、中书舍人常景等定新都宫殿、门阙之名。
太和十九年(495年)九月,宫殿建成,六宫及文武百官大举南迁。
展开剩余
登录 |
注册 |
电脑版
版权所有©环球网校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