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短信预约 心理咨询师考试动态提醒 立即预约

请输入下面的图形验证码

提交验证

短信预约提醒成功

2014年二级心理咨询师笔记详解:态度

|0·2013-12-03 13:07:33浏览0 收藏0
摘要 环球网校二级心理咨询师频道为大家提供2014年心理咨询师笔记详解,供大家参考之用,详见下文.

  态度

  态度的成分包括哪些内容?

  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的总的评价和稳定性的反应倾向。

  一般认为,态度有认知C(个体对态度对象的所有认知)、情感A(在评价基础上对态度对象产生的情感体验)和行为倾向性B(对态度对象的预备反应或以某种方式行动的倾向性)三个成分。

  态度的三种成分也被称为态度的ABC模型。

  简述态度与价值观的关系。

  态度与价值观有根本的不同。首先价值观与态度相比,更抽象和一般,更稳定和持久,更不容易转变。其次,价值观不像态度具有直接的、具体的对象,也没有直接的行为动力意义,它对行为的作用是间接的,价值观通过影响态度而最终影响行为。

  价值观对态度有直接的影响,这种影响是通过个体对对象赋予价值来实现的。个体的态度取决于这一对象的价值。价值大小决定态度程度强弱。态度对象的客观价值对态度有重要影响,但态度的直接决定因素是个体赋予对象的主观价值。

  简述态度形成的三个阶段。

  美国学者凯尔曼提出态度形成包括依从、认同、内化三个阶段。

  依从:态度形成的开始。依从是表面的、暂时的,是一种印象管理策略,受外因控制。

  认同:个体自愿接受他人观点等,主动趋同于对象。认同阶段,个体受到态度对象的吸引,但超越属于外部控制的奖惩。情感因素起明显作用,认同依赖于对象对个体的吸引力。

  内化:态度形成的最后阶段。个体真正从内心相信并接受他人的观点,并使之纳入自己的态度体系。是个体原有态度与所认同的态度协调的结果,是以理智,即认知成分为基础的。

  简述态度转变模型的要点。

  美国学者霍夫兰德等人1959年提出态度转变模型。

  传递者→沟通信息→目标(接受者)←情境

  ㄏ ㄏ ㄏ ㄏ

  可信 差距 信念 警告

  ㄏ ㄏ ㄏ ㄏ

  意图 畏惧 人格 分心

  从给模型可以看出,发生在接受者身上的态度转变,要涉及四个方面的要素。

  首先是传递者:传递者是沟通信息的提供者,也是试图以一定的方式引导人们发生态度转变的劝导者;

  第二是沟通信息:态度转变时接受者意识到自己的态度与外在的信息存在差异后发生的,沟通信息是态度转变的最直接的原因;

  第三是接受者:也是态度转变的主体,一切说服的努力,只有为态度主体所接受才能发挥作用;

  第四是情境因素:沟通和说服是在一定背景中进行的,所处的情境不同,个体的情绪状态的差异,都会影响到态度转变的效果。

  简述社会交换论对态度及其转换的解释。

  社会交换论从个体对得失权衡与比较后,产生的趋向与回避动机的角度解释态度的形成与转变。它认为决定个体采取何种态度以及转变态度的关键是诱因的强度。态度持有者不是被动接受环境的影响,而是主动对诱因进行周密的计算。态度是肯定因素与否定因素的代数和。个体选择何种态度取决于这种态度能使其获得什么,失去什么,总收益如何。但个体并非永远是理智计算的决策者,而且个体对这种内部的计算过程未必能意识得到。

 

?2014年各地代报名时间 下半年成绩查询入口

?心理咨询师各级别历年真题大汇总 在线模考

更多信息敬请访问:心理咨询师频道  交流论坛

展开剩余
资料下载
历年真题
精选课程
老师直播

注册电脑版

版权所有©环球网校All Rights Reserved