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信预约提醒成功
伴随我国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传统社区的公共空间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功能上都难以满足居民多样化的诉求。社区公共空间是社区生活品质和活力的核心要素,如何顺应趋势、更新求变,是当下社区建设发展的重要任务。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社区以公共空间为抓手推动城市更新,或由政府主导,或由居民自发进行,或借助市场力量改造,但是由于思维、制度与方法等方面的偏差,反而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社区公共空间的原生秩序,导致社区公共空间的加速退化。有学者发现,由于市场力与社区发展需求错位,某些针对社区公共空间的渐进式微更新实际上是一种蚕食,长远来看将对社区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在商品经济的诱导下,内城传统街道社区公共空间中的社会交往场所开始被商业空间取代,面临公共空间庸俗化的困境。
党的“十九大”提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格局”。作为构建高质量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一环,社区公共空间优化更新需要创新思路。尤其是在当今社会治理朝向多元化主体发展的趋势下,如何将“共治”理念引入社区公共空间更新体系中,补足目前主体单一这个短板,将有助于推动社区公共空间更新朝活力、宜居、可持续的方向行进。
本文从我国社区公共空间更新在内外力推动下普遍面临的困境入手,从权力结构、更新模式和公共精神3个方面剖析造成这些困境的成因,结合上海近年来社区更新项目中多方共治的实践探索,总结提出共治视角下社区公共空间更新的若干创新路径。
在我国,“社区”概念是经过了较长一段时间的演进在近些年才逐步形成的。计划经济时期,大部分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局限在高墙围起的单位大院内,院内的公共空间分布随意,且经常被各种建筑侵占[3],与真正意义的公共空间有一定差距。随后,伴随工人新村的建设,出现了“公共活动场地”的概念,但这一时期的公共空间受经济条件制约,大多被设计成绿地或功能单一的场所。市场经济时期,居住小区注重内部公共空间的品质,但其设计逻辑带有明显的商业化倾向,往往“见绿不见人”,重视觉效果轻社会功能。与之相对比的是,里弄、里坊等传统居住型街区没有统一规划所谓的“公共空间”,但长期以来居民依据自身需求对街巷空间进行自发改造,居民与空间的频繁互动赋予其多样性的社会功能,使之成为具有活力和吸引力的“公共空间”。
社区公共空间的界定不明,影响了对其公共性的把握,对什么是好的社区公共空间也缺乏共识。在城市更新的大背景下,社区公共空间在内外力推动下也发生着变化,暴露出一些普遍存在的更新困境。
环球网校开通了 免费预约短信提醒,使用该服务后即可免费收到准确各省城乡规划师考试报名时间、成绩查询、考试时间等信息。
以上就是小编整理的城乡规划师面临的问题,关于社区公共空间更新的现实困境与路径,此外,小编还给大家整理了历年真题、考试大纲等考试资料,可点击下方按钮免费下载,更多备考资料持续更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